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开放获取法律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

我国开放获取法律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图书馆界(Library World) 2013年第6期(No.6,2013) 我国开放获取法律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 吴小玲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90--2012年发表的259篇有关开放 获取法律方面的研究论文。从论文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等分析我国开放获取法律研究的现状,指出今 后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开放获取;法律;定量分析;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2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6—0080-05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网络环境下 等综合因素,本文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 检索来源。在统计过程中,为获取全面的数据,且 考虑到开放获取运动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90年 代,所以选定1990--2012年作为检索时间区域。为 了尽可能广泛地囊括所有相关研究论文,所以拟定 检索式SU=(开放获取+开放存取+公共获取+ Open Access+免费获取+免费存取)and SU=(法 律+知识产权+版权+著作权+协议+许可+权 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20世纪90 年代初在国外开始出现。2001年12月在匈牙利首都 布达佩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开放社会研究所(OSI) 正式提出开放获取计划(BOAI) J,并于次年正式公 布了《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由此开放获取引起 全球的广泛关注。此项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 果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供所有用户免费获取,它号 召世界各国为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 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 率而携手合作。但随着开放获取计划的开展,随之而 来的就是关于其法律方面的争议。2002年5月15日 劳伦斯・莱斯基(Lawrence Lessig)推出创作共用 (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原则,并被大家接受最 终形成CC协议于2002年正式发布 』。随着开放 获取在全球的开展,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瑞士等国 家纷纷制定并颁布自己的开放获取政策,我国也在 益),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专业检索,为 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统计指标与数据分析 2.1从时间分析 通过对约定时间区域内某专题领域的文献发表 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把握其长期性、持续性研究 的进展情况。根据输入的检索式搜索获得以下结 果: 表1逐年发文统计表 2006年发布了数据开放政策 j。作为新的学术信息 交流模式,开放获取在我国也同样面临法律方面的问 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发表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 年份 篇数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 1.2 0.4 O.8 1.5 分析,来揭示我国开放获取法律方面研究的现状,探 寻发展方向。 20o2 2003 3 1 2 4 (%) 1.2 1.5 2.3 3.9 1.2 0.4 0.8 1.5 1数据来源 2OO4 2005 经分析比较,考虑到文献收录的全面性、权威性 吴小玲:我国开放获取法律研究现状——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 83 2.4从内容分析 注度要高于其他社会群体。这种研究者分布集中的 现象,也说明开放获取的法律研究缺少高校外其他 对文章论文内容的分析可以揭示研究的方向, 发现研究的热点,探索研究的趋势。 从统计及结果(见表4)看,概述类文章占总数 的52.8%,这类文章中出现开放获取法律方面的内 容,只是作为研究开放获取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群体的参与。从发文时间上分析可以发现,保持续 研究的机构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图书馆和湘潭大学三所机构。 3.3研究内容趋同,水平参差不齐 点出现,内容简洁概括,没有详细的研究。问题与对 策研究类文章约占发文总量的23.5%,主要是探讨 从研究内容看,发表的期刊论文水平参差不齐, 内容较多的集中在“著作权让渡”“知识共享协议 开放获取及其资源所面临的法律方面的矛盾。国内 (即CC协议)”“合理使用”“版权问题探究”“国外 外比较研究类文章主要是介绍的国外开放获取法律 研究的动向,以及国外涉及开放获取相关新法规的 介绍,占文章总数的11.2%。理论与应用研究类文 章占12.4%,其内容主要包括对版权模式、著作权 让渡、合理使用、版权保护、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等方 面的法理阐述以及具体应用研究。 表4开放获取法律研究论文内容分类的情况 内容分类 篇数 所占比例(%) 一般性概述 137 52.8 问题与对策 61 23.5 国内外比较研究 29 11.2 理论与应用研究 32 12.4 3 总 结 综合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对我国开放获取法律 研究现状做出客观评价,揭示我国开放获取法律研 究现状。 3.1关注度不高,研究成果少 1990--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涉 及研究开放获取法律方面的论文有259篇,年均发 文量为11篇。而同时期发表的以开放获取为主题 的相关论文3 783篇,平均每年172篇。研究开放 获取法律方面的论文仅占6%。由此可见对开放获 取法律研究关注度低,研究成果少,还需要加强研 究。 3.2研究者分布呈现集中的特点,持续研究者少 从作者研究可以发现,在356位作者分布在 173个机构中,其中288名作者来自高校及高校图 书馆,占总人数的81%。由此可见研究者较多的分 布在高校。这是因为高校是学者集中的地方,也是 学术研究的集散地,而开放获取这种信息交流方式 有利于学术信息的交流,所以高校对开放获取的关 经验介绍”等几个方面,缺少对国内现有法律制度 与开放获取之间关系的研究,缺少案例实证研究。 这与我国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制定得较晚、多数 研究者缺少法学知识有关。 3.4研究较多跟在西方国家之后,缺乏本土视角 开放获取传人我国的这十年,国内颁布了《信 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修订了著作权法,2012年 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团队完成知识共享3.0协议 的本地化工作,并由知识共享组织(CC组织)于 2012年末正式发布 J。这对我国的开放获取法律 研究影响较大。西方学者对开放获取的研究已从理 论转向实践,并积极推进本国的开放获取政策与法 律制度。