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01,2010(Cumulatively,NO.145)
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探讨
顾佳滨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东阳
322100)
[摘要]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就业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尤其是民办学校,没有生源就没有收入,就业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发展笔者提可言。招生和就业问题是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金华市民办中职学校的招生就业状况,出构建招生就业管理新体系。
[关键词]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就业;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10)01-0051-02
一、引言
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就业是学
校发展的基石。尤其是民办学校,没有生源就没有收入,就业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发展可言。招生就业问题是民办中职教育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选取了金华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办中职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领导访谈、学生交流、家长意见、企业人才需求及各方面资料的汇总,了解到虽然近几年金华各县市区初中毕业生人数剧增,但当前招生就业工作压力仍非常大。
二、问题分析
(一)招生问题
1.观念陈旧,导致生源差和招生难。教育主管部门为达到普职1:1的比例,在每年中考后划了一个分数线,对外宣称分数线上的学生才有资格读普通高中,分数线下的只有去读职业学校。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职高,但从某种程度上使社会对职业学校产生了偏见,民办中职学校在这个大环境下就更难生存,这种观念很大程度导致了金华市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艰巨性。
2.学校招生宣传夸大其词,形成恶性竞争。不少学校为了争夺生源,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如:在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成绩、师资力量等方面上,能说多好有多好;虚假承诺百分百就业;采用高额招生返还费等不正当手段;有的还利用社会人员参与学校招生;都说自己的好,诋毁其他职业学校。在这些利益的
驱动下招生宣传成了欺诈学生,学生入
学后由于有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对学校进行反宣传。这些因素对民办中职学校的整体形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3.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于公办学校。例如数控专业的操作数控机床,价格都要上万,好的甚至要上百万。公办学校国家出钱给予采购,民办学校要自己出钱购买,一般的学校舍不得花这个钱,相比之下,对招生也产生了不少影响。
(二)就业问题
1.学校对学生实习工作不够重视。实习工作是学生进入正式工作前的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运用所学技能回报社会的关键环节。但多数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对实习生放任自由,学制的第三年或者第六学期,学生出去实习,学校也没有密切关注过实习生,有些实习生找不到实习岗位,就在家玩半年到一年,然后去找个关系盖个实习单位章,就算完成实习任务了,学校也没有对实习生进行专门的管理。
2.学校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没有就业信息宣传栏或者就业网站,由于学校硬件设
学施比较落后,学校没有就业信息平台。
生就业虽然说要自己解决,但如果有学校的帮助,那就业会更加顺利。一方面企业信任学校推荐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推荐的企业也信任,有助于学生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但事实上,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之少,学生毕业出去,没有向企业推销自己的学生。虽然在调查中,多数学校的就业率都很高,但实际情况
真的这样吗?由于中职学生不像高职学生有就业协议书,这个我们也无法考证。据了解,不少学校在向教育局上报就业工作时,就自己填上数据,就业率的真实性值得商榷。
3.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从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的在进入学校前就没有考虑过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有些学生是在入学前随便选了个专业,学习期间对本专业也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专业基础很差,
“改毕业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只能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培养的学行”
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质量出现了问题。
4.学生就业后工作不稳定。学生就业后,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不高等等原因,辞职不干的有;由于生产技能不过关,被单位辞退的也有。用人单位对目前的中职毕业生的总体感觉是眼高手低,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一来对学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PEDAGOGYFORUM教育学论坛
三、对策探讨
(一)构建招生管理新体系
生源是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招生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招生市场却非常的混乱,这严重影响了金华市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规范招生市场。
1.立法管理,规范招生公平竞争机
[基金项目]此课题是金华市社科联2009年一般课题—“金华市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佳滨(1982-),男,浙江临海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1
今日南国51
制。相关部门要出台法规,严令禁止招生的恶性循环,规范招生市场,防止招生返还费的泛滥。对索要返还费的初中学校
严查民办职业学校或教师,要严肃处理。
招生经费管理,对举报者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彻底根治这一不良现象,营造一个公平的招生市场。
2.建立自己的招生品牌。各个民办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招生品牌。不少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是由企业创办的,从品牌的角度出发,他们就是企业品牌的延伸。因此,民办中职学校就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依托品牌的形象培养稳定的客户,经过长期
“学什么就到什么学校”的的努力,形成
理念,这样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不会再为生源烦恼了。品牌效益的影响可以从金华市外争取生源,如果你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有出路,那么可以以金华为中心,在金华的周边地区也可以展开生源的争夺,把自己的品牌做强、做大。
3.建立一支稳定的随时能“战斗”的专职招生队伍。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一支稳定的招生队伍,结合自身特色,形成自身的一套招生策略。在招生中突出自己,不诋毁、攻击其他职业学校。要有专门的招生人员,不要把招生任务压在教师身上,针对学校实际与地方实际有序开展招生宣传。对招生人员实行任务制度,既给你多少任务数,就要完成任务数,对于超过任务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奖励的数额不能过大,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避免招生人员为拿到高额奖金而在招生过程中夸大宣传,欺骗学生。
(二)构建就业管理新体系
学生就业问题是检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管理、就业指导工作,以及毕业后管理这些问题都要规范,形成一个长期发展的制度。
1.规范实习工作。学生顶岗实习是学校培养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学校要清楚地知道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决不允许要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家休息,没有去实习,最后随便去哪里盖个章交差等情况出现。实习班级要有专人管理,不定期地走访实习生,了解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帮助。
2.规范就业指导工作。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
在学生在校期间,开负责学生就业工作。
设就业指导课,解答学生的就业疑惑。可以利用校园网、QQ群等传播途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关注一些就业有困难的学生,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这样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
长期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3.规范毕业后学生就业工作。毕业后学生必定有一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既
对这一批学没有升学,也没有找到工作。
生,我们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分析他们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就业。也有一批学生会在就业后一段时间,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收入不高等等原因,辞职不干的有;由于生产技能不过关,被单位辞退的也有。对于这批学生,我们也要关注,不能因为他们已经毕业了就不管了,他们就业稳定性问题也是我们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实习毕业生召回制度,就是对这些工作不稳定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等等,再次推荐他们就业。并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清楚了解学生就业状况。
[参考文献]
[1]胡慧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袁丹.重庆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上接第50页]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不同专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
为宜。在第一阶段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业特点的学生开展心理技能和实践操作
相结合的练习方式将有力地增强大学生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发展状况,并的智能因素,同时能强化大学生在技能对他们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自主创水平的不断提升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样业和科技创业知识教育,初步培养大学为以后的求职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生的专业好奇心和心理需要。在第二阶
“挑战杯”、和心理素质基础。段,指导高年级大学生参与如
3.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控制和管理、“数学建模”等各种竞赛,争取通过科技兴趣挖掘、价值观等教育,提高非智力因创新、思路创新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成果,素在人际和就业时的竞争力。非智力因或采用学生去企业实践的方式,强化大素是指人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个体学生的专业兴趣、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学习生活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因素,他们敢于动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三它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个阶段应该侧重于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化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职业生涯指导、择业技能训练,使大学生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意志、情
绪控制的优缺点和自己适合的职业类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个
型,使他们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激发他涵盖众多心理因素的概念,在高校强化
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长期的,根据不同们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环境适
应力和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转变角色
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通过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具有扎实熟练的专业技能水平基础上确定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拥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勇气,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挖掘潜能,最终必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祝玉芳.高校毕业生择业心态系列调查之四:关注大学生择业现状[J].教育与职业:2006.12:72-73.
[2]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5-86.
[3]王小侠.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6,12:101-102.
[4]古茂盛.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8-51.
52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20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