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教掌笳寥 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 ◎刘丽媛 中学语文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 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着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既不能 “主讲”,也不能“主释”,更不能“主问”。美国教育法 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 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 段。”探究式课堂提问既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 教学艺术,也是教师教学机智、专业水平、心理素质以及课 堂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精彩的艺 术不但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呢? 一、欲“问”故纵,欲导先诱 提问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取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 段。巧妙的提问,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 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 征,采用“欲问故纵,欲导先诱的”方法,能激起他们感情 的涟漪,产生自然探求的心理。所谓“欲问”,即老师要提 问的学习目标,“故纵”,即用反常的手法创设问题情景, 迅速地把学生引导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求知境界,牵动他们感 情的波澜,从而诱发悬念,激起学生急于寻求答案来验证自 己看法的迫切心情。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已定下 基调的提问就得心应手了。如教《再别康桥》一课时,为了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我提问:作者写入诗中借以寄情 的物象是什么?学生找出“云彩”、“金柳”、“柔波”、 “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我又故意问: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 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学生明白徐志摩创 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 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这些物 象有诗人的情感融入。这时,水到渠成,我总结出意象的含 义:意象=物+情(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 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 这种“欲问故纵,欲导先诱”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形成 一种认知的冲突,能引导他们不自觉地进入课文的境界中, 整个认知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进行了思维和语言的 训练,又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陶冶;既获得了认知信息的反 馈,又让学生增加了愉快的情感体验。情知因素相互交融, 因“问”而“导”的目的达到了。 二、浅问深究,深问浅讲 教师提问的“活”,体现在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方 法,教师提问的“巧”,体现在抓住机遇,切入重点,追根 问底。所谓“浅问深究,深问浅讲”,是指有些提问,看起 2006.05 来虽然浅近,却是文中关键所在,抓住它,能“牵一发而动 全身”,对这种关键的提问,则应抓住不放,不但要从文面上 理解它的含义,还应弄清它的本来面目,弄清它与文章的广 泛牵连。有些提问,与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领会文章思想感 情牵连甚少,且讲起来费时效微,并又能让学生心领意会的, 则可一问带过 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忘却”一词,看起来浅 显,但却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写呢?因为 这个词,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为了忘却”,实际 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记念。 这个词不仅生动,而且能使读者理解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 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对于这种能引出重点的提问,我们应 深究细嚼,层层剖析,最后中心显露。又如《药》一课,文 中有一处这样写着:“华老栓忽然坐起来,擦着火柴……便弥 满了青白的光。”这里我只简单地问了一下:“这一处的环境 描写对渲染气氛、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此时挥笔速写一 下就够了,如果详细分析“青光”是怎样形成的,反而把问 题复杂化了。 教师应把握好深浅难易的尺寸,浅显的知识,或启而难 发的问题,从粗从快,有时甚至“跳跃式”,对于教学重点, 则重锤敲击。“浅问深究,深问浅讲”,能使教学过程快慢有 序,产生良好的节奏感。 三、以问带品,情趣兼佳 单纯性的师生问答,形式单一,不易激活学生的情知因 素。很多语文课中,学生围绕老师转的被动局面,挤掉了许 多学生品味作品的时间。如教《再别康桥》一诗,曾这样提 问: “本诗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学生从多次的品读中 加深了理解。1.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 近,回环呼应,构成本诗的建筑美。2.语言上:节奏感强, 旋律很美,也有一定的弹跳性,构成本诗的音乐美。3 意境 上:物象“金柳”、“新娘”、“彩虹似的梦”等构成本诗 的绘画美。这种提问,可通过“以问带品”的方式进行,单 问不行,单品也不行,需品问结合,才能悟出徐志摩诗歌的 三美特征。“以问带品”,尤能收到“情趣兼佳”的效果。 四、问答俱美,艺文双修 美的问答,能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开拓新 的未知领域。这对他们的学习来说,确实是一种质的飞跃。 语文的美,体会为一种鲜明的形象美,其审美观照具有 直接性,“问答俱美”,能陶冶学生美的情趣。例如可通过 提问的形式领悟词语不同的色彩、语句篇章的情调和情感。 词汇、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奠定了文章的语调、节奏、韵 律之美,学生通过问答直接感受到。