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27卷第3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01.27.NO.3 2011年9月 JOURNAL OF JIAOZUO TEACHERS COLLEGE Sep.2011 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苏全有,黄姗姗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辛亥革命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新浪潮下,我国出现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而且日趋发展成熟。基于此历 史地位,学术界对民国图书馆史研究给予了相当的关注,特男lj是改革开放以来,成果颇为丰富,大体上可分为图书馆发展 进程及原因分析、创办社会主体及主要人物与图书馆、区域图书馆、主要事件与图书馆、图书馆文化与教育功能等五个方 面。不过,骄人成绩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学界在研究内容、研究者素质、研究资料等方面的不足,有待改进。 关键词:民国;图书馆史;藏书楼 中圈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11)o3—0041—09 改革开放以来,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取得了丰 馆学研究、图书馆团体与国际关系等方面著成《中 硕的成果,主要涵盖图书馆发展进程原因分析、创办 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 一书, 社会主体及主要人物与图书馆、区域图书馆、主要事 为研究此时期图书馆史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件与图书馆、图书馆文化与教育功能等五个方面。 在研究中国图书馆发展的通史性著作中,王酉 不过,成绩的背后也潜藏着不足。有鉴于此,笔者拟 梅的《中国图书馆发展史》 ,李朝先、段克强编著 对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以总 的《中国图书馆史》 以及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 结成绩,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相关研 和图书馆史》 ,以其通史性的优势,按照时间顺序 究走向深入。 编排图书馆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探讨民国时 一、图书馆发展进程及原因分析 期近现代图书馆兴起与影响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 (一)民国图书馆史概况 息。王酉梅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在西方图书 来新夏等学者在《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一 馆先进的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经历清末的萌芽阶 书中,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 段,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兴起阶段,到五四运动后 法和辛亥革命等近代重大事件为切人点,阐述清末 的发展阶段,逐步奠定了基础。并探索了民国时期 至民国成立前图书事业的状况,指出民国图书馆进 图书馆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总 一步发展的大背景和已有条件,而后将民国图书馆 结了图书馆对学术文化的积极意义。李朝先、段克 发展阶段分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十年内战时期、抗 强则直接将民国定义为现代图书馆的成长时期。谢 13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同时随着中 灼华等从书刊的出版引出图书馆建立、发展各项活 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壮大,书中也专门谈到共产党 动,继而表现其影响——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 领导下的图书馆。此外,本书将图书史、目录学史与 教育,最后集中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解放 图书馆史统而论述,力图一改过去三史“三分天下、 区的图书和图书馆事业,眉目清晰,内容充实,体现 重叠歧出”的现象,使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便于教 其作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核心课教材的价值与 学,为图书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 作用。 台湾学者严文郁就1898—1945年期间近代中 作为一部专业工具书的《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大 国图书馆事业产生的背景、萌芽时期的图书馆事业 事记》 ,也颇有学术价值。 (清朝末年)、成长时期的图书馆事业(1912— 史料方面,《中国图书馆百年记事1840— 1936)、抗战及复员时期的图书馆事业(1937— 2o0O》 、《中国古代藏书楼与近代图书馆史料》 1 1945)、中国图书馆立法之比较、图书馆教育与图书 等著作将图书馆的建立与沿革,图书馆法规、方针、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一),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41・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政策、条例,图书馆学会、民间团体等等凡与图书馆 紧密联系的事件、人物或团体都收录其中,时间顺序 北洋时期“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框架业已形 成,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学校图书馆等主要 清晰明了,史料排列翔实,为学界研究图书馆史夯实 了基础。 图书馆类型都已具备”,图书馆体系建设初显 成效 。 发端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 有关民国图书馆史发展概况的论文成果较为丰 富。程焕文把按社会经济形态来划分的中国历史分 期作为划分民国图书馆历史的主要标准,同时结合 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之划分为 命时期,为图书馆进一步发挥教育功能开辟了新道 路。张树华论述了1919—1937年我国图书馆事业 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的开展、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 立以及图书馆学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等。五四运动 四个时期,即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形成时期(1912— 1927)、发展时期(1927—1937)、衰落时期(1937— 1945)、崩溃时期(1945—1949)。