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城市避灾绿地功能及规划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2009 . 7 (4)城市避灾绿地功能及规划

杨瑞卿

江苏徐州工程学院 徐州 221008

避灾绿地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分析避灾绿地功能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原则和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

着手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避灾绿地系统,成为城市规划和绿化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670户,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日本阪神地震一周后,作为避难所的公园达94处,公园内帐篷数量达到1138顶[3-4]。

1.3 阻止地震伴生火灾蔓延

大面积的绿地可以阻隔火势蔓延。植物的树干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燃点高,许多植物即使叶片全部烤焦,也不会产生火焰。因此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至大片绿地时,可以因绿色植物的不易燃受到控制和阻隔。

1 避灾绿地的功能

2009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周年。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省遇难人数达68 000余人,1000余万人丧失家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这次重大地震的发生,唤起人们对城市防灾避灾能力的重视和思考。

当地震发生时,城市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敞空间,在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阻止火势蔓延、减少城市生命财产损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城市避灾绿地建设起步较晚,2003年9月北京建设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和2004年6月22日动土兴建的北京朝阳公园应急避难疏散场所是我国建设较早的城市避灾绿地,除此之外,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城市居民消遣游玩,在防灾减灾方面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2008年9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对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很多城市的绿化管理部门也开始

[1]

城市避灾绿地是指当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发生时,城市中能用于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市民短期生活的绿地空间,它一般由城市的防护绿地和公园绿地的某些地块组合构成,是城市防灾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 为实施救援、医疗、救护活动提供场所

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及时、高效、有序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绿地的开敞空间,可搭建临时医院和救护场所,实施救援、医疗、救护活动,使受伤群众得到及时的医疗和救护。

1.1 安全疏散受灾群众

大地震发生时,各类建筑几近全部倒塌,大小余震不断,不仅使各种建筑受到进一步损坏,也增加了人员伤亡。所以,迅速将居民从震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城市绿地中绿化面积大,建筑物少而低矮,是安全疏散受灾群众的理想场所,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大多数公园绿地都成为居民的主要紧急避难场地。

1.5 提供信息交换场所

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与外界失去联系,心理处于恐慌和无助状态,需要外界的及时安抚和信息沟通。空间开阔的绿地可成为受灾群众聚会和交换信息及各级政府部门向受灾群众提供各类生活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场所,及时向受灾群众提供各类信息。

1.2 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民用建筑倒塌,居民失去居住场所。城市绿地地势开敞,利于搭建简易帐篷和住房,绿地中的水体还可解决居民零时用水等急需。如唐山地震中民用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园林职工在市区三个公园内共搭建了简易住房

1.6 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条件和贮存场所

地震发生后,为受灾群众及时提供各类救灾物资成为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的首要任务。城市绿

37规 划 设 计GUIHUASHEJI地一般都位于路口等方便通行的地方,便于救灾物资的运送;为保证救灾物质快速运输,直升飞机成为救灾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绿地空间开敞,可以提供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和物质贮存场地,因而成为地震后救援物资的运输、配给和保管的重要场所。

的浪费。因此,避灾绿地的规划应与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规划等统筹进行,做到平灾结合。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在普通公园基础上,依据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建设必要的防灾减灾设施,做到“平时是公园,灾时好避难”。二是在不影响避灾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在避灾绿地中建设适当的休闲、娱乐设施,使其兼具普通公园或防护绿地的功能[5]。

选择上应满足市民步行30~60min即可到达的要求;人均有效避难合理面积一般为3~4m2,有条件的可以为5~7m2,但至少2m2。

(2)区级避灾绿地:面积较大、服务对象为管辖区域居民的避灾绿地。场地面积一般在10~50hm2,要求以步行30min内到达为宜。其内应有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帐篷的开敞场地,建设灾时的应急道路、水源、厕所、医疗救护场所、救难物质贮存场所等,以满足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需要。

(3)社区避灾绿地:场地面积一般在1hm2以上,服务对象面向社区居民的避灾绿地。其主要功能是供附近的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要求以步行5~10min内到达为宜,服务半径500m以内[6],人均有效避难面积2m2。

(4)紧急避灾绿地:场地面积一般在500m2以上,要求以步行3~5min内到达为宜,服务半径300~500m,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至少1m2。

2 避灾绿地的规划原则

2.1 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步编制

避灾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规划应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之一进行编制。在建设部下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对避灾绿地规划没有明确要求,因而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没有专门的避灾绿地规划,近年来虽有城市在其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加入了这部分内容,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规范指导等原因,其内容、深度等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需修改完善,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将避灾绿地规划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求中,同时对其规划内容、深度等作出明确要求,以提高编制单位对该规划的重视程度和编制的规范性。

2.4 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量”布局

城市避灾绿地的主要功能是防灾避灾,因此其布局不仅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保证居民紧急疏散,还要以绿地服务人口的数量分析为基础,确定合理的避灾绿地面积。服务范围的确定宜以周围或邻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便于管理和紧急情况发生时的组织疏散。

2.5 分级设置

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避灾需要,城市避灾绿地应本着“分级设置”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区级、社区级、紧急避灾绿地相配套、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避灾绿地体系。

3.2 主要设施规划

城市避灾绿地应具备以下11种应急避难功能: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功能[7]。在具体规划时,不同等级的避灾绿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取舍。

