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导语】《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 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 是自然景色, 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 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 写的 出人意料, 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 绝唱。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希望能让您的学习工作更上一新新台阶,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知识点 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 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 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 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 时有鹳雀栖其上, 遂名。 ”
⑵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⑶欲:想要。 穷:尽, 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⑷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 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 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 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 主薄, 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 不到三十岁的 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 生活。 写这首诗的 时候, 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唐代诗人。 字季凌, 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 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 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 造境极为深远。 *之作仅六首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 意境及蕴含的 哲理。 教学p2、生自读生字、课文。 3、抽读生字词。 4、指名读古诗。 四、学习第一句
2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 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 太阳和图片上的 太阳有什么不同?“白日”的 意思就是指傍晚的 太阳。 哪个字的 意思是“没了、完了”?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 意思。 (傍晚的 太阳依靠着连绵起伏的 群山渐渐落下去了。 )
6、指导读第一句, 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播放录象, 说说黄河是怎样的 ?(气势磅礴) 黄河里的 水滚滚流动到哪里?哪个字是“到”的 意思? 3、说说第二句的 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 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 意思。 六、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 地方必须怎么样?(移动诗人的 位置。 )
3、诗里哪个字的 意思是“想要”(欲), “穷”什么意思?师解释“千里目”“更”是什么意思?
4、学生讨论诗意: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 地方,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3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七、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 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 , 后两句是诗人的 想法。
3、欣赏歌曲《登鹳雀楼》。 4、师范背古诗。
大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练习题 一、看拼音, 写词语。 báirì huánɡhé ɡāoshān dàhǎi qiónɡrén máquè lóufánɡ yùyào
二、比一比, 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 词。 一()楼 一()河
4
欢迎关注 双击删除
一()红日 一()绿叶 一()山 一()人 一()诗人 一()老虎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