并肯定“民国图书 馆事业是整个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其历 史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 。 因民国图书馆史与清末图书馆史在时间空间上 有着很大的继承性,将民国时期图书馆发展纳入到 近代图书馆体系中,与清末图书馆一起论述的文章 并不少见。谢灼华撰文论述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 图书馆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图书馆近代化的社会因 素,相应介绍公共图书馆建立的热潮、通俗图书馆的 推广、学校图书馆的完善、图书馆章程法规的颁布、 图书馆体系的形成,并总结道:“经过几十年的努 力,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体系可以说初步建立起来了。 但是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从地区发展来看也极不 平衡。’’ 此外,彭杏花、卿玉j叟等在论述民国图书馆史的 部分,都涉及到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发展长足进步 的内容H卜 J。而印永清则说明了先进知识分子开 放思想、积极学习、更新图书馆概念的过程 。周 红、张彩霞以走向平民历程为出发点,探讨了近代图 书馆的平民化历程¨ 。 (二)具体进程 历史背景决定着民国图书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 进程。韩翠华指出民国初年图书馆事业的较快发展 主要表现有:近代图书馆意识增强、图书馆数量增 加、管理方式近代化、图书馆学研究兴起。对图书馆 认识上的总结有:图书馆之性质,在普及国民教育; 在管理上,建立了面向大众的规章制度。图书馆学 作为一门科学开始出现在我国文化学术界,我国一 些高等学校开始开设图书馆专门学科,培养图书馆 学的专门人才¨ 。 苏全有、葛风涛进一步回顾了1912—1928年北 洋政府统治时期图书馆体系的建设,并评价指出,图 书馆法规的制定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差异,效果并 不如愿;并且由于经费问题而受到诸多限制。但是 ・42・ 以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无论在数量的增多、类型的 多样、馆员教育的开展、图书馆学书籍的编辑和出版 以及图书馆之间的协作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 进步 ” 。 抗日战争时期,图书馆也陷入日本侵略者占领 与破坏的困境。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之际,王子平、黄颖、张慧珍、柳青等先后发表文 章回顾总结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图书馆被破坏情况, 以及在艰苦条件下爱国人士积极坚持图书保护工作 的事迹 。此后还有杨玉麟、陈剑光、翟云仙、杨 子竞、李彭元、冯志等继续就形势严峻的抗日战争时 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分 析,使之内容更具全面性 。关健文则对抗日战 争时期,为保护珍贵的图书文化资料图书馆西迁转 移进行了回顾 。 沈艺红则向我们展示了抗El战争后期至解放前 夕国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浴火重生、步 履维艰的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翻天覆地的变化 趋势 。 (三)发展原因 民国图书馆发展原因有二,一是内因——晚清 藏书机构向图书馆的过渡以及近代化图书馆的初 起,二是外因——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晚清 许多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就是在传统官府、书院和 私家藏书楼基础上进行兼容并蓄、博采广收而建立 的,是按照近代西方图书馆理念及相关制度对传统 藏书楼进行改造创设的”[29 ,而中国的“近代图书 馆,本质上是一个外来的事物,是‘西风东渐’在中 华大地上所吹开的近代文明之花” 。。,可见两者之 关系。李洪波著文指出清末藏书楼向图书馆发展的 沿革情况,介绍正式使用“图书馆”一词的历史,展 示了民国前期图书馆事业的面貌 “。 至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首先传教士在中国的活 动尤其值得注意。胡俊荣谈到,晚清时期传教士在 中国创办新式图书馆的活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 苏全有等: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促进古代藏书楼向 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王卫国、侯集体、杨荣、张 团亭、赵晓辉等学者先后又探讨了此方面的 问题。 "1 民国初期,图书馆事业在全国各省各地区如火 如茶地发展起来,日渐形成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 与之相关的文教、科学、公益等各界组织团体,与图 书馆之间逐渐形成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相互 发展。 近代化浪潮中,图书馆事业也呈现了“西学东 渐”的态势。刘文科在探讨“西学”对中国近代图书 馆文化研究的影响时,提出中国应不断学习西方先 专门图书馆,即专业图书馆,是指那些有专业化 藏书和专门读者队伍的图书馆。在民国时期,这一 类图书馆包括政府部门图书馆、科学研究和文化事 业机构图书馆、社会团体图书馆及企业图书馆。黄 进的图书馆理论,以实现中国图书馆文化的再度复 兴和繁荣。 刘兹恒、楼丽萍介绍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近代图书馆诞生期间的第一次“西学 潮”及20世纪8O年代初开始的中国图书馆事业改 革发展期间的第二次“西学潮”,并对这两次“西学 潮”进行反思 。刘素艳通过分析19世纪末20世 纪初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说明西方 图书馆学在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产生、发展过程中 的积极作用 J。钱维钧就19世纪后期到1925年 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这段时间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 的渗入,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而景海燕则是以 图书馆学译作为基本线索,简略回顾了2O世纪近百 年来西方图书馆学对中国图书馆学产生的影响 。 疏志芳也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论述了清末民初 图书馆事业的滥觞 。林明武则同时指出中国近 代图书馆发展的内外因,谈到近代新式图书馆与旧 式藏书楼的本质区别,并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作出展望 。 此外,还有关于某个西方国家与民国图书馆史 发展关系的详细研究。吴徐年认为,中国的图书馆 事业在从藏书楼全面转向近代图书馆的过程中,有 一个吸纳、学习日本图书馆思想的阶段,是在中国近 代图书馆史中不可或缺的、比较重要的一环。在20 世纪20年代之后被美国的影响替代 。张书美、 刘劲松则说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兴起于l9世纪 末,到20世纪2O年代图书馆学教育方兴起。