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劣、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自“山水园林城市”战略目标实施以来,温州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大、城市景观单调等问题。结合“山水园林城市”战略,温州将绿化工程摆在了城市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充分调研绿地现状的基础上,重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方面的巨大作用,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关键词]山水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温州[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7-0063-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Landscape Garden City Oriented Wenzhou Green System Planning/Lai Pingping
[Abstract] Green system planning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urban ecology and cityscape problems emerge in fast urbanization. Since landscape garden city development, Wenzhou urban development has made distinctive performance but still has multiple problems. Wenzhou puts landscaping at the foremost mission, analyzes current status, restructures green system, makes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improves ecology and cityscape for landscape garden city development.[Key words] Landscape garden city, Urban green sp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nzhou0引言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交往空间,[作者简介]
具有多种生态、美学和功能等价值。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发展目标、概念均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城市绿地成为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赖平平,高级工程师,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第30卷2014年第7期
63
温州具有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和丰富的山水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温州城市绿地建设缺乏法定规划依据的弊端愈加明显,急需制定法定规划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同时,近年来温州城市绿地建设不断变化,绿地现状基础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温州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分析,在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探讨绿地系统规划的策略及具体内容,以期推动温州绿地系统的合理构建,推动城市发展。环境协调发展,环境美、质量高、形象新、神态健全和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山水园林城市代表了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科学与艺术、历史与未来、物质与精神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系。山水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和“园林城市”的有机融合,是山、水、城、林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形象的高度优化,是对“生态城市”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山水园林城市的概念包涵了4点主要内容:①把我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使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②山水园林城市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③山水园林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高技术城市。④山水园林城市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山水园林城市追求“意境”,即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是一个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是体现主观的生命协调和客观的场景融合(即情景交融),是对美的创造。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要载体,只有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神韵,进行城市绿地建设、美化城市,才能达到展现城市特色风貌与文化底蕴的目的。2温州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2.1绿地现状
温州是浙江南部沿海经济核心区,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福州及闽南夏漳泉三角洲之间;市域内为沿海多山地区,山地丘陵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2%,山峦连绵起伏,三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水网交错,气候温暖湿润;洞宫、括苍和南雁等大山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广为分布的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与保存良好的阔叶树原生林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图1)。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城市绿地可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1山水园林城市的内涵
