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的演变过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看
•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 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 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1912年4月,袁世凯窃得政权后,迫使唐绍仪辞职。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使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议会政治、和平建设、实业救国的幻想中惊醒。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阀镇压。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他出卖国家主权,以取得外国列强的支持。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全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死。至此,北洋政府袁世凯统治时期结束。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但是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1917年春因对德参战案达到高潮。黎元洪解散国会,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段立即煽动督军团叛乱,并阴谋在天津另组政府。正值此际,张勋复辟发生,段率兵打败张勋。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得以“再造共和”,把持中央政权。皖系政府对外以参战为名,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政策。后来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 1918年8月成立新的国会,选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派兵讨伐南方护法运动,皖系势力发展到了最高峰。
皖系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对非北洋系的西南军阀更是鞭长莫及。直系兵精械足,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直军在前线自行停战,其停战主和言论且极力攻击皖系卖国,一时又赢得了人心。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它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直系靠英美支持,皖系靠的是日本。一战结束后直系占政治优势。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终于爆发。皖系战败,直系入主北京政府,皖系统治时期结束。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直系击败奉系之后的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他们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继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接着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搞得举国哗然,丧尽民心。反直的一方,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 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奉系与国民系产生矛盾,且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同时,东南孙传芳与奉军激战,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后与造反派国民军 “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使广东革命军的北伐时机成熟。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 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 企图联合各派军阀,进行最后挣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然而为时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所谓后期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冯国璋,字华甫,直隶河间西诗经村人(今河北省沧州市)。1885年考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1890年毕业后,留学堂充任教官。在日本期间,冯国璋结识了一批日本军界人士,并留心考察近代军制和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冯国璋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当上临时大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1917年8月4日,冯国璋正式代理大总统,成为中华民国第四位总统。冯国璋就任总统以后,以直系首领的身份与国务总理、皖系首领段 祺瑞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斗,终于在1918年10月被皖系军阀操纵的安福国会逼迫下台。冯国璋死后,吴佩孚、曹锟成为直系的代表人物。
吴佩孚,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1916
年1月,西南护国军兴,吴佩孚随曹锟入川作战,升任旅长。1919年12月冯国璋死后,曹锟和吴佩孚成为北洋直系的首领。1922年10月10日后奉军相继开进关内。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以保定为大本营,分头抵御。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战争以直系大获全胜而告终。时至今日,吴佩孚完全剥下了伪装,由他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1926年6月,吴佩孚、张作霖进入北京,直奉合作,把持了中央政权。1927年3月17日,奉军占领郑州,吴佩孚只好率领随从卫队西行入川, 投奔四川军阀杨森,从此,他的政治生涯也宣告结束。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人。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辽宁海城人,自小出身贫苦农家。张作霖后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号称“东北王”。 张作霖 1916年起任奉天督军,依靠日本,长期统治 东北。1920年把持北洋军阀府。1922年被直系打败, 退回东北。1924年再度把持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组织军政府。组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32届也是最后一届内阁,成为北洋军政权最后一
个统治者。1928年被蒋介石战败,日公使芳泽谦吉劝其退回东北并要其在满蒙悬案书上签字,拒绝。退回东北途中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 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人称“少帅”,奉系军阀 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于7月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继其父成为东北最高统治者。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 封建主义政治制度执行的是保护封建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行的是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北洋政府时期, 除了出现短暂的帝制之外,名义上一直维持民主共各体制,大部分时间设有两院制的国会。北洋政府这种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欧美式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体制,又不同于传统的君主专制的政治结构, 正是西方、民主制度在古老的东方国度里安家落户的产物。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最反动、最腐朽 的时期。中央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很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不容质疑的。
农业方面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 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 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 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 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 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 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 态环境。
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 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 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 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 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 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 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工矿业方面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 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 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
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 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 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从1913-1928
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 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
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 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 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 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 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 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 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 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 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