民国 时期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处于萌芽时期,积极向美国 学习先进的思想与管理方法,对图书馆教育人才的 培养和引进也开始重视 。崔红娟等从图书馆教 育学、图书馆观念、图书馆管理理念三个方面也表达 了类似的观点 。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史是在自身机 制与外来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谱写而成的,‘在此过程 中,因受到不同历史环境的渲染而呈现出不同的政 治特征。 二、社会主体及主要人物与图书馆 (一)主要社会力量与图书馆 少明对上述各类型图书馆进行概括论述,便于读者 从整体上把握了解 。 作为文化教育行业的管理与规范部门——教育 部,构成了民国图书馆史中社会力量的关键因素。 翟志宏考虑到,学界对1927—1937年十年建设时期 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大多着眼于区域或笼统的表态 轮廓层次,而对其背后动因涉猎无几。鉴于此而撰 文从教育部颁布的各项章程、落实的具体措施进行 研究探讨 。 以图书为纽带,图书馆与出版业的关系自然十 分紧密。赵长林指出“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意味 着藏书需求量的剧增,不论这种藏书用于何种目的。 这种态势无疑为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光明, 开辟了道路” 。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旧时最大的 民营出版企业,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吴 永贵指出商务印书馆堪称出版业与图书馆事业有机 结合的典范,并分别从其东方图书馆(印书馆自办 图书馆)以及对全国图书馆发展大局有重要影响的 视角阐述了商务印书馆的贡献 -53]。此外,刘洪权 从图书经费、图书采访两方面探讨了民国时期古籍 出版业对图书馆建设的贡献 。 至于报社图书馆,比较知名的有上海申报图书 馆。程彩萍、王琦阳分析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创办 宗旨,研究了读者指导部的服务创新特色以及申报 流通图书馆对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 侯玮辰根据上海地区的案例,分析社会力量参与图 书馆建设的主要形式,包括集资建设图书馆、个人或 组织建设图书馆、图书捐赠、旧有图书馆的社会开放 等,并对其原因作了分析,发掘社会背景和图书馆自 身努力在其中的作用 。 民国时期出现过的商会图书馆仅有武进商会图 书馆、上海总商会商业图书馆以及澳门总商会附设 阅书报室。冯佳就商会图书馆的性质、社会影响、创 办目标、馆址选取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 深入研究,认为当前工商界应学习民国时期商会创 ・43・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办图书馆的经验,提高专业知识和信息权威 。 关于介绍中国科学社、中华学艺社、中华教育改 致力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外籍来华人员。以韦 棣华为代表。程焕文对韦棣华、沈祖荣、裘开明三者 进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韦棣华基金会等对图书 馆发展的著述成果也进一步充实了这方面的 研究。 。 ] 之间紧密的师承关系与其图书馆精神,给予了高度 评价 。关于韦棣华的相关事迹,韩绪芹指出其 筹建图书馆、创办“文华公书林”和文华大学图书 科、文华图专,大力培养新一代图书馆学专家等一系 列无私奉献,并积极促进中西图书馆学交流,使相互 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直接产物——图书馆协会的 成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亮点,秦亚鸥等主要介绍 了中华图书馆协会和上海图书馆协会的主要活动及 其对图书馆学教育的作用 ’]。农伟雄、关建文、罗 友松、沈占云等为我们更加细致了解中华图书馆协 会提供了素材 ],而马启针则提出不应夸大中华 图书馆协会的作用 。陈林对边区第一个图书馆 学术组织——延安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发展作了系统 总结 。 (二)民国人物与图书馆 民国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研究,分为综合分析 与单个人物分析两个方面。 关于近代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杨子竞以阐述 留学去向为开头,归纳出20世纪上半叶“海归派” 的主要贡献 。王卫国也肯定了留学生在传播图 书馆思想、积极活动于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 。吴 碧薇从20世纪上半叶外籍来华人员、留学生与外出 考察这些角度,对外籍来华人员、留学生概况与图书 馆建设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 文化教育界方面,张喜梅就一些耳熟能详的文 化教育界人物积极投身于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情 况,进行概括论述,肯定他们的卓越贡献 。周春 菊等撰文展示了曾经为图书馆事业做出贡献的一批 著名教育学家 。此外,蒋亚琳、吴称年也分别探 讨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国学大师对近代图书馆事 业的贡献 。 科学界方面,夏文华撰文指出各领域科学家在 国外即认识到设立图书馆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因此回国后大都极力倡导践行图书馆建设工作。如 此一来,不仅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也 使图书馆事业再添光彩 。 另外,黄少明介绍了一些以知名人士名字命名 的图书馆,可分为以名人之名命名的图书馆和以捐 赠者之名命名的图书馆,前者绝大多数是为了纪念 诸如革命烈士、民主人士、教育家,甚至外国友人而 设立。后者多是热心公益事业的文人学者慷慨解囊 而建 。 相对于群体性研究,对于主要人物的个别研究 成果更为丰富。 .44・ 进步 。吴则田就先前学界对韦棣华认识的不一 致,著文肯定其在近代图书馆史活动中的勤恳奉献 精神 。还有论者指出美籍华裔图书馆学家、历史 学家钱存训,通过历史学眼光和西方先进图书馆观 念,对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 关于梁启超在民国图书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梁启超与图书馆》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图书馆 事业》 、《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梁启 超对祖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梁启超与中国 图书馆事业的情结》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 积极倡导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 业的开拓者——梁启超》 副等文章,总结出梁启超 致力倡导、亲身实践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功绩和宝贵 精神。