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的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2卷第1期 2009年2月 旅游论坛 Tourism Forum .Vo1.2 No.1 Feb.,2009 [旅游文化研究] 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的一个文献综述 郑四渭,贝勇斌 (浙江工商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城市文化旅游的兴起与发展是城市品位提升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旅游吸引力视角对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的相 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是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提升,分析了游客友好性和生命周期两大提 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的关键因素及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提升的具体途径,并在总结目前国内城市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了国内城市文化旅游未来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旅游吸引力}游客友好性;生命周期,旅游吸引力提升途径 [中囝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7A [文章编号31674—3784(2009)01—0136—04 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 要使得城市文化旅游具有成长性,关键是如何使 引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对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 提升的研究也主要侧重在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 面,但单纯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视角还不足以从本 得城市文化旅游具有吸引性。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的吸 引力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梅迪纳认为文化的商品化是文化 旅游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接近传统的一个可以 质上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因此需要总结和借 鉴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启迪与深化 国内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升的理论研究,完 利用的渠道,但文化商品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导 致两种结果,这两种结果会从相反的方向影响城市文 化旅游的吸引力:一是文化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保 护和展示了当地文化[3]。科恩认为文化的商品化对于 为旅游而设计的文化商品能起到包含或展示当地文 化的效果,通过满足游客需求和增加文化的价值可以 善我国城市文化旅游的理论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我 国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这既是城市文化旅游理论升 华的需要,也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城市文化旅游吸引 力。 一、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 更好地保护当地的传统r 。瑞恩认为旅游者的文化和 旅游者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及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互动 产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旅游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居 民的不同的文化[5]。亚当斯认为正是这种当地居民和 城市文化由于内含城市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 意识,因此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城市的根本,由 于文化对经济优势所具有的支撑性,决定了城市旅游 主体上应是文化旅游。在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具体 游客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文化真实性,而相关旅游商 品则反映了游客的需求。这种结果使城市文化与城市 旅游和谐相处,旅游融入了城市文化,而文化支撑了 演绎成城市竞争的今天,城市文化旅游势必成为城市 发展中的重要一环[1],然而由文化本身促成的经济优 势只是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 其他方面的因素也综合决定了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巴 赫雷特纳和齐恩斯认为生态友好性、满足层次的多样 性、度假方式的转变及对度假的新需求、对个人文化 历史意识的激发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社会的发 城市旅游[6 ;第二种结果则是展现给旅游者的舞台化 的或是商品化的文化都有其失真性。麦肯莱尔认为旅 游者主要是受寻求文化差异的激励,但是当地居民在 前台展示给旅游者的只是当地文化很有限的部分,因 展、游客的需求也使得对文化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 文化旅游成为城市旅游业稳定增长和具有良好发展 前景的部分[2]。 而这种舞台化的真实不是真实的文化体现[7]。旅游文 化的商品化使得文化商品和文化活动对于他们的生 产者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文化上的意义,这种结果会使 得由于过去追求商业化而失去文化的原真性,从而使 [收稿日期32008—1 1—14 [作者简介]郑四渭(1960一),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贝勇斌(1982一),男,浙江桐乡人,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O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 136 得城市文化旅游失去吸引力[3]。 将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1引。加罗德和法 二、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提升的关键因 亚尔认为文化与公众的交流、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旅 素:游客友好性和生命周期 游吸引物、旅游环境氛围等因素与城市文化旅游的吸 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培育游客友好性 引力密切相关n引。 (visitor friendliness)是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 罗素和简凡登博格注意到了上述因素在城市文 第一个关键因素 马丁和尤萨尔认为从游客角度来 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运用Van den Berg,L等 说,他们到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不仅是想得到满意的 的城市旅游目的地整体吸引力模型以里斯本、阿姆斯 旅游经历,同时也想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但是在有 特丹、里昂和都灵4个欧洲文化旅游城市为例,分别 些城市由于其条件的限制可能满足不了游客的要求, 从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旅游信息、次要旅游产品与服 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文化旅游的吸引 务、内部与外部可达性、旅游吸引物与事件、形象与旅 力豳]。