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与方式探究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与方式探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与方式探究

作者:赵雪影 刘鹏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7期

目前文化旅游,尤其是文化遗产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全国各地开展这类旅游活动如火如荼,而同时也出现开发过度商业化、恶俗化、同质化等不和谐现象。本文主要从构建合理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探究体验式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三个方面研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为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启发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

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合理保护、有效利用、永续传承”的管理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文化遗产在同代之间沟通、代际之间互动,区际之间联动。

(一)同代人沟通:强调社区参与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往往是政府主导,商业开发,如果在此中没有事先协调好与社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很容易出现社区与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让社区公众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中,能提供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有些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中社区群众是直接的文化传承者,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其开发管理中。这是实现同代人之间在文化遗产利益方面平衡的关键。加强对社区群众的文化遗产教育应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在知识层面上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什么是文化遗产?她具有什么内涵和功能?在行为方面:我们怎样合理的传承文化遗产?怎样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发挥公民对市场和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防止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延续它的生命力。

(二)代际间沟通: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创新是人类执着的追求,当代旅游者有当代的追求和渴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是专业挖掘,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记忆应有不同的风格,各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到在时间和时代上的对接。文化遗产应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既要继承先人留下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融入当代人的智慧,以至为未来创造文化遗产,正如魏小安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中指出“遗产不仅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还应该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上海新天地它以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旧的建筑,在旧围墙后建新建筑,让人看到,历史是怎样前进的。

(三)区际间联动:延伸拓展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线和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泛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体景点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上不仅要扩展产业链,还需要在空间上寻求广度和深度,加强区际的联合。整合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增加文化遗产的游览价值。比如丝绸之路之旅,孔子文化修学游等链条式的跨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另一种区域联动是加强与自然资源赋存的联合开发。营造良好的外部自然生态环境,加强与周边自然景区的合作能达到文化遗产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愿景。此外,空间上的联动也可以是文化遗产旅游与其他业态的联系,以文化遗产为依托,以旅游为媒介,加强旅游与商务、商业和娱乐的融合,建设旅游街区或旅游社区等,从而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是进行旅游开发的根本着陆点

文化是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心,是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引物的第一名片,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也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一)注重遗产文化的真实性

文化是应该被任何一个时代所尊重的。在旅游开发时保证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真实性,才能真正具有吸引力。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维修改建,还是重建仿建,以及非物质遗产仪式的再现,开发者都应尽就在规格、内容、程序上与原来保持一致。比如北京大观园,严格按照《红楼梦》书中记载建筑布局及景观设计仿建,满足了游客对红楼情结的真实情感寄托。然而真实性并不是现实性,不是一定强制要求忠实于过去。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本身具有舞台化效果,因此,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并不一定严格遵循传统开发手段、技术,在不损害文化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元素,也可以使文化遗产产品开发得更被当代旅游者接受。 (二)突出主题文化,有层次分步骤的开发

文化遗产产品对不同的旅游者具有不同层次的吸引力。文化旅游产品的三个层次:核心层次、有形层次、扩展层次,对应不同的目标明确型、观光型、意外发现型等文化旅游者。文化遗产在开发时突出文化主题构建第一层次旅游产品,目标市场是目标明确性旅游者;其次要建设注重构建第二第三层次产品,针对观光或随意发现的文化旅游者。在开发文化遗产之前,开发者应对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等级、影响力、可能的目标市场等,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避免高投入造成的低产出尴尬局面。比如中牟县“官渡镇古战场旅游区”,因对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开发结构不合理,使得十几年前政府花了2300万元建设的景区,至今破败不堪,荒草一片。 (三)抓住文化遗产地的文脉

文化遗产是对当地文脉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文化遗产的再现还是复制,都应该严格限制在相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尽可能达到形似与神似,才能保持文化的真实性与可感性,延伸文化时空范围。我国大批文化主题园出现“十园九赔”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对文脉的掌握不当造成的。深圳建设民族文化村取得成功,得益于其开放的文化环境,南风窗的位置,而全国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建设民俗村则是对深圳模式复制,比如新乡市的京华园,当地本身承载的是厚重的中原文化,并不具备发展民族风情文化的根基,忽视了自身的文脉,不具长足的生命力,必然会走向衰落。

(四)体现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事物的差异性,或者说特殊性是使一件事物区别于另一件事物的根本属性。文化遗产的开发要突出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之保持强有力的旅游竞争力。当同一区域内出现相似旅游产品时,往往各自的吸引力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应尽量避免同质文化的过度开发,要与其他旅游地联合,但更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要“百花齐放”,更要“百家争鸣”。这也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三、体验式旅游开发是保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未来冲击》一书中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体验式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大方向,是体验经济到来的必然趋势。 (一)对需要实物展示的文化遗产采用灵活的解说系统

遗址和重点保护文物等文化遗产有历史人文的厚重感,一般情况下只能吸引少数目标明确型旅游者,只有采用灵活的展示方式增加旅游的趣味性,才能接近多层面的旅游者。声光电高科技手段,3D、4D影像等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能形象生动的传播文化,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更深一步的体验应提高游客的实际参与度。比如加拿大魁北克尚布利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工制品,以及一些考古概念(如“叠层”等)总不能方便的向普通人进行解释说明,因此就设计了一种“考古抽屉柜”,按考古层次每层抽屉盛放一个时期的考古文物。游人想要了解哪种文物,工作人员就会抽出抽屉,铲动文物层加以解释,使得游客具体的体验到其文化内涵。 (二)发展文化遗产演艺,情景再现,化抽象为具体

意识形态的文化遗产抽象性很强,游客看不见摸不着,简单的走马观花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让“地下的走上来,让书里的走出来,让躺着的站起来”成为开发的难题。采用演艺的形式,把文化艺术化,与旅游相结合,再有机结合一地的文脉,加上市场对接,能使文化遗产旅游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简明点可概括为让游客充当“观众”或充当“演员”。陕西旅游集团开发的《唐乐宫》、《长恨歌》大型实景演出,运用先进的表演设施,专业的演员,以精湛的演艺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势[6]。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发多种宋文化体验活动,“王员外招婿”,“大宋科举”实实在在调动了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游客文化体验的深度。

(三)体验式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以调动人的潜能为目的,并体现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的核心和文化的深层内涵实质是指人的生命的开放和拓展,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集中承载,能够启发人们的开放思维,求知欲望,才更具有价值,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层:人需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对旅游开发的诉求。曲阜在五一期间推出“十分钟背诵三十条《论语》免票游览”的策略,吸引了跃跃欲试的国学爱好者,充分调动了游客的潜能,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营销效果。文化遗产的开发还应注重保持与游客的亲密度,体现人文关怀。汤加王国的遗址景区中的文物遗址说明都采用遗产报告中的文字,晦涩难懂,不仅没吸引旅游者,反倒疏远了旅游者,起了反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