对于为纪念蔡锷将军、由梁启超发动创办的 松坡图书馆,刘燕、郭英、麦群中等学者对梁启超与 松坡图书馆的创办情结作了详细论述;同时,学术界 公认,松坡图书馆是近代私立图书馆的开端,后来梁 启超又促成了全国性的图书馆馆员组织——中华图 书馆协会,并于1925年受聘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为京师图书馆发展尽心尽力 。由此在图书馆 界名声远播,李致中、朱天策对此作出了考察 介绍 。 。 积极践行图书馆创办活动,也使梁启超图书馆 思想、图书馆学理论得到升华。早在1963年,陈光 祚即对梁启超的目录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作了较为系 统地探讨,收集了关于目录学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及 观点,内容翔实丰富,因而至今仍有相当高的参考价 值 。时保吉认为,粱启超对图书馆学的贡献,一 是创立了自己的图书馆学理论,二是对图书的辨伪 和考订提出了创造性的新见;他是中国图书馆理论 的拓荒人和创立者 。袁晓华、王文英强调,从梁 启超在文献学和图书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可以看 出,他在学术文化史包括文献学和图书馆学方面有 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康琳、陈伟红、杨剑云等对 其图书馆理论、图书辨伪考订见解也进行了收集 整理 埘 。 活跃在清末民初的缪荃孙、陈庆年、孙毓修,以 苏全有等: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整理古籍、促进图书馆的历史 学、美学、文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 精深,造诣崭远;而且对图书馆学和中国图书馆建设 也见解透辟,贡献非凡¨ 。民国时期,他执掌教 育,对于我国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大学图书馆、 专门图书馆的建设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书馆情结也作了有关论述¨ 。还有陈 可畏、钟惟东、赵怀忠、洪水平等学者对蔡元培的图 。关于胡适,安向 性转型功不可没。王君南从购买藏书、传播文献、创 建南北图书馆(长沙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展现了缪 荃孙在图书馆史上的贡献¨∞ 。陈庆年在参与南北 图书馆创建过程中,“虑无以张我国悴,扬诩盛德”, 全身心投人图书收集、馆舍建设与管理,贡献卓 著¨ ]。张雪梅对孙毓修与涵芬楼、古籍整理、作 《图书馆》、介绍杜威十进分类法等事迹进行了概 述,指出他的《图书馆》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开山 前认为图书馆不是他的主业,其对图书馆的贡献是 问接的成绩¨” 。黄少明撰文论述了胡适和上海东 之作,反映了当时创办图书馆的指导思想¨ 。 曾主持创办通艺学堂等图书馆的张元济不仅是 一位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热衷藏书和图 书馆事业的知名学者,韩文宁、赵玲、蒋玲玲、凌晨等 对其相关活动与理论观点进行了分析 。曾 兼任东方图书馆馆长的王云五,也是一位多角色的 图书馆贡献者,张喜梅、张雪峰、刘应芳、郭剑珩等先 后对其兼具的出版家和馆长生涯、创新的图书目录 学和检字法进行了概述 。 素有“北刘南杜”之称的杜定友、刘国钧在民国 时期图书馆学界盛名远播。路茂林、赵燕群、黄晓斌 等学者探讨了杜定友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图书 馆学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卓越贡献,并指出其重大意 义 “ ” 。周文骏、路茂林、钟守真对刘国钧的图 书馆学思想与贡献进行考察研究… ,赵长林、 罗德运等从图书馆事业角度谈论刘国钧一生的光辉 业绩¨” 。曾执掌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蒋复璁,虽 政治背景复杂,却未能掩盖其在中国图书馆史上的 足迹… 。长期主持金陵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李小 缘,十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范并思、张亮对其 兢兢业业的工作及影响作了回忆¨ n 。杨昭恝 所著《图书馆学》一书,促进了图书馆学理论的充实 与发展,其图书馆教育意义至今都值得借鉴¨ ;李 燕亭作为河南最早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是河南图书 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杨与李曾合译《图书馆 员之训练》,对馆员整体素质的期许与要求,对图书 馆的技术与管理都做了深刻论述,并重点剖析了各 种专门图书馆的性质与功用¨ 。袁同礼则以其卓 越的工作才能和创新精神领导中华图书馆协会开展 了种种重要工作” 。桂质柏、汪长炳都先后在美 国留学而成为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图书馆学学家,白 国应、张晖分别对二者生平活动及其贡献作出 简介 。 学界对活跃于新文化运动中的蔡元培、胡适、鲁 迅、李大钊也十分关注。赵达雄称蔡元培不仅在哲 方图书馆、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的葛思德东方图书馆 的关系 。至于鲁迅,有学者认为他对教育的热 衷,不仅表现在他对京师图书馆及其分馆的建设上, 更表现在他对京师通俗图书馆的策划与创办 上 。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李大钊,对北 京大学图书馆的体制与管理方式进行大胆改革,以 图书馆为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对图书馆事 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他的革命业绩一样,是“先 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 实业界人士方面,学界也指出,荣德生之大公图 书馆对民族实业家创办图书馆给予一定启示 , 张謇任实业总长时竭力支持图书馆事业,后辞职兴 办实业继续重视图书收集,为启迪民智做出了许多 开拓性工作 。 此外,还有关于李烈钧、杨虎城等爱国将士图书 馆情结的相关研究¨ 。 如此庞大的各界精英加入到图书馆事业行列 中,为后人展示了一幅规模宏大、气势轩昂的民国图 书馆史。 三、主要事件与图书馆 事件史可以称作图书馆史的背景因素,学界对 二者之问关系论述较多。 (一)庚款退还 图书馆界何以能利用退还庚款扩大发展?张书 美认为一是中美两国达成共识,确定退款用途基 调——发展中国教育及文化事业;再者,归功于国内 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与极力争取¨ 。“庚子赔款 为吾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此款之归还后,其用途, 以情以理而论,皆应用在教育学术上。”¨ ] (二)辛亥革命 谢灼华认为,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图书馆活动, 一是为传播思想,更重要的是利用藏书楼和阅览室 暗地进行革命活动。革命胜利后,革命派完成了对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促使图书馆法规颁布、图书馆学 研究开展 。陈林明确指出,辛亥革命后促使图 ・45.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书馆事业如此迅速规模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资产 阶级革命派对图书馆事业的重视。