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唐三彩镇墓神物
工业设计0805唐晓晓
论文关键词:三彩艺术 镇墓神物 写实风格 精神表现
论文摘要:唐三彩艺术在我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集雕塑、陶瓷、色彩于一身,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铀色两个方面,其雕塑造型手法冼练明快,以写实为主,重在摄神。关于唐三彩中的镇墓神物与其他唐三彩有其不同之处,在于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诡秘的气氛。古代雕塑匠师在反映生活的基础上,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出了灿烂辉煌的三彩艺术,使其成为古代雕塑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从雕塑的角度进行考察。
唐三彩,这种工艺源于南北朝,盛于唐,在唐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九十多年,但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贵艺术财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时期最显著艺术特色的彩陶艺术品,它的造型生动真实,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特别是镇墓神物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三彩艺术
所谓三彩,即用石英和铅混合而成的透明釉料,铅在受热后融熔滚动,混杂着色彩向下流淌,达到绚丽斑斓的彩墨效果,由于它多使用黄、绿、赭(或黄、绿、白)等三种颜色,所以被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将开采来的陶土经过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
制胎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二次烧成法。从材料上说,它的胎体是用粘土做成,后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再将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后再施以配好的各色釉料入窖烧制,其烧成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呈色剂,经锻烧后呈现出缤纷色彩。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继承了历代工艺品的各种优点,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姐妹艺术的艺术手法,线条有力质朴,主要在陶坯上施以彩釉,在烧制中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自然垂流,互相渗透,色彩自然协调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民族工艺,创立了唐代雕塑艺术的独特风貌。
二、写实风格
唐三彩的题材主要表现为人物、马、骆驼及镇墓神物。特别是镇墓神物造型手法不仅写实,而且多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使其雕塑造型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所谓镇墓神物,指古代人们专门为死者及其亡魂驱鬼辟邪,使之免遭侵扰的镇墓之物。古人深信死后地下亡魂确会受到鬼魅的侵害、滋扰。在古人的心目中,镇墓神物具有超越凡人超越自然的灵性和力量,是保证死者亡魂生活安宁理想的保护神。镇墓神物种类甚多,其中流传最广、流传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是形象怪谲而富于变化的镇墓神兽俑,这是镇墓神物的主体部分。此外,还有镇墓武士俑、镇墓天王俑、镇墓石、镇墓券、镇墓瓶、镇墓石人等。
我国最早的镇墓神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立体木质和铜质镇墓神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前叶即春秋战国之交。首先出现在南方的荆楚地区,为楚文化所特有,以后又出现于北方的中原地区,乃至遍及各地。
在唐代的墓葬中,随葬镇墓神物的现象极为普遍,分布亦有一定的规律: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神兽、武士俑或天王俑放置墓室前部,迎门列布,镇墓神兽在前面,其后才是武士、天王以及其他俑类;一般墓葬中镇墓神兽、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各2件,部分夫妇合葬墓的镇墓神兽、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为4件。
唐代的镇墓神物的形象有继承也有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唐时期(618—683年)
