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打招呼⽤“⽆量天尊”?这样就错了!在佛教,相互之间打招呼就说“阿弥陀佛”,“⽆量寿佛(相传以前⼈们把道教的⽆量寿福,给错听成了⽆量寿佛,因此流传下来),“阿弥陀”是佛之名讳,⽽“佛”是称号。“⽆量寿”即⽆穷之寿,以此为佛之名⽽称“⽆量寿佛”,可谓此佛是寿的化⾝。可是在道教,有些⼈打招呼直接⽤的是“⽆量天尊”,其实准确的划分,这个是错误的叫法。道教有“度⼈⽆量天尊”、“福⽣⽆量天尊”、“功德⽆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称号。但如果省略掉“度⼈”、“福⽣”、“功德”,⽽仅保留“⽆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寻意,“⽆量天尊”当解为“⽆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这样简称的吗?其实,⽤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可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道友之间,仍然使⽤“⽆量天尊”打招呼呢?这就要讲⼀个⼩故事:⼋⼗年代初,⼴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物出场时,每以“⽆量——佛”为⼝头称号。后来在⼀次政协会上,评书艺⼈恰与千⼭⽆量观许信有⼤师同在⼀组,于是⼤师向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量佛”不宜⽤于道家⼈。⽽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师解决⼀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语。⼤师⽆奈,但⼜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门并⽆相⼲,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量天尊”就这样产⽣了。九⼗年代中期以后,许⼤师及东北地区有威望的⽼道长们相继⽻化归去。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陈规⽽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语,也从最初的“顽⽪话”⽽渐成为“合法化”了。以⾄于,现在很多⼈⼀提起道教,想到的就都是“⽆量天尊”。更有甚者说,只是⼀种简单的打招呼⽅式⽽已,何必计较那么多呢,道教讲究⾃然⽆为,道长想必也不会计较那么多的!如果凡事都按这种思维⽅式,那道教也就不会有什么三皈五戒,三不⾔,三不问,“⽆规矩不成⽅圆”,“凡事皆须循理,外相亦须适度”,如此讲礼仪的中华民族,休要⽤⾃⼰的⽆知找诸多借⼝,道教的⾃然⽆为,不是给别⼈肆意诽谤,欺侮,不尊重的借⼝!最后,什么是道友之间正确的打招呼⽅式呢,⼩编给⼤家普及⼀下,以后不要拿⽆知当武器,蠢萌的可爱永远只适⽤于外表,当内⼼都被蠢萌腐蚀的话,那就真的只能叫做傻缺了。教内道友见⾯⼀般都是拱⼿作揖,⼝⾥称“道长慈悲、师⽗慈悲,道友慈悲、师兄慈悲、当家师慈悲、会长慈悲、⽅丈慈悲、⽼修⾏慈悲,爷慈悲等等,”知道道长俗家姓⽒的,在前⾯加上姓⽒,即“某某道长慈悲、某某师⽗慈悲、某某道友慈悲、某某爷慈悲。”知道道长道名的在前⾯加上道名,即“某某道友慈悲,某某师⽗慈悲、某某道长慈悲、同门的称某某师兄慈悲,”【当家师和⽅丈等长辈前⾯,不能加上姓⽒直接称呼】。再俗⼀点,可以在后⾯加上⼀个“好”字,即道长好、师⽗好、师兄好等等。回礼时,也是拱⼿作揖,并⼝称“慈悲、慈悲,”也可以在前⾯加上道名、姓⽒,即“道长慈悲、师⽗慈悲、道友慈悲、师兄慈悲、当家师慈悲、会长慈悲、⽅丈慈悲、⽼修⾏慈悲,爷慈悲等等。”或者拱⼿作揖,回称“道⽓长存”,也可以俗⼀点,可以在后⾯加上⼀个“好”字,即道长好、师⽗好、师兄好等等。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家是否记住了呢,以后见到道长可千万不要叫错了,最后附上⼏篇道教⼩礼仪的⽂章,没看过的⼩伙伴可以深度学习⼀下,看过的也可以巩固⼀下,福⽣⽆量,慈悲,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