如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RCUK)于2012年7月16日颁布了新的开放获 取支持政策,欧盟委员会也在2012年7月17 13发 布了欧洲自2013年实施的800亿欧元研究计划 “展望2020”(Horizon 2020)的开放获取政策¨ 。 相比国外的研究与发展,国内的研究起步晚,多引用 西方研究观点与成果,研究缺少本土视角。笔者认 为国内开放获取发展到今天,对于开放获取法律方 面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本国的发展,从我国国情 与现有的法律制度出发进行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 情的开放获取法律制度,促进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J/OL].On— line Libraires&Microcomputers,2002,2O(5):1[2013—03— 27].http://web.ebscohost.com/ehost/. [2]危4作共用[EB/OL].[2013—03—17].http:// baike.baidu.eom. [3]Hattery,M.Creative Commons:a plan for open content [J/OL].Information Ret6evM&Library Automation.2002.38 (1):1—2[2013—03—27].http://web.ebscohost.com/ ehOSt/. 图书馆界(Library World) 2013年第6期(No.6,2013) [4]中国发布了数据开放获取政策[EB/OL].[2013— 03—27].http://www.open—access.net.cn/. [9]中国大陆版CC协议正式从2.5版本更新为3.O版 本[EB/OL].[2013—04—03].http://creativecommons.net. en/2013/01/19/a一31. [5]喻丽.我国开放获取研究现状分析——基于文献 统计的角度[J].图书馆,2008(6).47__49.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318—325. [10]张晓林,李(1):32—36.42. 麟,李姝影.国外教育科研机构支持 作者发表开放出版论文的政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 [7]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举行 [EB/OL].[2013—04—02].http://www.cas.cn/hy/xshd/ 200506/t200506271691689.shtm. ——[收稿日期]2013—10—09 [作者简介]吴小玲(1975一),女,馆员,本科,徐州工程 图书馆,研究方向为开放获取、参考咨询。 [8]创作共用[EB/OL].[2013—04—02].http://zh. wikipedia.org/wiki. (上接第27页)特别是在知识挖掘与创新方面,具有 传统图书馆不可比拟的优势。 5 结语 [7]江波,覃燕梅.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与移动图 书馆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2,32(1):69_7l,88. [8]张晓林.重新定位研究图书馆的形态、功能和职 责——访问美国研究图书馆纪行[J].图书情报工作,2006, 50(12):5一l0. 传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仅是信息载体,也是 文化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原始记录性和珍贵独特 [9]初景利.复合图书馆的概念及发展构想[J].中国 图书馆学报,2001(3):3—_6. [10]赵继海,夏勇.“混合型图书馆”新世纪图书馆的 的文化元素,传统文化不能通过数字化全部无损留 现实运行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1(1):62__65. 存。信息时代的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 『11]Rusbridge C.1998.Towards the hybrid library. 书馆的融合。复合图书馆提升了服务层次和水平, 扩展了服务项目和范围,增加了知识挖掘与知识创 新功效,是信息时代的新型图书馆。 [EB/OL].[2013—06—29].D—Lib Magazine,July/August 1998.Available:http://www.dlib.org/dlib/july98/rusbridge/ 07rusbridge.htm1. 书库与数据库共存,阅览室与网络平台联袂是 图书馆存在的最佳形态。未来这个复合体中,数字 [12]黄宗忠.论图书馆的新模式——复合图书馆[J]. 图书情报知识,2002(3):10一l5,26. 图书馆内涵将逐渐丰富,传统图书馆将逐渐浓缩(但 其基础地位不会发生转变)。复合图书馆将进入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必将面对更多 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黄宗忠.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J]. 图书馆,2004(2):4—8. [13]天晓.高校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试论数 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有机融合[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130(6):23—_25. [14]Andrew Tessler.Economic valuation of the British Li- brary『M].OXFORD ECONOMICS,2013. [15]陈魏魏,孟桂平.浅谈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到数 字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 [J].情报杂志,2011,30(6):216—219. [16]张宁林.试论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互动发 展[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87—J91. [2]黄宗忠.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续) [J].图书馆,2004(3):7~l1. [3]黄宗忠.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续) [J].图书馆,2004(4):9~13,21. [收稿日期]2013—08—29 [作者简介]刘春霞(1967一),女,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 科,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图书馆生态建设、文献信 息转换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发表文章4篇及专著(合著)1部。 [说明]本文系2012年焦作市社会科学重点调研课题 “现代图书馆在知识转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项目编号: SKL2012一l24)的研究成果之一。 [4]吴江.传统图书馆将走向消亡吗[J].图书馆杂 志,2O04,23(5):8一l0. [5]吴奇才,马炳厚,郭国庆.21世纪我国图书馆发展 方向及对策探讨[J].情报杂志,2002(3):21—22. [6]黄宗忠.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 (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1):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