山水园林城市是钱学森在1990年提出的,他指出要把我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新“山水城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水园林城市,以山水资源为环境基础,突出山水环抱的自然景观;以山水文化为民族特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整体观为思维方式,具有风景园林艺术的特征;坚持社会经济与表1 温州绿地现状序号1234合计类别代码G1G2G3G4类别名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绿地面积/hm2862.08171.81161.012 223.223 418.12绿地率/%5.040.980.9212.7819.73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6.871.191.12—注:由于本次现状绿地数据统计范围为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其中 2009年温州市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74.6 km2,现状人口取2009年三区建成区的户籍人口125万。表2 城市绿化基本指标对比指标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道路绿化普及率(%)城市干道绿化带占道路总面积比例(%)居住区(新区)绿地率(%)居住区(旧区)绿地率(%)图1 温州及大都市核心区区位图温州现状19.7321.166.87≥90≥2030200.98国家园林城市标准≥31≥36≥9.0≥96≥25≥30≥25≥2生产绿地占建筑面积比例(%)64
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态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和特殊绿地;其他绿地G5。温州中心城市绿地现状指标构成见表1。2.2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主要指标未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温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明确提出至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 m2,绿地率达4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但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当前温州人均公共绿地仅有6.87 m2。离“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相去甚远,同时也没有达到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2)与山水园林城市主要指标的差距巨大。按照国家山水园林城市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9 m2,绿地率要达到31%,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6%。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不少于14 m2。而温州目前的绿地指标明显达不到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标准(表2)。(3)大型综合性公园开发建设速度较慢,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和滨水绿地等中小型绿地缺乏。温州山水自然条件优越,但大多数山体均位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区域,同时山体公园建设水平较低,无法满足老百姓的活动需求。近年来温州虽然加快建设了以“十大公园”为主体的城市绿地,但市区公园绿地的分布不够均匀,数量指标较低,建设速度缓慢,市中心的公园大都面积较小(多为10 hm2以下),市区公共活动空间缺乏。3温州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及思路
3.1规划目标
规划结合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需求,依据城市环境肌理与功能布局,充分利图2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图用山、河、江、湖、城等自然资源,根(2)以数量为基础,改善城市环境生据“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健全、园态绿量是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保证。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绿生态绿量从水平的角度表现为绿地率的地建设要求,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多少。在本次规划中,不论是在近期创地系统空间结构,实施“森林围城”“山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远期创建国水城市”建设战略,建成以温州生态园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还是远景规划为城市绿心、以市郊森林公园为城市绿中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绿地总量环的“一心一环、七横九纵”的楔形网都是一个基本的指标。因此,绿地系统状绿地景观格局,将温州建设成宜商、规划的重点之一是迅速扩大城市绿地面宜居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积,特别是进行中心城区和旧城改造,使城市环境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善,城3.2规划思路
市景观有较大的改观,城市生态得到较(1)以目标为导向,打造山水园林城好的保护,进而使城市形象得到很好的市。根据温州“十二五”发展规划,温提升。州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生产、生活、(3)以质量为突破,提升城市品质。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城市形象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包含城面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市环境质量、卫生、城市治安、城市经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济、城市景观、公民素质、信用和城市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力文化等诸多因素。以城市绿地建设为契争2013年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机来提升城市形象是一个较为可行也比2015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较有效的办法。以山水为骨架,以文化因此,绿地规划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为内涵,切实加强城市绿地建设质量,的决策方针,以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为目增加市民的活动场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标,制定合理的规划内容,全面推进城水平,打造现代文明气息浓厚的山水园市绿地系统的科学、合理构建。林城市。2014年第7期
