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0737522 U(45)授权公告日 2020.06.12
(21)申请号 201921707211.3(22)申请日 2019.10.12
(73)专利权人 付瑞利
地址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
街道庙坡村小杜湾泰辉农庄中铁十四局(72)发明人 付瑞利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51289
代理人 王巍敏(51)Int.Cl.
E02D 5/34(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10737522 U(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包括连接环、插接板和固定环,所述插接板的上表面插接有吊杆,所述吊杆的表面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环、连接杆和把手杆,所述调节环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该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使用时,先将钢筋笼上部通过卡环一和卡环二对吊杆的一端固定,较为方便,随后将钢筋笼吊入孔内,连接环置于孔口,采取临时固定,将混凝土导管从连接环内部的圆孔内穿过,逐渐安装混凝土导管至孔桩底端,最后安装混凝土料斗压住连接环,钢筋笼表面插接的载重块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避免受到挤压而上浮,该设备结构简单,较为实用。
CN 210737522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包括连接环(1)和插接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板(5)插接在连接环(1)的侧面,所述连接环(1)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环(2),所述插接板(5)的上表面插接有吊杆(6),所述吊杆(6)的表面设置有调节装置(3),所述调节装置(3)包括调节环(301)、连接杆(302)和把手杆(303),所述调节环(30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02),所述连接杆(3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杆(303),所述插接板(5)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钩(4),所述吊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所述固定块(7)通过卡环一(8)和卡环二(9)固定连接有钢筋笼(12),所述钢筋笼(12)的表面开设有孔洞(13),所述孔洞(13)的内部插接有载重块(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板(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插接板(5)以连接环(1)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2)贯穿插接板(5),所述卡环一(8)和卡环二(9)通过固定螺栓(10)和螺母(11)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吊杆(6)均设置在插接板(5)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钩(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钩(4)均设置在插接板(5)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13)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所述孔洞(13)均设置在钢筋笼(12)的表面。
2
CN 210737522 U
说 明 书
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笼吊装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孔桩是先用人力挖土形成桩孔,并在向下掘进的同时,将孔壁衬砌以保证施工安全,在清理完孔底后,浇灌混凝土,这种方法成为一些地区高层建筑桩基础的一种常用桩型,在基础桩施工时,浮空段通常采用吊筋来吊装安装笼,这样容易造成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时受到挤压而上浮,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现有的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在使用的时候连接固定构件和吊杆之间调节较为麻烦,且在使用的时候钢筋笼无重力设备会受到挤压上浮,吊杆和钢筋笼之间的结构欠缺稳定等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优化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包括连接环和插接板,所述插接板插接在连接环的侧面,所述连接环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环,所述插接板的上表面插接有吊杆,所述吊杆的表面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环、连接杆和把手杆,所述调节环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杆,所述插接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钩,所述吊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通过卡环一和卡环二固定连接有钢筋笼,所述钢筋笼的表面开设有孔洞,所述孔洞的内部插接有载重块。[0007]可选的,所述插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插接板以连接环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
[0008]可选的,所述固定环贯穿插接板,所述卡环一和卡环二通过固定螺栓和螺母固定。[0009]可选的,所述吊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吊杆均设置在插接板的上表面。[0010]可选的,所述固定钩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固定钩均设置在插接板的上表面。[0011]可选的,所述孔洞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所述孔洞均设置在钢筋笼的表面。[0012](三)有益效果
[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该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通过固定环、调节装置、固定钩、插接板、吊杆、卡环一、卡环二、固定螺栓、螺母、钢筋笼、孔洞和载重块的设置,使用时,先将钢筋笼
3
CN 210737522 U
说 明 书
2/3页
上部通过卡环一和卡环二对吊杆的一端固定,较为方便,随后将钢筋笼吊入孔内,连接环置于孔口,采取临时固定,通过吊杆表面设置的调节装置来调节钢筋笼的高度,调节至所需的位置,较为省力,将混凝土导管从连接环内部的圆孔内穿过,逐渐安装混凝土导管至孔桩底端,最后安装混凝土料斗压住连接环,钢筋笼表面插接的载重块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避免受到挤压而上浮,该设备结构简单,较为实用。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环一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吊杆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环结构示意图。[0020]图中:1、连接环;2、固定环;3、调节装置;301、调节环;302、连接杆;303、把手杆;4、固定钩;5、插接板;6、吊杆;7、固定块;8、卡环一;9、卡环二;10、固定螺栓;11、螺母;12、钢筋笼;13、孔洞;14、载重块。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包括连接环1和插接板5,插接板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插接板5以连接环1为对称轴呈对称设置,插接板5插接在连接环1的侧面,连接环1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环2,固定环2贯穿插接板5,卡环一8和卡环二9通过固定螺栓10和螺母11固定,插接板5的上表面插接有吊杆6,吊杆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吊杆6均设置在插接板5的上表面,吊杆6的表面设置有调节装置3,调节装置3包括调节环301、连接杆302和把手杆303,调节环30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02,连接杆3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杆303,插接板5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钩4,固定钩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固定钩4均设置在插接板5的上表面,固定钩4便于连接固定,吊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7,固定块7通过卡环一8和卡环二9固定连接有钢筋笼12,钢筋笼12的表面开设有孔洞13,孔洞13的数量为若干个,且若干个孔洞13均设置在钢筋笼12的表面,孔洞13的内部插接有载重块14;
[0023]该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通过固定环2、调节装置3、固定钩4、插接板5、吊杆6、卡环一8、卡环二9、固定螺栓10、螺母11、钢筋笼12、孔洞13和载重块14的设置,使用时,先将钢筋笼12上部通过卡环一8和卡环二9对吊杆6的一端固定,较为方便,随后将钢筋笼12吊入孔内,连接环1置于孔口,采取临时固定,通过吊杆6表面设置的调节装置3来调节钢筋笼12的高度,调节至所需的位置,较为省力,将混凝土导管从连接环1内部的圆孔内穿过,逐渐安装混凝土导管至孔桩底端,最后安装混凝土料斗压住连接环1,钢筋笼12表面插接的载重块14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避免受到挤压而上浮,该设备结构简单,较为实用。[00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钢筋笼12表面插接的载重块14可以在浇筑
4
CN 210737522 U
说 明 书
3/3页
混凝土时避免受到挤压而上浮。
[0025]该可回收深孔桩钢筋笼抗浮及吊装装置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将钢筋笼12上部通过卡环一8和卡环二9对吊杆6的一端固定,较为方便,随后将钢筋笼12吊入孔内,连接环1置于孔口,采取临时固定,通过吊杆6表面设置的调节装置3来调节钢筋笼12的高度,调节至所需的位置,较为省力,将混凝土导管从连接环1内部的圆孔内穿过,逐渐安装混凝土导管至孔桩底端,最后安装混凝土料斗压住连接环1,钢筋笼12表面插接的载重块14可以在浇筑混凝土时避免受到挤压而上浮,该设备结构简单,较为实用。[00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210737522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6
CN 210737522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图3
7
CN 210737522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4
图5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