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片段教学
关于幼儿园的片断教学
一、幼儿园片段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片断教学:
*教师在确定课程内容后,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在备课的基础上,选择某一片段面对评委、同行或幼儿进行教学的一种活动。一般在10,15分钟,片断教学前让老师一个小时写教案。 *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学方法运用和活动设计转化为“具体活动”的一种活动。
(二)片断教学的特点
虚拟式(模拟教学)、节选式
(三)片断教学意义
*可考核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专业素养、教学理念
*可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片断教学不等于说课,说课是用陈述性语言,而片断教学是用情境性的语言,自问自答。
二、片断教学的前期准备
(一)分析教材(课程内容及特点)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如比较高矮(中)、自然测量(大)
1. 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主题和教育意义。如拔萝卜、三只蝴蝶主题把
握,矛盾冲突。
2.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课程的内容,确定课程的重难点。如比高矮,找准重难
点。难:参照物,重:方法,老师不能直接自己说出高矮的词汇。可问:XX
和XX比怎么样,引导幼儿正确运用高和矮的词汇进行描述,必须在同一个
平面上进行高矮的排序,可3,5个,通过分析让幼儿理解高矮是相对的。
如大班诗歌“风在哪里”,完整欣赏、提问,活动环节必须围绕目标去走。
目标:
1、喜欢朗诵诗歌,体验诗歌中语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并学习词汇: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
3、学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提高倾听能力和大胆表达的能力。
(二)把握各领域各类活动的指导策略
从我省所使用的幼儿园教材(领域活动)中选取某一教学内容 从频次多到少依次为语言——科学
语言活动——文学活动
中班——《春》、《圆圆的春天》、《月亮下来吧》
大班——《风在哪里》《谁会脸红》《落叶》《摇篮》《云彩与风儿》 各领域的目标与内容:
语言
1. 听说活动——学会倾听、练习短句、理解语音、进行交流等 2. 文学活动——欣赏作品、感受意境、理解内容、词语学习、朗诵、仿编 3. 讲述活动——细致观察、大胆构思、完整讲述、主动描述 4. 阅读活动——正确翻阅图书、知道读本的结构、细心观察、对文字符号的兴
趣、喜欢阅读、理解读本。
健康:动作发展、卫生保健、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自我保护 社会:行为养成、情感体验、社会认知
科学:科学现象、动物、植物、环境保护、人体、气候与季节、材料工具和科技产品、集合、数、形、量、时间、空间
例:逐层分类——理解类和子类的目标关系;多角度分类、关系分类(思维的灵活性)
艺术:音乐——歌唱、欣赏、演奏、音乐游戏、舞蹈和律动
美术——绘画、手工、欣赏
要把握各类活动的特点,核心是什么。
(三)编写简要的活动计划
1.活动目标的制订
(1)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2)考虑课程内容和性质 2.活动过程的准备
(1)经验准备(2)材料准备(3)情境创设
3.活动过程的设计
(1)活动环节的目的性;
(2)活动环节的有效性;(热闹、无关的不要)
(3)活动环节的推进性(后一个环节的要求必须比前一个环节的要求高、由简到难)
(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分析案例:(过程是否符合目标)
小青蛙找家(歌唱)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X X,X X,和XX X,XX X,的节奏。
2、初步学会创编歌曲。
活动过程:
1、 听《森林音乐会》音乐入场
2、 向幼儿讲述自编故事《青蛙的成长过程》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新歌
曲。
3、 学习歌曲
4、 学习用不同的声音、速度来巩固歌曲。
5、 学习创编歌曲
6、 歌表演《春天在哪里》,结束活动。
通过分析,只有过程3和5体现目标,其他都与目标无关。4与要用自然的声音来唱不符合。
分析案例:(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过程是否有效)
月亮下来吧
目标:
1、 理解童谣内容、学习朗诵。
2、 发展想象力,根据他要的结构进行仿编。
3、 感受民间童谣的艺术魅力。
通过分析,因为仿编不适合中班幼儿,目标中也未能体现童谣的美,所以对目标的定位做了改动,即
1、 能有表情地朗诵童谣,初步感受童谣的美感。
2、 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美感。
在环节二“完整欣赏童谣”时,师提问:“童谣的名字叫什么,听起来感觉怎么
样,”,目的是引导幼儿说出“优美”,然后学习“优美”一词,这里,学习“优美”一词是多此一举的。
在环节四,发现幼儿仿编出来的内容失去了童谣的美感,如“月亮像香蕉,我要拿在手中吃”。
分析案例:中班《想飞的小象》
目标:(制定得较好,较到位,过程紧扣目标,体现有效性) 1、 专心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 学说句式:“我不会„„可是我会„„”
3、 知道人有各自的本领。初步体验我也很能干的情感。
过程:
1、教师提问,引出故事(问题直截了当,直接引入)