在逐步完善的图 五四前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状况,指出五四运动和 同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在指导和激励图书馆事业不断 进步发展壮大方面所起的历史性贡献 。在民主 书馆体系中,他认为通俗图书馆是发展最快的,故其 社会教育目的也更加明显¨ 。 (三)新文化运动 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出 现广泛的传播势头,杜兴中对此做了论述 引。 (六)整理国故运动 同样受到新文化思潮影响的“整理国故”运动 荆孝敏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这时已经把 图书馆看成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从藏书、 图书馆管理上做了相关论述,还总结道:在新文化运 动提倡平民教育的影响下,读者范围的日益扩大,从 中,一大批国学家在促进图书馆体系建立上的贡献 是不可抹杀的。吴徐年指出,在对中国近代图书馆 此它不再为皇室与士人学者的专属品” 。蒋星萍 对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图书馆的特点进行了详细总 结。1919年前后,图书馆界已认识到馆际互借的重 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不仅是思想 上的开花,更在充实藏书、改进管理、培养人才等方 面,加快了图书馆事业的进程¨ 。智晓静在阐述 新文化运动的同时,涉及到新图书馆运动的探讨。 受当时社会潮流的启发,图书馆学家发起“新图书 馆运动”,一方面“破除陋习”,一方面“建设新规”, 是中国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 启蒙 。 (三)新图书馆运动 王惠敏、蔡淑敏、李爽、张树华等先后探讨了新 图书馆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王惠敏认为, 1917—1925年的新图书馆运动是中国藏书界由旧 式的藏书形式向现代图书馆转变的一次革命,并总 结出其兴起原因: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兴办近代图 书馆的主张、北京政府提倡设立图书馆的政策、我国 出国专修图书馆专业的留学生的回国贡献以及人们 对图书馆的观念变化。张树华则对运动中的图书馆 学思想,从对读者教育的理念、指导思想以及教育读 者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指出图 书馆教育是以全体民众为对象的。正是在这样的思 想指导下,新图书馆运动使得图书馆工作走上了一 个新的阶段。而李爽提出两点疑问:当时用不用 “新图书馆运动”一词?为什么说1927年是这场运 动的结束时间?通过大量文献考证认为,当时“新 图书馆运动”一词是不被常用的,只提到了“图书馆 运动”、“新运动”、“运动”;无论从何角度,都看不出 1927年与图书馆运动的结束有什么关系。“谁第一 个提出了‘新图书馆运动’的‘1917—1927年说’? 提出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希望有人能够给出答 案”。 (五)五四运动 予文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撰文分析对比了 .46. 的发韧、创建和普及这一过程中,缺乏承上启下过程 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即是像缪荃孙、康有为、张元 济、傅增湘、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这样的 国学大师,他们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第一代 学人”[I54]。 【参考文献】 [1]来新夏,等.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225—407. [2]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M】.中国图 书馆学会,I983. [3]王酉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240—360. [4]李朝先,段克强.中国图书馆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2:82—342. [5]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319—451. [6]邹华享,施金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M].长沙:湖南 人民出版社,1988. [7]陈源蒸,等.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M】.北京:北 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李希泌.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中华书 局.1996. [9]程焕文.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评价[J].图书情报知 识,1986(3):36—38. [10]谢灼华.论2O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9(6):22—28. [11]彭杏花.概述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J].科教文汇,2008(9): 249—250. [12]卿玉锼,王黎,朱俊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J].图书馆。2009(4):44—46. [13]印永清.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对外开放的历程[J].情报资料 工作,2001(5):74—77. [14]周红,张彩霞.走向平民——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平民化历程 [J].图书管理论与实践,2009(3):91—94. [15]韩翠华.民国初年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现代情报,2003 (4):157—158,152. [16]苏全有,葛风涛.北洋时期图书馆体系建设评述[J].图书管理 论与实践,2010(5):91—93. [17]张树华.五四运动至抗战爆发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江 西图书馆学刊,2003(4):5—8. 苏全有等: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18]王子平.El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图书馆[J].山东图书馆学刊, 1995(2):1—6. [44]林明武.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与欧美图书馆的关系[J].中 国电力教育,2008(6):160一I61. [19]黄颖.Et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破坏与掠夺——为抗E1 [45]吴徐年.Et本图书馆思想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J].晋图 学刊,2003(6):4—8,3O. 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作[J].