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典与论著类
(一) 原典类
1. 李荣庆《山海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 韩震主编《<山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吉林出版社,2011年版
3. (汉)刘歆《山海经(图文版)》,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
4. 徐客《<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版珍藏版)》,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
5. 徐客《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6. (汉)刘向,(汉)刘歆编定《山海经(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7. 陈才俊编,华夏译《国学经典:<山海经>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
8. 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9. 思履编《彩图全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10. (汉)刘向刘歆《彩色图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年版
20. 21. 22. 23.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贾立芳译《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陈丝雨绘,孙见坤注《山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葛宝锋《<山海经>全集(精装全4册)》,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
(汉)刘歆《山海经(无障碍阅读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周玉顺主编《<山海经>全集全套精装4册》,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
高山《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汉)刘歆编,陈默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周明初校注《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马博《<山海经>诠解精装全六卷》,线装书局,2016年版
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王学典译《山海经》,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
24. 杨光著《彩色图解<山海经>美丽国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25. 谢海东《图解<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26. 马博《<山海经>诠解》,线装书局,2016年版
27. 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彩图典藏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28. 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中华书局,2016年版
29. 刘滴川校诠《<山海经>校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30. 袁珂《<山海经>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二)论著类
1. 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山海经>论丛》,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2. 宫玉海,杜宇主编《<山海经>与华夏文明论集》,大禹及夏商周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版
3. 张春生著《<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 阿菩《<山海经>密码》,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5. 阿菩《<山海经>密码2》,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6. 陈连山《<山海经>学术史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和兴文化编《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山海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 杨靖,李昆仑编《品读国学经典<山海经>》,敦煌文艺出版社
9. 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10. 刘瑞明,作著《<山海经>新注新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
二. 论文类
(一) 关于《山海经》神怪的研究
1. 毛文志《<山海经>的神祗形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 陈连山《神怪内容对于<山海经>评价的影响》,《民俗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 宋志玛《谈<山海经>中的蛇形象》,《衡水学院院报》,2009年第2期
4. 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 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 陈富元《谈<山海经>神话物象的类型》,《群文天地》,2011年第9期
7. 杨建芳《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期
8. 陈帅《<山海经>神怪形象流变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9. 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0. 吕先琼《<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生命意识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1. 郑松《浅析<山海经>中的“动物形象”和“人性化”》,《现代交际》,2014年第4期
12. 马昕露《浅析<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及神话思维》,《金田》,2014年第7期
13. 李鹏《<山海经>异兽形象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4. 张帆《<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中的异兽形象对比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5. 宋志玛《<山海经>之形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6. 段丽《<山海经>兽形形象变形叙事类型探幽》,《大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3
期
17. 靳希《<山海经>兽形“神”探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8. 柏兰兰《<山海经>神话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0期
19. 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20. 高洋《<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列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0期
(二) 关于《山海经》文学价值与特色的研究
1. 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2. 杨琳《<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
3. 方牧《<山海经>与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 詹子庆《<山海经>和夏史》,《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5. 田畦耘《<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 沈士军《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7. 沈士军《谈<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 史玉凤,赵新生《<山海经>的海洋小说“母题原型”及其海洋文化特质》,《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年8期