大象会飞吗,开始有一只小象他想飞,后来他飞起来了吗,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想飞的小象》,仔细听一听故事里有哪些动物, 2、教师完整讲述并提问,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师问:故事里有哪些动物,(你说,有XX„„)
(2)哪些动物会飞呢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会句式:“我不会„„可是我会„„”
4、播放课件,引导幼儿知道人有各自的本领
过渡语:课件里小象是什么表情,它说:我是小象真幸福,小象不会飞为什么还感觉自己很幸福呢,我们再一起听听故事吧。
5、结合生活照片,让幼儿运用句式“我不会„„可是我会„„”学习讲述。
(四)进行预教。
*不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写教案,要留有时间来熟悉教案(20分钟) 熟记作品内容如简短的儿歌、散文诗等
*预演、熟悉教学环节、避免因紧张而卡壳(控制好教学时间,如较短要多提问等,多些与幼儿互动的模拟情节)
三、片断教学的实施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教学
现场提问:活动教学重点、难点、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是如何定位,用哪些指导策略(过程,如:第一环节如何导入„„)来达成;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直观法,观察、演示、示范、范例、电化教学
口语法—讲解、谈话、讨论
操作探索法(发现法):
练习法
游戏法
记录法
3、灵活选用各种组织形式:(集体、小组)(如:我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第二组„„假装看孩子操作,但时间要短,省略操作但要让人知道你的环节) 4、活动环节过渡自然
5、活动步骤层层推进
6、运用所学的技能技巧把课程内容准确、生动的表现出来。 7、时间安排合理
(结束和延伸部分也要交待清楚,如:小朋友,现在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时间差太多和超时都要扣分(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最后是在14—16分钟之间)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自然测量
重点:掌握测量的方法,难点: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 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 感知和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函数)关系。
3、 能用测量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指导要点:
*引出测量内容:“想一想,桌子的一边有多长,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幼儿测量,初步探索测量的方法。
*交流和比较各自的测量结果
*教师示范测量的方法
测量方法:从顶端开始——做记号——首尾相接
移动量具(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量到终点——记下测量结果(次数) *让幼儿动手测量,掌握测量方法
*学会用不同工具测量不同物体并做记录
*让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
*组织幼儿讨论:大家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函数关系(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引导幼儿用自然测量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片断教学中从头到尾都要用情境性语言,不可一会儿情境一会儿陈述 „„
四、片断教学的评价
(一)指导策略
1. 活动目标:明确,能体现《纲要》的精神
2. 活动环节:围绕着目标展开,紧扣教学内容。
3. 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中有相关的策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例跑题:
为什么高,为什么高矮,要抓住领域活动的主线,不要乱套。 4. 教学方法:多样,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有效学习。个人,讨
论等
5. 问题的设计:合适,富有开放性,启发性,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有的老师
设计的问题很封闭,要开放性、启发性引发孩子的思考
6. 环节架构:活动结构安排科学合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体现目标层层落
实和推进
7. 组织形式:关注教与学的方式,体现形式多形式的师幼互动,支持幼儿学习 8. 讲解
示范,讲解简明,动作规范到位,做示范的位置和角度让幼儿一目了然。
例有一老师带一椅子进场利用椅子做比较。
9. 时间安排:分配合理,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
(二)教学技能
1. 具备本领域的教学设计能力(如:散文诗要有散文诗的特点) 2.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教态亲切自然
3. 普通话标准,语言简练清晰,富有感染力,肢体语言形象生动。 4. 切身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5. 举止大方稳重,表情自然,仪表端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