葛和皮内认为这些限制性因素包括旅游目的地 游环境等6个方面评价这4个城市的旅游发展状况, 可进入性、文化旅游资源、住宿业服务的友好和异域 并提出欧洲的一些城市要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旅游目 风情的体验等,它们在决定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中起着 的地,需要特别注意包括政府组织能力与策略、旅游 关键性的作用。导致城市文化旅游地出现旅游产品与 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目的地旅游形象在内的无形因 游客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不仅与供给因素有关,而且 素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决定作用L1引。 与旅游者动机的多样性有密切的关系[9]。福萨蒂和帕 (二)多类型游客吸引与旅游吸引力提升 内拉认为旅游者动机的多样性势必导致旅游产品多 城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提升离不开游客吸引这 样性,从而出现许多细分市场。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 一关键因素。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提升不仅要吸引 内普遍存在,但是在亚洲、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城 文化旅游者,同时也要吸引其他类型的旅游者。文化 市中会表现的比较突出[1 。基恩认为其结果最终会 旅游的发展使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被人们认识的同 导致游客满意度的下降,从而导致某些城市难以长期 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文化旅游的复杂性。瓦勒认为文化 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1¨。 旅游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休闲旅游者的选择m]。麦 城市文化旅游的生命周期(1ife cycle)是影响城 克洪和伦吉林在对美国度假胜地奥兰多、佛罗里达的 市文化旅游吸引力提升的第二个关键因素。亨特、简 实证研究中印证了瓦勒的观点。他们通过对1997年5 凡登鲍格和罗素都认为城市,特别是遗产城市的旅游 月到9月在美国度假胜地奥兰多、佛罗里达举行的中 (heritage city tourism)是不可持续发展的(unsus— 国帝王陵墓艺术展的观察,发现独特性和时间有限性 tainable development)。虽然目前还不能找出导致这 的展览,也有效吸引了大量的休闲度假者n引。贾法里 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原因,但根据传统的生命周期 认为,文化的弘扬、保护和启示性等问题一直是文化 理论,城市文化旅游地经过起飞和成熟阶段后其吸引 旅游探索的重点问题。因此对于那些文化旅游资源不 力就会大大降低[1。 引。罗素运用遗产城市旅游发展 丰富的城市来说,文化的弘扬或展示也可能使得原来 恶性循环模型(The Vicious Circle of Tourism De— 不是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会吸引来大量的文化旅 velopment in Heritage Destinations),分析了遗产城 游者,这也为此类旅游目的地开辟了文化旅游的新途 市旅游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认为城市特别是遗产城 径 。 市,其旅游吸引物是很难复制和显著集中的(remark—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吸 ably concentra ted),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的压力、 引力提升 辅助设施的质量因素等都会导致游客旅游经历体验 在亚洲,一些具有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条件的历 质量的下降,而正是这些特征也使得遗产旅游城市的 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城市,城市化的进 生命周期呈现其独特型[¨]。 程对城市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对城市文 三、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途径. 化旅游地吸引力的提升是个很大的负面影响。武氏洪 (一)城市文化旅游规戈Ij与旅游吸弓I力提升 幸以越南和泰国曼谷为例,分析了胡志明市城市交通 罗素和简凡登鲍格认为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城 系统改革对运河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及 市都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旅游开发带来的负 曼谷等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复杂的交通系统对当地城 面影响,不仅会损害城市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 市文化遗产的破坏,导致当地城市对西方游客吸引力 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规划者需要对旅游发展的趋 的降低L2。。。科恩认为城市必须在自身的发展与历史 势有预见性,并在社会的、空间的和环境等多层次上 遗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寻找平衡,必须在保存城市 】37 的历史及其建筑价值、形象、中心性的同时也能促进 其合理成长与发展L2 。 发展: (一)微观与宏观结合 (Im)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从冲突到合作 虽然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城市文 化旅游吸引力提升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旅游开发和 城市文化遗产管理的关系处理的好与坏却直接影响到 城市文化旅游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质量。早期的研究者如洱瑞和霍维宁一直认为旅游开 发和城市文化遗产管理之间是一种冲突的关系[2。.23]。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的研究还侧重于旅 游开发的视角,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旅 游资源,提升城市旅游的吸弓I力。研究对象以针对具 体的城市居多,研究结果普遍适用性不强。而国外则 较多地运用相关理论研究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并把这 些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这种通过案例研究发现问题并上升到理论的 但是麦考切、帕米拉和希拉里认为上述冲突理论 (conflict theory)不适合于文化旅游的研究。他们用 模型解释了旅游和文化管理之间存在7种递进发展 关系。第一种关系是否认(Denia1),它一般发生在城 市旅游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第二种关系是不现实的 期望(unrealistic expectation),这种关系在文化旅游 中是普遍存在的;第三种关系是并行存在(parallel existence),这种关系常见于大型寺庙的旅游开发中; 第四种关系是冲突(conflict);第五种关系是合作管 理(co--management);第六种关系是伙伴关系(part— nership)。