9. 徐非《<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 吴豫娟《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1. 叶舒宪《<山海经>与失落的文化大传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12. 郭立军《<山海经>的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特色》,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3. 王永,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特色》,《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4. 卢烈炎《初探<山海经>中共工氏与红山文化间的关系》,《青春岁月》,2013年第5期
15. 梁奇《<山海经>中人猪组合的神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
16. 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文学特色与审美意蕴》,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7. 张永圣《<山海经>中的东夷古史与传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8. 金广芸《<山海经>的神话思维》,《鸭绿江月刊》,2015年第12期
19. 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南京大学,2015
20. 王水香《论<山海经>医药的神话特质及文学意义》,《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21. 贾子璇《浅论<山海经>的思维特征》,《北方文学旬刊》,2015年第11期
22. 郭静《<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3. 徐佳威《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山海经>》,《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24. 刘森《<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山海经》,2016年第4期
25. 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26. 荣华《浅论<山海经>的文学特色》,《未来英才》,2016年第10期
27. 薛正英《论<山海经>神话英雄形象及文化精神》,《现代交际》,2016年第3期
28. 张岩,张晔《<山海经>独特审美视角论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6年第7期
29. 王艳玲《<山海经>中神话所表达的思想》,《山西青年》,2017年第3期
(三) 关于《山海经》地理文化的研究
1. 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2. 翁银陶《<山海经>产于楚地七证》,《江汉论坛》,1984年第2期
3. 张箭《从自然地理学辨<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3期
4. 张步天《<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8第3期
5. 刘付靖《<山海经>若干地名新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6. 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地域范围的讨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 张步天《从<山海经>看青海海东地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8. 刘树人《<山海经>中的“东山”区位地理考古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4
年第1期
9. 金荣权《<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0. 杨平,韦东《<山海经>地域之谜》,《故事世界》,2005年第9期
11. 丁振宗《<山海经>地貌应属的年代》,《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3月
12. 李小波,吴晓《中国<山海经>里的蜀山密码》,《中国西部》,2012年第26期
13. 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信息新诠释》,《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
14. 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发现》,《中国土族》,2014年第4期
15. 黄亮亮《浅析神话<山海经>的地域性》,《青春岁月》,2015年第12期
(四) 关于《山海经》对其他事物影响的研究
1. 刘恭德《试论<山海经>与中国远古气候学史关系的若干问题》,《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
2. 宁稼雨《<山海经>与中国奇幻思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3. 刘宗迪《<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4. 蒋南华《<山海经>天文历法浅说》,《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 刘琴《<山海经>对镜花缘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 闫德亮《<山海经>与屈赋关系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7. 李杨《论<山海经>与屈赋中的神话》,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 陈富元《试论<山海经>二元对应神话思维模式与明清神魔小说》,《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0期
9. 陈富元《浅析<山海经>的叙事模式和情节解构模式对神魔小说的影响》,《群文天地》,2010年第10期
10. 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 相鲁闽《<山海经>及其对先秦医学的影响》,《河南中医》,2012年第2期
12. 练晓琪,纪晓建《<山海经>对古代中医学著作影响管窥》,《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第9期
13. 李姝,刘莎《从<山海经>看白蛇的性恶之源及其最初流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4. 王焕然《试论<山海经>对谶纬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5. 叶舒宪《<山海经>与白玉崇拜的起源》,《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
16. 李雨涵《<山海经>对汉赋的影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7. 胡宸《<山海经>对汉大赋自然环境描写的影响及原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8. 孟瑀《<山海经>对汉画像中“昆仑”山脉的影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第2期
19. 朱丽卉《<山海经>中神话英雄永续生存意识及其影响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0. 刘宗迪《<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
21. 郑凯歌《<山海经>对诛仙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22. 罗茜《<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
23. 陈红梅《<山海经>涉药内容分类思想与编纂体例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16年第3期
(五) 关于《山海经》的背景的研究
1. 苏茂德《论<山海经>的历史背景》,《西安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 叶舒宪《<山海经>大荒经的观念背景》,《现代中文学刊》,2000年第4期
3. 陈连山《从文化背景谈<山海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4. 徐佳俐《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5. 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六) 关于《山海经》作者的研究
1. 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
2. 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
3. 杨兴华《从祖先崇拜和楚俗看<山海经>作者的族别》,《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 王红旗《<山海经>作者之谜》,《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年第12期
5. 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作者和成书经过的讨论》,《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2期
6. 唐世贵《<山海经>作者及时地再探讨》,《江汉学术》,2003年第6期
7. 唐世贵《<山海经>成书时代及作者新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4期
8. 杨兴慧,罗大和《<山海经>之作者析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