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聚氨酯泡沫塑料高化实验报告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2011011743 分1 黄浩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制备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反应原理。 2. 了解各组份的作用及影响。 二、

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使用聚醚与异氰酸酯扩链生成预聚体,并利用水和异氰酸酯的反应来发泡并进一步延长分子链,最终生成多孔松软的发泡塑料。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合成可分为三个方面:

1. 预聚体的合成。由二异氰酸酯单体与聚醚330N反应生成含异氰酸酯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

2. 发泡与扩链。在预聚体中加入适量的水,异氰酸酯端基与水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随机分解生成一级胺与CO2,放出的CO2气体上升膨胀,在聚合物中形成气泡,并且生成的一级胺可与聚氨酯、二异氰酸酯进一步发生扩链反应。

3. 交联固化。游离的异氰酸酯基与脲基上的活泼氢反应,使分子链发生交联形成体型网状结构。在本实验中,合成的是软质泡沫塑料,交联反应相对较少,但也存在。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软硬取决于所用的羟基聚醚或聚酯,使用较高分子量及相应较低羟值的线型聚醚或聚酯时,得到的产物交联度较低,制得的是线性聚氨酯,为软质泡沫塑料;若用短链或支链的多羟基聚醚或聚酯,所得聚氨酯的交联密度高,为硬质泡沫塑料,伸长率

1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小于10%,复原慢;此外还有半硬质泡沫塑料,性能在上述两种之间。除了软硬之外,泡沫塑料还有开孔和闭孔之分,前者类似于海绵,具有相互联通的小孔结构,而后者则是由高聚物包裹起来的气囊所构成。

在发泡塑料中,多孔结构可以由聚合本身放出,也可以加入发泡剂,如碳酸氢铵、挥发性溶剂,或者直接在预聚物中吹入气体。聚氨酯属于聚合反应本身产生气体,异氰酸酯可以与任何带有活泼氢的物质反应,当与水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机胺类,后者会继续与异氰酸酯反应,即扩链。

在泡沫塑料的制备过程中,也会使用催化剂,二价的有机锡、锌盐或三级胺,都能活化异氰酸酯。

聚氨酯泡沫塑料有三种制备方法,分别是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和一步法,前两者是先聚合、扩链生成预聚体,再进行发泡、交联等,适于制备硬质泡沫塑料。本实验是使用一步法,所有料一次加入,扩链、发泡、交联同时进行,对配方和条件要求较高。 三、

实验背景

聚氨基甲酸酯分子中具有强极性基团,使它与聚酰胺有某些类似之处,聚合物中存在着氢键,使它具有高强度、耐磨、耐溶剂等特点,而且可通过改变单体的结构、分子量等,在很大范围内调节聚氨酯的性能,使之在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合成纤维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聚氨酯可以制成纤维、涂料、橡胶、热塑弹性体、粘合剂、生物医用材料: 聚氨酯涂料由于其漆膜的粘附性很好,可用来保护金属、橡皮、皮革、纸张和木材。聚氨酯橡胶具有特别好的耐磨性、撕裂强度、耐臭氧、紫外线和油,因此用来生产汽车和飞机轮胎。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软质和硬质之分,这与所用原料、合成工艺以及用途要求有关。由于内部气孔的存在,可以有效阻断(吸收)声波、热辐射,因此它们具有保温、绝热和隔音等性能。聚氨酯粘合剂具有高度的极性和活泼性,这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异氰酸酯基和氨基甲酸酯基所致,因而对多种材料具有极高的粘附性能。聚氨酯由于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而且纯的聚合物无毒无害,因此可用作生物医用材料,如人工髓核等。 四、

实验药品

1. 聚醚330N:由甘油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在碱性条件下聚合及精制而成,是一种高活性的三羟基聚醚,无色至微黄色透明粘稠液体,分子量在5000左右,本实验的聚醚

2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330N的官能度为0.06mol/100g。正常使用不会对皮肤造成危害,必要时,需移走污染的衣装,并用肥皂及清水冲洗皮肤15分钟。

2. 二乙醇胺:无色粘性液体或结晶。有碱性,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苯和乙醚,有吸湿性和腐蚀性,低毒。本实验中用来调节交联点密度,如果不使用二乙醇胺,则交联点密度过低,气泡极易逸出而不会形成泡沫塑料,但如果二乙醇胺的含量过多,则交联密度过大,粘度增大,气泡难以产生,因此需要一个合适的量。

3. 去离子水:与二异氰酸酯反应产生CO2,发泡剂。 4.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使气泡均匀。 5. 有机锡:催化剂,加速反应,活化异氰酸酯。