津图学刊,1995(3):1—5. [20]张慧珍.破坏与保护: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图书馆[J].津图 学刊,1995(4):11—15. [46]张书美,刘劲松.民国时期美国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 [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29—30,37. [47]崔红娟,刘振西,王颖慧.2O世纪上半叶美国图书馆对中国图 [21]柳青.抗日战争与图书馆[J].情报资料工作,1995(4):36 —37. [22]杨玉麟.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图书馆事业[J].四川I图书 馆学报,1999(5):59—65. [23]陈剑光,翟云仙.日本侵华战争与中国图书馆之损失[J].图书 与情报,2000(4):69—72. [24]杨子竞.El本侵华战争(1931—1945)对中国国书馆事业的摧 残[J].高校社科信息,2005(5):1—4. [25]李彭元.中日战争期间El本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破坏[J].中 国图书馆学报,2006(3):96—99. [26]冯志.抗战时期我国的图书及图书馆事业[J].四』II图书馆学 报,2006(2).-56—60. [27]关健文.抗战时期图书馆西迁转移回顾[J].图书馆学研究, 1993(3):96—98,68. [28]沈艺红.抗战后期至解放前夕国内图书馆发展概述[J].河北 科技图苑,2009(2):33—35. [29]左玉河.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中国近代图书馆制度之建立[J]. 史林,2007(4):24—39. [30]吴唏.从藏书楼到图书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1):62 —64. [31]李洪波.从近代藏书楼到图书馆[J].文史杂志,2007(3):60 —62. [32]胡俊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 2002(4):88—91,85. [33]王卫国.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事业的影响[J].科技情 报开发与经济,2005(3):52—53. [34]侯集体.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J].兰台世界,2007 (3):62—63. [35]杨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J].内蒙古图书 馆工作,2008(1):l一3. [36]张团亭.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J].科技情报 开发与经济,2009(10):17一l8. [37]赵晓辉.论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J].中小学图书 情报世界,2009(7):11—13. [38]刘文科.“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影响[J].图书 情报工作,2006(7):139—141。135. [39]刘兹恒,楼丽萍.我国图书馆事业之“西学东渐”[J].图书情报 工作,2002(10):111—115,1lO. [4O]刘素艳.西方图书馆学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J].温州大学 学报,2001(1):6O一63. [41]钱维钧.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85(6):44—46. [42]景海燕.从图书馆学译著看20世纪西方图书馆学对中国的影 响[J].图书与情报,2001(2):2—7,16. [43]疏志芳.中外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近代图书馆事业[J].巢湖学 院学报,2005(3):161—162,164. 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1o6—107. [48]黄少明.民国时期的专门图书馆[J].福建图书馆学刊。1992 (4):59—60. [49]翟志宏.教育部与一九三零年前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6):21—23. [5O]赵长林.论民国时期出版业发展中图书馆的作用[J].出版发 行研究,1994(4):46—47. [51]吴永贵.以出版配合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论商务印书馆 对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一)[J].图书馆杂志,200l (7):51—54. [52]吴永贵.我国私立图书馆的典范——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 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二)[J].图书馆杂志,2001(8):55—59. [53]吴永贵.着眼全国图书馆发展大局——论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 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之三)[J].图书馆杂志,2o01(9):54 —55. [54]刘洪权.民国时期古籍出版业对图书馆建设的贡献[J].图书 情报知识,2004(2):94—96. [55]王琦阳.略论民国时期启蒙与救亡背景下的申报流通图书馆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69—71. [56]侯玮辰.民国时期社会力量建设图书馆分析——基于1925— 1927年《申报》报道[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33—38. [57]冯佳.民国时期的商会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10(9): 103一t06,131. [58]范铁权.民国专业图书馆界之“双璧”:明复图书馆与学艺图书 馆[J].图书馆杂志,2OlO(9):70—73. [59]王杰,郭晓波.中华学艺社图书馆事业探微[J].才智,2OlO (20):l97—198. [6O]黄少明.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有关图书馆议决案对中国图书馆 事业的影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3):88—92. [61]张殿清.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资金援 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54—56. [62]崔彤.韦棣华基金会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国家图书 馆学刊,2004(2):50—53. [63]秦亚欧,魏硕,金敏求.中国近代图书馆协会对图书馆学教育的 促进和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0(22):94—98. [64]农伟雄,关建文.中国图书馆界的第一个全国性团体——中华 图书馆协会[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3(3):35—37. [65]罗友松,董秀芬,肖林来.