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无效益”的工作。 (2)标准与市场需求脱节 其广泛、深入的参与到制修订标准的过程中,这样 制定出的标准更能贴近市场和贯彻实施,而且还可 标准体制不尽合理,不易调动和发挥社会各个 方面的力量参与和支持标准化工作;标准对市场反 映不够及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相关各方的利益; 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其行业竞争优势。 (3)建-Or统一协调机制 标准化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人民生活 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种涉及领域广 泛的技术研究,需要调动社会各部门、各方面专家、 标准总体水平不够高;标准实施没有力度;科研开 发与标准制修订工作两张皮,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产 业化并转化为生产力,这也已成为现阶段不可回避 学者的力量。因此,各地的标准化主管部门需做好 的现实问题。 (3)标准化意识淡薄、普及宣传不够,标准经费 不足 标准化工作是综合性技术经济基础工作,不能 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缺乏对标准化工作 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科技创新、改善市场环境的 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宣传工作不到位,地方 标准制修订经费长期得不到保障。对政府、市场、企 业和社会急需的标准和应该开展的基础普及工作, 许多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受到影响。对于大量 应该修订的标准无力进行正常的修订,造成标准大 龄化、不能适应需求。 2制定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应遵循原则 各地在制定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时,应立足于 当地的实情并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为指导,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取得政府支持和推动 我国目前正处于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全社会 标准化意识还不高,取得各级政府支持和推动,对 标准化工作将十分重要。首先,政府可以营造适于 市场经济的标准管理运行环境,有利于加强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使得标准的作用能得以 充分发挥;第二,政府还可以重点引导制定当地优 势产业的标准,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三,政府可以将 推进标准战略列入地方年度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明 确目标、落实责任,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因此, 转型时期做好适应中国特色的标准化工作,政府的 作用不可忽视。 (2)引导标准化的主体积极参与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标准的最终“用户”,只 有主体参与了,标准化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 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传统的由政府部门制定标准 的方式存在与社会脱节、市场信息不灵敏等情况, 各地在标准化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使 32 牵头工作,并制定分工明确的标准化工作计划或规 划,统一、协调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建立起标准化科 研工作多部门协调机制,发挥专家在标准化科研决 策、规划、立项、管理、验收等工作中的作用,促进科 研与标准研制、科研成果推广与标准发布、产业结 构调整与标准更新换代相同步,使更多的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技术融入标准,以提高标准水平,推进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4)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体现是各类标准,最终目标 是标准被贯彻、实施且促进产业发展或产品档次的 提高。在当前标准制修订经费一时不能有重大改变 的情况下,应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当地那些技 术已相对成熟、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并选择对 当地影响重大、技术推广快的标准项目中,使有限 的标准化工作经费能够用到刀刃上,以促进对国计 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加强标准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标准信息对于标准 化工作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 地区标准化机构已设立了标准信息网站,可以很方 便地检索和查询到相关的标准信息,但这些网站普 遍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标准内容覆盖不全面的情 况,因此需对网站进一步完善,做到动态更新。同时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标准发行体系, 这将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意义。 3关于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若干内容 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是围绕标准化而制定的 使一个地区和当地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的 总体策划。按照《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总体思 路,我们认为结合各地实际重点应考虑以下内容: (1)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长期的 经济技术政策,是技术引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飘盔嗣鼷誉 翁婪i 措,其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我们标 以往,在服务领域谁也没有想过用标准来进行 准水平整体落后的局面,加快紧跟国际标准的步 伐。各地在制定战略时,要积极推动采用国际标准 和国外先进标准,并鼓励企业在当地标准化部门的 规范,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作为其最终产 品,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成 为人们Et益关注的话题。各地应针对本地区社会和 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选择性、有重点的将某些领域的 服务标准化制定于战略中,在这些领域先试先行建 立服务标准体系,带动和提高当地服务业的整体发 展。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的工作标准为主体,管理标 准和技术标准为辅,其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指导下直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标 准的竞争力。采标工作要根据地区或企业所处的环 境、市场竞争地位、目标以及顾客的需求,有选择性 地采用,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增大、造成浪费。并明确 一点,国际标准适应性广,其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一 般比较低,仅仅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技术性能和 质量指标的竞争能力是有限的。强调企业应根据实 情和竞争的需要作出决策、制定内控标准,这样才 能真正达到采标的目的,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能力。 (2)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实施农业标准 化可尽快将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形成 质优、量多的农产品供应市场,这样既能使农民增 收,又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制定战略时,农产 品质量控制、农业标准化不容忽视,并应包含以下 几个方面内容: (1)标准化示范区:在示范区定位与选择时, 应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地 方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抓当地主 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标准体系。标 准范围可从少数的农作物种子、个别种畜发展到农 林牧副渔各个领域,标准的内容从产品指标、栽培 技术延伸到产品质量、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产 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个 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指导农民实际操作, 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将先进的技术和成熟 的经验推广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起 到以点带面扩大推广应用效果。 (2)科技普及:在进行农业标准化示范的同时 传授农业技术,通过标准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授于农 民,使农民在按标准操作、生产的同时掌握农业科 学技术知识。 (3)宣传推广: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手 段,大力宣传标准化在农业中的作用,增强生产者、 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为农民、农产品企 业以及社会及时提供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技术标 准方面的信息。 (3)有重点地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 (1)语言标准化:在服务的过程中有效的沟通 是特别重要的,制定语言标准一方面可以纠正服务 人员的推销误区,另一方面有助于在顾客心中树立 质量可靠的形象。语言标准要根据行业不同的情况 进行细化规定,并将顾客需求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 进去,这样能使顾客对服务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 (2)动作标准化:服务人员与顾客的接触过程 中,对其动作进行标准化。一方面可以实现高效率, 另一方面可在顾客心目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形 象,尽可能避免由服务人员的习惯动作带来顾客的 不满。 (3)态度标准化: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顾客 的思想情感及其行为举止的综合表现。对服务人员 的服务态度进行标准化,能够有效地保证服务质 量,态度的标准化主要包括对顾客的主动热情程 度、敬重和礼貌程度等。 (4)服务的个性化:在制定服务标准体系时, 应着眼于服务的整体。在采用标准化服务流程基础 上,可根据行业特征和提供服务的特性,提倡服务 的个性化,各地标准化部门可指导服务企业根据内 部条件和顾客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 总之,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地在制定和实施地方标准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 要从当地实情出发,真抓实干,将标准化发展战略 工作纳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经济、增加百 姓收入的工作中去,开创标准化工作新局面,为标 准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 告[R],2007. [2]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对策[N].中国信息报, 2007-08-01. [3]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eom. 收稿日期:2008—04—17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