第30卷65
4温州绿地系统规划
4.1绿地系统结构规划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市域大部分的土地为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极其有限。从整个市域范围看,各片区的扩张具有高度的集聚性,最终的无限制扩张导致各城市逐渐连成一片,形成大饼状的城市结构。这种大饼状的城市结构将导致城市生态恶化、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及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对市域绿地结构的合理布局来控制和协调市域内各城市的有序发展,形成组团式的城市布局形态,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城市发展构筑良好的大环境绿化格局。这是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的重要作用和意义。4.1.1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通过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在市域范围内形成5条一级生态廊道,一方面将大的城市区域分割成5个城市组团,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另一方面在城市区域内形成完善的生态廊道网络,将城市周边的山、水等自然生态系统引入城市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与城市之间的能量交换,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图2)。市域绿地系统结构(包括市域范围、大都市区范围和中心城市范围)可以归纳为四级廊道结构。其中,一级廊道是整个市域范围的大骨架,主要作用是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主要功能区,廊道宽度控制在800 m以上;二级廊道是大都市区范围和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山景、水景和城景的联系通道,将山、城、河、海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廊道宽度控制在300 m以上;三级、四级廊道是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辅助结构,如沿江、河等水系和城市干道的绿色廊道,其中,三级廊道宽度控制在100 m以上,四级廊道宽度控制在50 m以上。4.1.2大都市区绿地布局结构
规划将市域绿地规划结构打造为“环山面海、一核三江、五廊五组团”的形式。(1)“环山”:市域自北向西至南,由外围群山形成绿色生态圈,主要为北面的雁荡山、四海山,西面的腾蛟、泽雅、三溪一带山脉,以及南面的玉苍山、南雁荡山、乌岩岭。该绿环是温州旅游网络的一部分,是温州中心城区外围生态圈,也是温州的生态郊园,是温州市域风景旅游网络中心的重要内容。(2)“面海”:沿海景观海岸线、沿海滩涂湿地和沿海高速公路防护绿带共同构成贯穿全市的南北向临海景观大轴。(3)“一核”:温州生态园作为城市的中心绿肺,既是都市区环形山水城市构架的核心,又是全市域生态圈的生态绿核。(4)“三江”:围绕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六岸”滨江景观带构成3条市域景观横轴。(5)“五廊五组团”:为阻隔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规划根据温州市域大都市整体城市分布情况,在市域大都市范围内建设5条一级廊道,形成市域绿地系统的基本骨架;5条一级廊道将市域内的城市群分成五大组团—温州中心城、瓯江口新城、乐清辅城、瑞安辅城、平阳及苍南中心城市。4.1.3中心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温州特有的城市组团结构、发达的城市水系,结合城市的交通和景观特点,着力营造城市“楔向网状”的绿地总体格局,最终形成各级生态廊道交织其中的“一心一环、七横九纵”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图3)。(1)“一心”,即温州生态园。其面积为132.39 km2,以生态为主题、以山水为特点,集生态教育、旅游度假和绿色人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生态园区。(2)“一环”,即由吹台山市郊森林图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图图4公园绿地规划图公园、石岩屋市郊森林公园、五磊山市66
郊森林公园、西郊森林公园、白水漈市郊森林公园和胜美尖市郊森林公园串连形成城市郊野公园环。通过设置不同的功能定位,使其成为市民郊野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可以形成“森林围城”的空间景观效果。(3)“七横”,即滨江绿廊、旧城南绿廊、汇昌绿廊、划龙绿廊、瓯海大道绿廊、龙湾通海绿廊和山海绿廊。(4)“九纵”,即高铁绿廊、翠微绿廊、塘河绿廊、中央绿廊、茅竹岭绿廊、龙湾中心区绿廊、轮船河绿廊、滨海大道绿廊和沿海高速绿廊。4.2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是指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及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规划按照公园绿地分类标准,结合温州实际,在原先市级综合公园、区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小游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的基础上,增加了城市森林公园和市郊森林公园两类。其中,城市森林公园以山体为空间载体,植被资源较为丰富,其公园建设应突出森林植被生态容量指标的控制;市郊森林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之外,属于其他绿地,但也应参考城市公园建设要求对其进行规划引导(图4)。4.3生产绿地规划
生产绿地是指专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和种子而设置的生产科研基地,包括苗圃、花圃、草圃和药圃等各种圃地。规划结合城市整体绿化系统的空间布局,兼顾景观和生态原则进行设置,保持绿地用地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平衡。目前温州的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0.98%,远低于规定的2%~3%,所以应该大力发展苗圃、草皮生产,发展七都、仰义、瞿溪、丽岙、灵昆和七里6处园林生产绿地,总用地面积约为744 hm2(图5)。图5 生产及防护绿地规划图图6 道路绿地规划图4.4防护绿地规划