试评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历史作用 [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1(2):40—46. [66]沈占云.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的背景因素、历史意义之考察 [J].图书馆,2006(1):24—26. [67]马启.如何评价中华图书馆协会[J].江苏图书馆工作,1982 (1):37—41. [68]陈林.试论延安图书馆协会[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4):36 —41. ・47・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9]杨子竞.20世纪上半叶“海归派”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J].图书与情报,2008(1):132—135. [7O]王卫国.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J].农业图书情报 学刊,2005(3):14一l8. [71】吴碧薇.2O世纪上半叶中外人员交流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影响 的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5):65—68. [72】张喜梅.文化名人对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太原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70—172. [73]周春菊。金春义,杨树毅,蔡平.中国近代史上对图书馆事业有 过贡献的著名教育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4(3):54 —57. [74]蒋亚琳.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5):135—137. [75]吴徐年.国学大师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图书与 情报,2005(2):2—5. [76]戛文化.“民国”时期科学家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以中国 科学社图书馆事业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8(2):20—23. [77]黄少明.民国时期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图书馆[J].黑龙江图书 馆,1991(4):76—77. [78]程焕文.跨越时空的图书馆精神——“三位一体”与“三维一 体”的韦棣华女士、沈祖荣先生和裘开明先生[J].中国图书馆 学报,2002(5):61—65;2002(6)66—7O. [79]韩绪芹.韦棣华与中国图书馆学的渊源[J].图书与情报,2007 (1):106—108. [8O]吴则田.韦隶华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活动[J].图书情报 知识,1983(4):86—91. [81]张亮,李树本.论钱存训先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新 世纪图书馆,2008(2):78—79. [82]卢调文.梁启超与图书馆[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1):68 —7O. [83]拓晓堂,胡谦.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J].北京图书馆 馆刊,1992(1):13一l6. [84]崔广社.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1994(4): 39—40. [85]叶树声.梁启超对祖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河北科技图苑, 2006(3):44—46. [86]刘燕玲.梁启超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情结[J].兰台世界,2006 (6):56—57. [87]翟艳芳.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梁启超[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6):115—118. [88]胡筱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梁启超[J].图书 馆工作与研究,2008(8):33—35. [89】刘燕.粱启超与松坡图书馆[JJ.北京档案,2003(11):49—51. [9O]郭英.梁启超与松坡图书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2): 123—124.139. [91]麦群忠.梁启超和松坡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2001(1):85— 86.96 [92]李致中.梁任公与国立京师图书馆[J].文献,2009(1):3—9. [93]朱天策.粱启超与京师图书馆[J].炎黄春秋,2000(6):50 —54. [94]陈光祚.梁启超的目录学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J].武汉大学 ・48・ 人文科学学报,1963(4):156—171. [95]时保吉.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发展的影响[J].四JII图 书馆学报,2003(6):77—8O. [96]袁晓华,王文英.梁启超对文献学和图书馆学的贡献[J].殷都 学刊,1997(2):121—122. [97]康琳.梁启超: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先驱[J】.大学图书情报学 刊,1998(1):6l一62. [98]陈伟红.广见闻而开风气——简论梁启超对近代图书馆学的贡 献[J].四川I图书馆学报,2007(4):53—56. [99]杨剑云,李启坤,王巍,张锐.也谈粱启超对中国图书馆学的贡 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I):134—138,141.、 [100]王君南.论缪荃孙在我国图书馆史上的贡献[J].中国典籍与 文化,1998(4):27—32. [101]刘丽萍.陈庆年与中国近代两大公共图书馆的创建[J].网络 财富,2010(15):150,158. [102]张雪梅.试论孙毓修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贡献[J】.图书 馆,2009(2):25—26,37. [103]韩文宁.张元济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图书与情 报,1998(2):73—76. [104]赵玲.张元济的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5 (10):136—139. [105]蒋玲玲.从涵芬楼到东方图书馆——张元济与中国近代图书 馆事业c J].浙江档案,2003(6):38—39. [106]凌晨.张元济与东方图书馆[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 (1):72—73. [107]张喜梅.王云五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1(3):9O一93. [108]张雪峰.