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2-初中语文答案解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2021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A项,冰心诗歌作品包含三个主题: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在诗歌中没有体现,当选;B、C、D三项均符合要求,属于冰心《繁星》《春水》的主要内容。故本题选择A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作品风格流派。C项,孙犁是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芦花荡》《荷花荡》,当选;A项,“山药蛋派”是现代小说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赵树理;B项,“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的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徐志摩、闻一多等;D项,“朦胧派”是1980年诗坛出现的新流派,代表人物是舒婷、顾城等。故本题选择C项。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作品主题。D项,《师说》主要说明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不符合“劝学”的要求,当选;A项,《伤仲永》讲述的是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不努力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故事,劝诫人们人的知识才能不能只依靠天资,也需要后天的努力;B项,《墨池记》记叙了王羲之苦练书法而使周边池水尽黑,阐明了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C项,《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故本题选择D项。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作品主题。D项,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与“雄心壮志”无关,当选;A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B项,体现了作者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C项,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故本题选择D项。

1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中所含的修辞手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为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是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出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D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明月以人格,让天上的明月带着作者的心情陪着友人远行,形象地描绘出了作者依依不舍,担心关心友人的心情。符合题意,当选;A项,“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比喻修辞,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洞庭山比作“青螺”,形象再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的景色;B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山”“原”,喻体是“舞动的银蛇”和“奔驰的蜡象”,使用动态的事物比喻静态的事物,使得眼前的景象变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将雪花散落的景象比作了“梨花开”,也是比喻的一种。故本题选择D项。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主要内容。C项,出自杜牧的《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跟四季风景无关,当选;A项,出自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B项,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D项,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故本题选择C项。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例句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为状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当选;A项,“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B项,“投以骨”状语后置;D项,“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故本题选择C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学段目标”的识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针对不同文体,提出了不同的目标:1.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2.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3.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D项,“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是第三学段对于习作的要求,当选;A、B、C三项均属于第四学段的“写作”目标要求。故本题选择D项。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系统。教材系统分为课文(范文)、知识、助读、练习(作业)四大系统,根据四大系统的定义可进行区分。B项,助读系统是课文中的学习提示、课文引语、参考资料、课文插图等等,教材在选文下面设置“《墨子》及作者生平的介绍”属于“助读系统”,当选;A项,课文系统又称为范文系统,指的是课文文本,是教与学的基础;C项,知识系统主要有:关于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培

2

养的知识;关于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关于文体的知识和文学知识等;D项,作业系统又称为练习系统或训练系统,能够体现一定的语文训练的序列和网络式的训练结构。故本题选择B项。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研讨与练习的设计。D项,改写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述,“巩固对课文中重点字词句的记忆”属于无中生有,当选;A项,通过改写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老王这类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B项,通过改写训练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述;C项,通过改写进一步体会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故本题选择D项。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D项,该教师只是以语文教师的身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陷入德育的泥淖”表述错误,当选;A项,该老师发现学生早恋、意志不强、埋怨父母时分别采用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心理,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B项,该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重要时间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挖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C项,语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渗透,表述正确。故本题选择D项。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反思的分析。A项,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表述错误,当选;B项,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表述正确;C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表述正确;D项,课标提出,学生可以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表述正确。故本题选择A项。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中的阅读教学。D项,材料提出的这种阅读形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当选;A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B项,素质教育提倡积极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探究,表述正确;C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述正确。故本题选择D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建议。D项,材料中教师有对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如“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选项表述错误,当选;A项,课标指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3

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表述正确;B项,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C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迁移思维。表述正确。故本题选择D项。

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

(1)教师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就是: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论述问题——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解决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又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参考答案】

①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揭示文章思路。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设计的重点就突出在这三个板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摆事实,讲道理——提出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②板书设计直观,条理清晰,有概括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板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设计,学生能直观看到问题所在,能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能认识议论文的特征。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④殊死博斗,改为殊死搏斗;⑥振撼,改为震撼。

病句:⑦“它们只是一棵棵路边的无名草,但却以它们的实际行动充分演绎了生命价值的凯歌。”改为“它们只是一棵棵路边的无名草,但却以它们的实际行动充分奏响了生命价值的凯歌。”

18.【参考答案】

优点:首先,语言生动形象,极富生命力,如对春天小草的描绘,“探出脑袋”“摇晃双手迎接春天的到来”;夏天的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面对暴风雨的袭击;秋冬之际的草深藏泥土中,静静等待来年的春天……这些语言也与小草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相契合。其次,构思巧妙,既然小草是大自然的精灵,那么将其放置春夏秋冬的季

4

节里去描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不论春夏与秋冬,小草总是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缺点:立意不深。优秀的文章总是关乎人类生活,对人类生活、命运进行思考和探索。本文虽言辞优美,描摹精彩,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倔强不屈的小草形象,但立意较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若在文章结尾加上小作者的感悟和思考,具体阐述作为人应当怎样做,则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设计题19.【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之一,也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卖油翁》是第四学段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短文,文章记述了善于射箭的陈尧咨和善于酌油的卖油翁之间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在卖油翁看来,很多技术“无他,但手熟尔”。文章告诉我们,只要勤于练习,就能孰能生巧,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②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即可疏通文意,因此其实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语言、动作描写,来体会二人的性格特征,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真正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并且勉励自己。

③七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接触普遍较少,一般不能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需要大量的积累来了解文言文的语文知识,也需要在更多的阅读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再者,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意识,在讲到具体的文言词汇或者句式时,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做到以点带面,培养语感。可以采用联想式理解,例如在讲解“释担”的“释”时,举例“释然”即为“放下”,所以“释”也有“放下”的意思;其次,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语境分析,根据语境的前后关联揣测其含义;最后,也需要带领学生多朗诵,多背诵,在多次、采用不同方法的阅读中,内化于心。

④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5

20.【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生平,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积累文言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翻译课文,理解文言句意,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熟能生巧”的道理,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之美。(2)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因此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①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要重视阅读,给学生提供朗读机会,由此来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感受。在翻译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积累文言知识。由此我设立了我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本文的内容特点:本文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中含有一些古今异义、重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需体现这些文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大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由此,我确定了我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根据课文所在单元可知,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本单元的学习,要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基于此我确立了“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目标。《卖油翁》这篇文言文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所以我设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

④学生的学习水平: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到的文言篇目不多,但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知识的积累,只不过对于文言知识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同时这篇文章虽然比较短小、浅显,但是解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

6

中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因此,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选择朗读法。

21.【参考答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翻译课文,理解文言句意,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于欧阳修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析文题

齐读文章标题并翻译,理解“翁”的含义,明确主要人物。明确:翁,老头儿。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卖油的老头。2.知作者

(1)提问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注释介绍欧阳修。(2)PPT呈现有关欧阳修的人物介绍。3.读文章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错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明确文章停顿、重音、节奏等。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尝试翻译课文,翻译的过程中圈画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2.教师针对学生不理解之处,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明确:“自矜”“颔”“轻”“遣”的含义,虚词“之”“以”“而”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射于家圃”等文言知识。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明确: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技精。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二人对话的过程,圈画出体现二人性格特点的语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明确:“吾射不亦精乎”,体现陈尧咨自矜自傲的特点;“无他,但手熟尔”,“我亦

7

无他,惟手熟尔”,体现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5.再读课文,思考:陈尧咨和卖油翁都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明确:熟能生巧。

6.学习完本文,试着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洁,运用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手法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想象二人对话的场面,说一说你更欣赏哪一个人物,给出理由。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收获。布置作业。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