6. 混合异氰酸酯:平均分子量236,每分子有两个异氰酸酯基,在本实验中,应过量10%,因为从B料向A料转移时会有浪费。 五、

实验步骤

因实验材料的限制,我们只做了淡黄色软质泡沫塑料的制备。 配方1:(标准配方实验) A料:端羟基聚醚330N 二乙醇胺 去离子水 100.23g 1.224g 4.021g 0.505g 0.767g (4.02118有机硅泡沫稳定剂 有机锡催化剂 B料:混合异氰酸酯 操作1:

×2+0.06+1.224105×3)×0.5×236×1.1=70𝑔 在一塑料杯中加入A料各组分,共106.45g,混合均匀,为全组8人共用。我取了12.14gA料于一塑料杯中,另取7.98gB料于另一塑料杯,将B料迅速倒入A料中,立即充分搅拌,直至出现白色发泡现象,停止搅拌。将塑料杯静置待其充分聚合,将塑料杯放在70℃的烘箱中充分固化。 现象1:

A料基本无色,B料呈淡黄色,混合后立即搅拌,15s后黄色加深,产生少量气泡,3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随机气泡增多,覆盖整个表面,停止搅拌。物料逐渐上升、膨胀、固化成微黄色多孔泡沫塑料,静置10min后触摸,有弹性,质地柔软。下图为固化成型的泡沫塑料:

配方2:(改变配方实验) A料:端羟基聚醚330N 二乙醇胺 去离子水 10g 0.17g 0.25g 0.05g 0.075g A料:端羟基聚醚330N 二乙醇胺 去离子水 10g 约10.12g 约0.6g 约0.05g 约0.075g 有机硅泡沫稳定剂 有机锡催化剂 B料:混合异氰酸酯 ( 有机硅泡沫稳定剂 有机锡催化剂 B料:混合异氰酸酯 ( 0.250.17×2+0.006+×3)×0.518105×236×1.1=5.015𝑔 操作2:

0.60.12×2+0.006+×3)×0.5×23618105×1.1≈9.9𝑔 分别将去离子水的量改变为每100g聚醚取2g和6g去离子水,即发泡剂偏少 1

该组的准确数值未进行现场记录。

4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和偏多的情况。取10g的聚醚进行实验,其他的A料组分各变为原来的1/10,B料根据官能度进行相应计算,配置两组配方进行发泡固化,观察现象。 现象2:

发泡剂偏少时,起泡慢、上升也慢,最终仅能到达杯子3/7的位置,这说明气体量不足,发泡不充分;发泡剂偏多时,发泡和上升都很快,但临近终点时气泡破裂,整体发生塌陷,这说明发泡太多,而体系粘度达不到要求,无法承受泡内压强,不能得到合适的泡沫塑料。 六、

思考题

1. 写出合成聚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方程式。

OCNNCO2R+HOOHOCNRNHCOOOCONHRNCO 2. 上述配方中各组份的性质及作用是什么? 答:见第四部分——实验药品。

3. 切开所制得的泡沫塑料,观察泡孔分布的情况,试讨论影响泡孔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的各种因素。

答:切开的泡沫塑料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找到如下规律:泡沫塑料的下层气孔较大,分布不均,而上部气泡均匀、细小;塑料筒筒壁上的气泡分布不均,但中心轴线上附近的气泡比较均匀;气孔

5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

并非一个个隔离的气室,而是一组组相互连通的孔道。

影响泡孔大小和均匀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配方中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二是搅拌的速度和均匀程度。

对于前者,如果在其他组分固定的情况下,交联剂二乙醇胺越多,则预聚体的粘度就越大,气泡就越不容易膨胀、上升,因此气泡会变小,二乙醇胺越少,则预聚体粘度就越小,气泡就容易膨胀,因此气泡会变大,但同时也有泡沫破裂的危险,在之前的实验中已经叙述过了;去离子水的量越多,气泡应该会变小,因为发泡反应速率越快,气压增加的越多,内外压差越大,根据laplace方程,气泡就会越小;有机硅是表面活性剂,如果它的含量减小,则气泡稳定性下降,均匀程度会有影响。

对于后者,如果搅拌不均,气泡的均匀程度肯定会有很大影响,如果搅拌速度不够快,当某一部分开始发泡时,另一部分还未搅匀,也会影响发泡的均匀程度。本实验中,我的泡沫塑料底部都有较大气泡的原因,正在于此,即搅拌速度不够快,轴线附近和杯壁附近的均匀程度不一致,造成了底部泡沫较大的现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