(1)出入口的设置:对于封闭式避灾绿地,一般至少设进口、出口各两个,并注意与周边避难道路衔接;出入口宽度以短时间能完成避难为目标;避免阶梯式设置,

2.2 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

在城市,避灾场所除绿地外,还有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寺庙、开阔空地等,避灾绿地规划应与这些避难场所规划统筹进行,以形成城市综合防灾避灾体系,系统发挥各类场所的防灾避灾功能。

3 避灾绿地分类及主要设施规划

3.1 避灾绿地的分类

根据避灾绿地的功能、服务对象,同时考虑到与城市其它类型绿地相衔接,将城市避灾绿地分为4类:

(1)市级避灾绿地:规模较大、功能较全、服务对象面向全市的避灾绿地。其内一般设抗震防灾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队营地、直升飞机场、医疗抢救中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场地面积一般应达到50hm2以上,地理位置

2.3 平灾结合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划出大量的城市用地建设仅具有单一防灾避灾功能的绿地显然是不可能的,也会造成城市用地

38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2009 . 7 (4)至少有一个进出口可以进出残疾人的轮椅,路面材料应不易燃烧、溶解,采用耐久性好的材料[3]。

(2)道路系统:对于大型避灾绿地而言,道路系统一般由以下几类通道组成:紧急连外通道、救援疏散通道、消防通道和紧急避难通道。在具体规划时,应注意各类通道的通行及其与市区道路的衔接性。在道路宽度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其一,功能的需求,不同类型的道路承担着不同功能,在具体设计时应保证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其二,建筑物塌落物等造成的堵塞;其三,建筑物倒塌及周边建筑落下物对避难群众的伤害;其四,对重要的疏散通道要考虑防火的需要。一般而言,主要避难道路的宽度应大于15m[3]。

(3)防火植被的规划:在避灾绿地中,植物除应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美化功能外,还应具备防止震后火灾蔓延;减轻建筑物倒塌伤害;减轻周边建筑物落下物的伤害等特殊功能,因此在具体配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选择耐火树种:如臭椿、槐树、银杏、女贞、珊瑚树、夹竹桃等;二是在绿地四周及紧急避难通道两侧规划建设以乔木为主的防火林带;三是疏密结合,以为地震发生时受灾群众紧急出入提供适当的空间。

(4)其他设施规划:包括直升飞机场降落场地、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救灾水源、应急厕所、紧急救护场所、通讯、广播设施等。这些设施的规划,应根据避灾绿地的等级要求决定是否设置。如作为市级避灾绿地,所有满足防灾避灾需求的设施都应规划和建设,而紧急避灾绿地,主要考虑其道路的通达性即可。此外,这些设施的建设规模也需根据其服务人群的大小进行科学测算,规模小满足不了灾难发生时受灾群众的需要,规模过大则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4 结语

避灾绿地规划是提高城市综合抗灾避灾能力、完善城市绿地功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避灾绿地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所作的一些探索,希望对我国避灾绿地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秋英.城市公园防灾机能的研究

[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5.[2] 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3] 卢秀梅.城市防灾公园规划问题

的研究[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5.

[4] 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园林绿化

与抗震防灾[J].中国园林,1999, 15(3):57-58.

[5] 李延涛,苏幼破,刘瑞兴.城市防

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4(5):71-73.

[6] 全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灾北京

建成[J].城市与减灾,2003(6):4-6.

[7] 贾建中.从汶川震区看城市避灾用

地缺失与避灾绿地建设,城市规划,2008,32(7):37-40.

重庆人走出家门 便能拥抱森林重庆晨报8月31日讯(记者 刘敏),从1982年全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市再度启动林权改革,让400多万hm2林地进入市场自由流转,普通市民也可投资林业,几十年来,重庆的林业搞活了,林农们也真正开始靠林致富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接受采访时称,从2008年4月1日开始,全市正式启动森林分类经营,让400多万hm2的林地全部进入市场。“林地承包期首次延长到70年,市级财政每年将拿出4000万元用于林业产业贷款贴息,这不仅会盘活林地,林农们也将真正靠林致富。”根据森林工程总规,到2017年全市将建成95个森林生态镇和3000个绿色村庄,林业产值实现500亿元,林农人均收入也将从现在的150元增长到1000元。2008年8月,《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大纲》正式出炉,大纲将重庆市森林工程细分为城市森林工程、农村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水系森林工程和苗圃森林工程等五大工程。这就意味着,在所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及包括长江在内的10条河流两侧,市民随处可见50~300m宽的绿色林带。“在城市森林工程中,全市城区内将新建森林11.87万hm2。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45%。”吴亚说,到时候市民推开窗户便可见绿,走出家门便可拥抱森林。根据市林业局统计,缙云山、大巴山和金佛山是重庆市的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加上市县级的保护区,目前重庆市自然保护区已达到51个。 (中国林业信息网2009-09-03)Functions of Urban Greenland as Disaster Shelter and their Planning Yang Ruiqing

(Xuzho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Xuzhou, 221008)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land as disaster shel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for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lief, and improving the functions of urban green land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of urban green land as disaster shelter, the paper discusses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planning urban green land as disaster shelter.

Key Words: Urban green land as disaster shelter; Planning; Function; Principle; Earthquake

收稿日期:2009-05-18

作者简介:杨瑞卿,博士,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景观生态、城市园林绿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