温高速公路和沿海高速公路。防护绿地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3)城市快速路。单侧防护绿带的隔离和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绿地,其对平均宽度原则上为30 m。其中,瓯海大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能起到一定的防护道全线两侧绿带的宽度控制在50 m,滨与减弱作用。结合总体规划的用地空间海大道全线西侧绿带的宽度控制在20 m布局,温州的防护绿地规划形成网状防宽,东侧绿带的宽度控制在100 m。滨护绿带系统,点缀规模不一的斑块型集海工业园以北至瓯江口之间的滨海大道中防护绿带,形成完善的、具有综合效东侧绿带的宽度控制在300 m,温州绕益的城市绿环防护体系。城公路两侧绿带的宽度控制在50 m。(1)横贯温州市区铁路的防护林带。(4)河、湖、海沿岸。城市内沿河、此处的铁路主要指金温铁路、温福铁路湖、海等水体的防护林带宽度原则上不和甬温铁路,单侧宽度在20 m以上,小于30 m。两侧的平均宽度为50 m。采用高大植物(5)高压走廊防护绿带。按相关规定,与低矮植物相结合的方式布置,搭建不架空线路每边均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结透风防护林结构,边缘部分形成有层次合生产绿地的使用,部分绿带局部放宽;的景观效果。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同时,在高压走廊保护带范围内禁止建造房屋兼顾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等建筑物,也不能种植高大乔木,植物(2)高速公路沿线。单侧防护绿带的高度不能超过6 m。局部放宽的绿地平均宽度原则上为25 m,最窄处不小于可根据需要建造一些低层建筑,同时也20 m,主要包括甬台温高速公路、金丽可以种植一些相对高大的植物,但高度2014年第7期
第30卷67
不宜超过15 m。(6)防风林系统。鉴于温州地区,尤其是瓯海的台风灾害严重,规划在龙湾永强片区、七里片区、灵昆岛和七都岛沿江、沿海一线迎风面设置多道防风林带,结合水系林网,共同发挥防风功能,并兼顾景观功能。防护树种选择以深根或侧根发达的乡土树种为主(如木麻黄等),适当引进其他防风效果出色的树种。(7)其他防护林区。在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处理场周围建设30~50 m宽的卫生防护林带,以枝叶繁茂、可密植、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空气净化能力的植物为主。中期以花园式居住区建设为目标,着力提高绿地质量、塑造居住区的形象特色;远期完善居住区的生态支持系统建设,形成居住区内部通畅的生态通廊系统,使居住区生态系统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保持顺畅联系,逐步使温州的人居环境建设实现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推动城市生态转型。(2)道路绿地。根据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结合温州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对道路的绿地率提出如下要求:①园林景观路(即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的体现城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②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道路绿地率不小于30%;③红线宽度为40~50 m的道路,道路绿地率不小于25%;④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道路绿地率不小于20%;⑤现有道路,要求改造后绿地率一般不低于20%(图6)。(3)工业绿地。工业绿地规划应根据工业及企业的性质、规模、生产和使用特点、环境条件对绿化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绿地规划设计。重度污染型工业及企业在保证绿地率的前提下,必须设置相应的隔离保护带,保证绿带宽度,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原则上,污染度大的工业,其绿地率指标较高;污染度小的工业,其绿地率指标适当降低。高新技术工企业的绿地率指标可适当提高,以保证环境质量与空气洁净度。(4)公共设施绿地。规划根据公共设施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各类公共设施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单位性质,提出相应的绿地率指标和绿地布局要求;根据单位的性质、规模、使用特点与方式、环境条件、内部功能分区对绿化的不同功能要求进行绿地规划设计。原则上,体育用地、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等用地的绿地率指标较高,行政设施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等用地的绿地率指标相对较低。(5)市政设施绿地规划。规划应满足使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不同的市政设施的性质、位置、规模、使用特点与方式、环境条件、内部功能分区对绿化的不同功能要求,提出相应的绿地率指标和绿地布局方案。城市的重要风貌展示区和城市内的生态廊道穿越的单位设施,其绿地率指标适当提高,以保证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发挥;绿地要与建筑主体相协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富有特色的市政设施附属绿化;鼓励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扩大绿化面积,坚持多层次绿化,充分利用地形、建(构)筑物进行全方位的绿化。(6)特殊绿地规划。规划根据特殊用地单位、设施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设施自身的特点与要求,结合特殊设施的性质、位置、规模、使用特点与方式、环境条件和内部功能分区,提4.5附属绿地规划
(1)居住区绿地。规划近期根据国家标准,尽快完善居住区附属绿地系统,加强旧区改造的力度和新区建设的管理;图7 温州市风景资源分布图出相应的绿地率指标和绿地布局模式。68
图8 温州城市鸟瞰图城市生态廊道穿越的特殊单位设施,其绿地率指标应适当提高,以保证生态效益的发挥。实际需要的各种其他类绿地。具体策略包括:(1)把整体自然山林作为城市的生态背景,用退耕还林等方式修复其连接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发挥其生态功能,使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生态贡献。(2)城市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瓯江沿岸、七都岛和灵昆岛等处的湿地,有条件的按照湿地公园标准进行保护。同时,对三垟湿地局部地区按照生态保护的要求进行预留。(3)在重要的水系上游地带规划大片水源涵养林,以保护和涵养水源,并保证流入城区的河水都为洁净的水源,同时获得城市景观“显山露水”的实际效果。(4)规划吹台山市郊森林公园、石岩屋市郊森林公园、五磊山市郊森林公园、西郊森林公园、白水漈市郊森林公园和胜美尖市郊森林公园6处市郊森林公园,通过设置不同的功能定位建议,成为市民郊野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可以形成“森林围城”的城市绿地景观效果。5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5.1绿线管理