王云五的图书馆实践与贡献[J].图书馆理论与实 践,2004(6):2—3. [109]刘应芳.王云五:中国现代图书馆的莫基人【J].图书与情报。 2005(2):89—92. [110]郭剑珩.王云五与图书馆[J].新闻爱好者。2009(24):I1O —ll1. [111]路茂林.论杜定友对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贡献[J】.河南图书 馆学刊。2009(6):29—30. [112]赵燕群.用心经营——杜定友先生的图书馆魂[J】.公共图书 馆,2009(1):37—4O. [113]黄晓斌.杜定友先生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图书情报工作,2001(4):89—92. [114]周文骏.光辉的业绩不朽的贡献——刘国钧教授与中国图书 馆学[J].图书与情报,1994(1):1—7. [115]路茂林.刘国钧对中国图书馆学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9(2):114—117. [I16]钟守真.刘国钧与比较图书馆学[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 (2):42—44. [117]赵长林.传奇是这样铸就的——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 奠基者刘国钧[J].图书馆,2010(2):39—45. [118]罗德运,黄宗忠.刘国钧先生和中国图书馆事业[J].图书馆 工作与研究,1999(6):2—7. [119]罗德运.蒋复璁:一个不应被忘却的名字【J].湖北师范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90—96. [120]范并思.李小缘与中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研究[J].新世纪图书 苏全有等: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 馆,2007(3):20—22. (6):116—118. [121]张亮.李小缘先生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图书馆学 刊,2010(6):l10—111. [139]夏清江.李烈钧将军和武宁县立协和图书馆[J].赣图通讯, 1986(3):40—41. [122]秦静茹,郑坤.杨昭葱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认识及其现代价值 [J].新世纪图书馆,2009(5):27—29. [123]翟桂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李燕亭论略[J]. 图书情报工作,2009(3):142—146. [140]景月亲.杨虎城将军与勿幕图书馆[J].兰台世界,2010(17): 19—20. [141]张书美.美国庚款退还与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山东图 书馆学刊,2009(4):51—54. [124]焦树安.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袁同礼[J].国 家图书馆学刊,2001(2):75—81,86. [125]白国应.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桂质柏先生[J].图书 [142]周太玄.庚子赔款与教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l—l2. [143]谢灼华.辛亥革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 情报论坛,2001(4):63—65. [126]张晖.汪长炳与图书馆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2010(3):122 —124. [127]赵达雄.蔡元培先生与中国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0 (12):44—47. [128]全根先.蔡元培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J].山东图书馆学 刊,2004(3):18—22. [129]陈可畏.蔡元培与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J].东岳论丛,2004 (3):151—154. [130]钟惟东.蔡元培先生图书馆建设思想研究刍议[J].高校图书 馆工作。2009(2):42—44. [131]赵怀忠.蔡元培先生图书馆生涯述略[J].学理论,2010(11): 139—140. [132]洪水平.试论蔡元培在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5):66—68. [133]安向前.胡适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图书馆建设,2006 (2):21—23. [134]黄少明.胡适和两个东方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1992(2): 56—57. [135]李致忠.鲁迅与京师图书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1): l1一l6. [136]甄小泉.图书馆工作者的楷模——李大钊[J].黑龙江图书 馆,1989(2):58—60. [137]徐军,贺慰.荣德生的图书馆情愫[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1):86—92. [138]武世俊.张謇与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2004 报(社会科学版),1982(1):92—95. [144]陈林.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J].闽江学院学报, 2006(4):48—53. [145]荆孝敏.新文化运动与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图书 馆学刊,1989(6):49—51. [146]蒋星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新文化史 料,1998(4):68—70. [147]智晓静.新文化运动中的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2009 (1):33—36. [148]王惠敏.20世纪初叶“新图书馆运动”的作用及兴起原因[J]. 甘肃社会科学,1995(s1):68—70. [149]蔡淑敏.新图书馆运动浅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2):100—102. [150]李爽.新图书馆运动质疑[J].图书情报知识,2005(2):90 —92. [151]张树华.新图书馆运动中的图书馆教育思想[J].图书馆,2007 (2):1—5. [152]予文.五四运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J].图书馆学通 讯,1989(2):36—39. [153]杜兴中.五四时期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的传播[J].图书馆学 研究,l989(5):75—76. [154]吴徐年.“整理国故”运动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促进[J].图书 与情报,2006(4):126—131. [责任编辑:邓婕]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