又如唐诗宋词,其外观 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掌船雾I、一人 一囊_ 重视谍堂教学中揎闻评 的作用 0李红英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一堂课讲完之后,老师会让 和优秀学生有所区别,降低要求,态度诚恳,语气委婉,尤 其对他们提问的勇气要加以肯定,鼓励他们敢问,多问,保 同学就本节课内容提问,但当问题被提出后,老师便示意 学坐下,自己说出正确答案,对同学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价值大小不作任何评价。 护其提问的积极性。 二、能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提高其思维水平。 在敢问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把目光 实际。会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善于发问,有位科学家曾 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 中,我体会到: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能反映出他们各自 性思维,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在教学 聚焦在有价值的疑难点上,这样,他们提出的问题才会切合 思维能力的不同。老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 一些恰当的评 说过,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而老师如 议,既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种鼓励,也是教学水平的很 能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番精当的评说,无疑会推动学生更 好体现。因此,在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的同时,还必须做好 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老师在评议 提问评议的工作。 一时,应说明哪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个问题缺乏针对 、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性,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找到提问的切入点,提出有针对 性,普遍性,高质量的问题。久而久之,便会促进其思维水 进行提问评议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热爱教学工作 的负责任的表现,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师本身必须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所提问题,老师要么直接回答, 评议,要知道,学生的提问,正是他积极思考的表现,对学生 的问题进行评议,并给予恰当鼓励很有必要,有些同学善于 要么引导他去寻求答案,而很少对他所提问题进行一番分析 平的提高。 思考,往往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更应热情赞扬,从而强 具备相应的素质,教师的思维应敏捷灵活,善于从多角度思 化他求知的欲望,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提问的积极性也会越来 考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厚 越高,创新精神,往往是在积极踊跃的提问中培养起来的, 价,那么学生对质疑就不会保持强烈的兴趣,思考问题的积 的文化科学知识积淀,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为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除了鼓 恰当评议。  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反应冷漠,对有价值的问题不作评 此,教师就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极性就会受到挫伤,不利于他们积极主动的求知精神的培 励学生敢问,多问,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进行 养。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此外,老师也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那些成绩好、思维活 跃的学生身上,对其他学生的问题,也应加以评议,标准要 ●●●●●●●●●●●●●●●●●●●●●●●●●●■●●●■(李红英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四棉中学) ●●●■■●●■●●●■●●●■■●●■■■●●■■■■■ 排列具有形式美,其韵脚、韵律呈现语言美,其内容表现为 形象美。巧问善答,均能给人产生美感,使学生对美的事物进一步发生兴趣,甚至产生感情。 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美的语言表现美好的 总的来说,探究式的语文学习,基本途径是:探索感知 ——研究积累——自主领悟——拓展迁移,我们可使巧妙的 提问贯穿于这一始终。我们可在学生遇到疑难、把握不准 时,通过适时、适度、适量的提问,指点思考的途径,把知 事物。如教《故都的秋》一课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反复诵 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读,自品自悟后提问: “本段描写,怎样以情驭景、以景显 在教学中,有时来一回“欲问故纵,欲导先诱”增加吸引 情?”生答:“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姿态,笼 力,有时也可“浅问深究,深问浅讲”突出重难点,有时还 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显得‘清’、 ‘静’、 ‘悲 可“以问带品”来达到“情趣兼佳”的效果,有时“问答俱 凉’”。这一问答过程,其实就是培养他们感知、欣赏美好 美”亦能“艺文双修”。总之,以上四法,循循善“问”, 事物的过程,使他们从形式到内容整体地、直接地领会。如 问。“问答俱美”,能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曲径通幽,能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发 的主宰者。 果问答枯燥无味,学生对审美因素则会视而不见,听而不 现、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 而达到“艺文双修”的效果。 (刘丽媛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伟强职业技术学校) 2006.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