从第一种关系否认到第六种关系伙伴关系 (Partnership)不仅是旅游和文化管理之间由冲突走 向合作的关系,也是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由不成熟到 成熟的发展轨迹,而第七种关系观点分歧(cross pur— poses)产生于通过保护的方式将旅游作为对历史建 筑和历史区域的自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 证明。观点分歧(cross purposes)并不与第一到第六 种关系的发展处于同一发展维度上[2引。 罗素、博尼法斯和修瓦尔认为旅游业中所有的利 益相关者都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并 且这种角色的扮演是长期的而非短期的。城市想要保 护其遗产不受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不应该再局限于文 化遗产本身和保护的技术,而更多地的是着重于控制 变量(control variability)的管理过程,如互补性产品 的质量、服务的质量和可进入性等。城市文化遗产的 保护、城市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之间关 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即通过城市旅游开发促 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协调城市文化旅游开发与 城市文化旅游管理之间的关系[2引。 四、结论与启示 城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城市文化旅游吸引 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包括开发的基础、开发的问 题及开发的策略等,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旅游规划、游 客吸引、城市文化保护、城市文化旅游管理是目前国 外文献中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的主要途径。笔者认 为我国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可以考虑向以下几个方向 138 研究是国内城市文化旅游研究深化的新方向。 (二)研究领域多元化 国内目前对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的研究不仅侧重 于旅游开发,而且研究的范围也以城市历史文化为 主。而国外对城市文化旅游的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 如西尔伯贝格讨论了博物馆和遗产城市的文化旅游 和商业机会[2引。卡莱加里以意大利古利里亚海岸文 化遗产的发展状况为例探讨了海岸文化遗产旅 游[27]。杜维德和萨瑟兰探讨了建筑遗产城市旅游的 可持续发展问题[2引。赫伯特探讨了文学旅游地旅游 和遗产管理问题[2 。卡芬和鲁特兹以英国伯明翰为 例探讨了多民族城市(multi--ethnic cities)中的遗产 旅游问题[3引。同时国外的研究还从游客友好性、旅游 规划、城市文化保护、城市文化旅游管理、城市文化旅 游生命周期等多视角探讨城市文化旅游吸引问题。因 此国内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的研究不仅要拓展城市文 化旅游研究的范围,同时也要探求城市文化旅游吸引 提升的多样化路径I"31,32]。 (三)研究方法多样性 国外对城市文化旅游的研究不仅重视理论的研 究与运用,而且还较多地采用各种模型和定量研究, 在调查取得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从而说明城 市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说服 力强。而与此相比,国内的研究则大多侧重于定性研 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措施大同小异,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国内城市文化研究中, 由定性向定量研究的转变是解决城市文化旅游存在 的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四)注重城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吸引的研究 城市文化旅游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非物 质文化。目前国外和国内的城市文化遗产大都集中在 物质文化领域,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研究 成果不多且因为大多集中在个案研究而没有普遍指 导意义。因此,探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并构建 研究的理论框架是未来城市文化旅游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刘堂.城市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及开发管理策略一国际经验口].商场现代 化,2007,(9):253--254. TourismResearch,1996。23(4):874—890. [18]W.Warren McHone,Brian Rungeling.Special cultural events:do they attract leisure tourists?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 ment,l999,18(2):215—219. [23 Reinhard Bachleimer,Andreas H.Zins.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uhur- aItourism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PerspectiveD].Journal of— Businness Research。1999.44(3):199—209. [19] Jafari J..Cultural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刀.Annals of Tourhm Research,1992,19(3):576—577. [33 Laurie Kroshus Medina.Comm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 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 2003,30(2):353—368. [43 Cohen.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3):371—386. [2O] Vu Thi Hong Hanh.Canal—side highway in Ho Chi Minh City (HCMC),Vietnam—Issues of urban cuhuraI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Geo Journal,2006,66(3):165--186. [5]Ryan C..Recreational Tourism: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6. [21]Irit Amit--Cohen.Synergy between urban planning,con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built heritage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n the old urban center--the [6]Adams V..Tigers of the Snow and Other Virtual Sherpas:An Ethnogra— case of Tel Aviv[J].Land Use Policy,2005,22(4):291—30o. phy of Himalayan Encounter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22]Urry J.The tourist gaz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 [23]Hovinen G.R..Heritage issues in urban tourism;An assessment of new trends in Lancaster County[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381— 388. [7]MacCannell 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6. [8]Martin B.S.,Uysal M..