城市绿线能清晰界定城市功能区与绿地的界面,而近年来城市绿地不断被城市建设行为所蚕食,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绿线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1)山体绿线控制。山体绿线指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对山体绿地范围的控制线。首先,将确定为城市绿地的山体一律划入绿线保护控制范围,如白云山、南明山等。其次,将山体范围内的耕地和采石场一律划入绿线控制范围,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再次,将一般坡度大于15%、侵占山体的建设用地划入绿线控制范围。最后,若山体与道路的距离小于100 m,则将两者间的过渡空间划入绿线控制范围。(2)对社区级以上的公园进行绿线控制。其中,对近、中期规划实施的13处公园绿地作进一步的控制要求,对各公园内部绿化、建筑、道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比例和游憩、服务、公共、管理等常规设施的设置提出规定。对于街旁绿4.6其他绿地规划
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需要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其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这类绿地的主要功能偏重于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温州现状的其他绿地类别的绿地区域主要是城市建设区外围的大量山体林地和三垟湿地,其中,包括数个不同级别的风景名胜区。这类绿地面积广阔,但是功能、景观的丰富程度有待提高,与城市的联系也有待加强(图7)。鉴于此,规划灵活运用其他类绿地在生态、景观及游憩等各方面的作用,结合温州的特点,构建能满足城市发展 第30卷2014年第7期
69
地,可以采用控制量的方式,根据用地布局需要适当安排,不再以图则的形式加以控制。(3)沿河绿线控制。在宽度10 m以下的河道两侧构建宽10 m以上的绿带;在宽度10~20 m的河道两侧构建宽15 m的绿带;在宽度20~40 m的河道两侧构建宽20~30m的绿带;在宽度40 m以上的河道两侧构建宽30~50 m的绿带。(4)道路绿线控制。主要对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环城快速路等交通性道路,以及城市景观大道两侧提出绿带控制要求。(5)高压走廊绿线控制。根据国家规定,高压线两侧控制一定的安全距离。10%为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的面积应在2 hm2以上;居住小区公园的面积应在5 000 m2以上。(4)提倡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在实际建设工作中,除按照本规划所确定的绿地率指标实施外,还要大力提倡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少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增加城市绿量。(5)开展拆违建绿、拆围透绿工作,增加市民日间活动的主要道路两侧绿化景观和视觉的通透感,重点打开街道两侧现状封闭的围墙,结合土地的不同使用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绿化建设和改建,使之形成美观、协调的城市景观立面。(6)加强对建筑金角银边的治理,提高城区闲置地绿化建设。对已征地块规划为绿地的闲置地,应由属地街道按照景观需要进行绿化。对已征地块,且规划为非绿地但近期无建设计划的,应由属地街道进行绿化建设;对已征地块,且规划为非绿地但近期准备建设的,要求由属地街道进行硬化处理。对城中村未征用的荒废地,要求属地政府进行绿化建设,机关企事业内部的空地由业主单位按照“两拆两绿”要求进行绿化。(7)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种大树,多种乡土常绿树,切实增加绿量。(8)加大对市区河道的整治,运用疏浚清淤、污水截留和驳坎植树等方式,提高水体岸线绿化率,使河水变清、河岸变绿、环境变美。(9)推广节能材料,提高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城市建筑要按照国家标准,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准备,有利于最终实现将温州建设成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温州市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山水园林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图8)。此外,绿地系统规划对下一步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实际的城市绿地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性的指导,因此本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年)[Z].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Z].2002.
[3]温州市规划局.温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
2020)[Z].2002.
[4]赵军,王亚楠,赵娟.多彩城市·山水
共生[J].规划师,2014(1):53-59.[5]黄磊昌,宋悦,邹美智,等.基于资源
与环境关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规划师,2014(4):119-124.
[收稿日期]2014-06-10
5.2其他管理措施
(1)统一管理,加强对城市绿地规划编制的监督,以法律手段督促绿化工作的实施与维护,保障绿化率,做到“依法建绿”。(2)灵活处理建筑密度、容积率与绿地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绿地率指标的前提下,利用绿地营造出良好的视觉环境空间,灵活处理建筑密度、容积率与绿地之间的关系,从土地的使用方式上实现绿地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综合环境效益。例如,高绿地率—低容积率—低密度的组合模式,适用于城市建成区靠近大型山体和生态走廊的别墅区、科教园区等;高绿地率—低密度—高容积率的组合模式,适用于城市组团的边缘地带及沿海景观区;低绿化率—高容积率—高密度的组合模式,适用于城市组团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带,如中心商业区、古城区和普通住宅区等。(3)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范。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5)。除了要满足上述的规划绿地率指标的要求外,还必须达到规范中的绿地建设指标,即居住区绿地率大于30%,其中,6结语
通过对温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实践分析,本文总结了温州城市绿地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分析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绿地建设的工作重点与目标,为温州绿地系统的良性发展做好理论和法规上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