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 tying capacity and the tourism lifecycle=Management and policy implica— [24]Bob McKercher。Pamela S.Y.Ho,Hilary du Cros.Relationship be・ 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Hong l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0,31(4):327— 333. Kong[J].TourismManagement,2005,26(4)l539--546. [25]Antonio Paolo Russo,Priscilla Boniface,Noam Shova1.Tourmm nlan・ [9]Go F M.,Pine R..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hotel industry[R]. London:Routledge,1995. agement in Heritage Cities口].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 (3):824—826. [1O]Fossati A.,PaneUa G..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theo— retical framework[C].Tourism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Dordrecht:Kluwer,2000. [26]Ted Silberberg.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5):361--365. [z7]Fabiana Callegar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Italian coastal [11]Keane M.J..Quality and pricing in tourism destiatn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1):117—130. cultural heritage:a Ligurian case stud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3,4(1):49—56. [12]Hunter c..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Adaptive Paradig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85O一867. [28]Berry S..Conservation,Capacity and Cnshflows:Tourism and Historic Building Management[A].In Tourism:The State of the Art,A.V. caton,ed[C].ChiSchester:Wiley.1994. [13]Van der Borg J.,A.P.Russo.Tourism Management in Heritage Cities [R].UNESCO Venice Office Technical Report,Venice:UNESCO. 1999. [29]David Herbert.Literary places,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 nnA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2):312—333. [14]Antonio Paolo Russo.The。vicious circle”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 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165—182. [15]Antonio P.Russo,Jan van der org.PlBanning considerations for cultural tour ism:a case study of four European cities[J].Tourism Management, 2oo2,23(6):631—637. [30]Alison Caffyn,Jane Lutz.Developing the heritage tourism product in muIti—enthic cities口].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213— 221. [31] Christopher Tweed,Margaret Sutherland.Built cultural heriate and gsustaiablne urban develop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83(1):62—69. [16]Garrod B.,Fyall A..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682—706. [32]Van den Berg L.,Van der Borg J.,Van der Meet J..Urban tourism [M].Aldershot:Avebury,1995. [17] Walle A.H..Habits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tourism口].Annals of A Study Summary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verseas Cities Based on the Urban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veness ZHENG Si—wei。BEI Yong—bin (Zhejiang Gongshang Unic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is an inevitable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Foreign cit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 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its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ince urban culture is essential for urban culture tourism develop— ment.This paper,based on the oversea literature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proposes upgrading of tourist attrac— tiveness as the key factor of urba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ighlight visitor friendliness and life cycle as two major fac. tors for improving urban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veness.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urban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way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tourist attractiveness and points out its future trend to China’s research in this re. spect. Key words:urban cultural tourism;tourist attractiveness;study summary [责任编辑:谌世龙] 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