此时出土的彩绘镇墓神兽多与身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俑伴出。人面兽身与狮面兽身的镇墓神兽头上均有或长或短的独角或弯曲双角,有的脑后饰冲天戟,胸部挺起,肩部均有捏塑的扇形翼,脊背多有两到三簇鬃毛,前肢直立或稍前伸,足趾作兽爪形或偶蹄形,翘尾贴附在臀部,蹲坐在较薄的方形托板上。大部分镇墓神兽以黑色粉彩描绘眉、眼、鼻、嘴和胸毛,或周身绘红色粉彩。人面镇墓神兽有的头上戴有盔,面部丰满,有的头部稍上仰,有的平视前方。一般为大耳、瞠目、阔口。有的面部表情严肃,有的表情温和,也有的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开始出现深目高鼻、络腮胡须的胡人形象。此外,个别镇墓神物为一身双面。兽面镇墓神兽肩、颈部两侧有条带状长毛装饰,两肩生扇形双翼,脊背部有二至四束竖鬃毛,翘尾贴附臀部。头上生独角或双角。面部富于变化,特征不太稳定,多为狮面,有的似虎面,或嘴部似猪、似狗,有的张口、怒目,有的闭口直视,面容均凶猛可怖。
2.盛唐时期(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与三彩工艺的发明,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或恐怖的三彩镇墓神物,这是此时随葬俑群中一个
引人注目的特点。初唐时期通常与镇墓神兽伴出的镇墓武士俑基本消失,替代它的是成对的身躯高大,形象威武,足踏牛、羊或小鬼的三彩镇墓天王俑,并成为随葬俑群组合之中的重要角色。天王形象属于佛教雕塑之一。如洛阳唐代奉天洞石窟即有与墓中天王俑形象完全相同的天王雕像。在佛教艺术中,天王显示着威武、勇猛、强悍形象。墓中出现天王俑,显然是接受佛教影响的结果。
人面兽身、兽面兽身两种镇墓神兽的形象威武、凶猛,形成了自身全新的风格特征。周体装饰更为复杂,头上独角或双角加长,有的独角呈螺旋形,双角弯曲如蛇矛形,有的出现枝杈,或独角之后插冲天戟。肩部弯刀形双翼上加饰火焰状竖毛如孔雀开屏状。眼、鼻、耳、嘴及颔下的细部以及胸、腹部多绘红、褐彩或涂金色须毛,周身施绿、黄、蓝釉,显得十分鲜艳华丽。一般前肢直立,后肢蹲踞,足呈偶蹄形或三趾兽爪形,尾卷曲附在臀后。蹲坐在方形圆转角高台座上。人面镇墓神兽,胸部挺起,头上有两支向前弯曲的长角,脑后插多叉冲天戟,颈下有三束须毛,肩部双翼变大,翼的尖部向上弯曲如尖刀,头两侧的双耳似肥大的猪耳,瞠目,阔口,表情冷酷,威严,面容狞狰凶猛,恐怖气势更加浓重。人面镇墓神兽出现较多的耸鼻深目,八字胡须,络腮虬髯的胡人形象;兽面镇墓神兽仍多为狮面,颈、肩部加饰的成排火焰状竖毛又多又长,肩上双翼边沿作弯刀形。眼、耳、口、鼻等细部刻画得更为形象逼真。前肢直立,后肢蹲踞,足作偶蹄形。躯体往往绘红、黑或金色粉彩斑点。
盛唐时期,陕西地带与河南地带出土的三彩镇墓神兽显现一定差异。陕西的镇墓兽较之河南,显得更为华丽、高大,面部恣意夸张而更富于变化。开元时多作蹲踞状,台座加高,有的前肢竖直似要站立状。开元末开始出现伸臂露爪,鬃毛伸张,挺身直立,一爪高举,一爪叉腰,后爪踩鬼怪的镇墓神兽,更显得狰狞可怖。以后这种新型镇墓神兽逐渐替代了蹲踞式镇墓神兽。至天宝时期,直立式成为主流,并且人面者与兽面者均龇牙咧嘴,十分狰狞,以致人面、兽面难以区分。天宝末,镇墓神兽周身鬃毛减少,甚至赤身露体。
有的上身挺直,下肢作蹲坐状,一前爪高举,一前爪下垂握蛇,或一前爪高举,另一前爪缠绕一蛇,一下肢弯曲踩怪兽或“夜叉”,另一下肢直伸踩于高台座上。所踩怪兽或“夜叉”作挣扎状。
用于镇墓的天王俑,唐代为“四神”之一。初唐时期的墓葬中只有镇墓神兽和镇墓武士俑,至高宗时开始出现镇墓天王俑,并逐渐代替了武士俑的地位。较早时期,镇墓天王俑通常为脚踏卧兽的式样,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脚踏卧兽者外,又出现一种脚踏俯卧形鬼怪的式样。玄宗时期,又流行脚踏蹲坐状鬼怪的式样。德宗以后,镇墓天王俑的数量减少,制作远不如以前的精致了。
3.中唐时期(757—805年)
镇墓神兽的外貌形象虽然仍保持着传统的造型特征,但明显呈现出衰落退化迹象,已不见盛唐时期镇墓神兽的风貌,高大而造型生动、雕饰精美的三彩镇墓神兽和伴出的威猛严肃的三彩镇墓天王俑不复存在了。镇墓神兽不仅出土数量大减,而且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呆板,缺乏生动气韵。镇墓神兽仍分人面、兽面两种,均两耳如扇或如猪耳,头顶有短独角或双角,蹲踞在方形台座上,台座变矮。周身鬃毛减少,脊背部与尾部无毛,肩部双翼向外伸张。兽面者面部仍为狮形,但肩、颈部带状鬃毛短小。人面者与兽面者多数已不施彩,只是个别周身涂绘红色粉彩。到了唐后期,守护死者亡魂的镇墓神兽被铁牛、铁猪所代替。
1、三彩天王俑(如图1)镇墓神物多是为了威慑其它的恶鬼,因此多做恐怖的怪兽模样,即使有人形的也多横眉立目,脚踩小鬼,凶神恶煞,而这件天王俑似乎主要用于保护墓室,因此在形象上也更为传神生动。
在所有保留了盛唐风格的雕塑中,这尊天王俑被塑造的格外有神采。他全身铠甲,两脚踩在一小鬼身上,重心落在右脚上,和传统的武将雕塑一样腹部微微前倾,双肩的连线与臀上边缘线形成一定的夹角,再加上面向略向右转,形成了空间的冲突扭曲,增加了雕塑的空间感,显示出一幅英武之态。脚下踩着一似人非人的小鬼,正挣扎而又要求求饶,更增加了雕塑的想象空间与激荡感。他全神贯注的凝视前方,防范之心从未有丝毫懈怠,面部五官在正常的
比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强调了那超乎常人的威武。剑眉怒目,一股慑人的目光,张开的鼻翼表现出一种紧张感,牙关紧咬,一种舍我其谁的力量和霸气呼之欲出。与初唐的清丽,中唐的衰靡相比,天王的面部肌肉更饱满,却毫无臃肿之感,每一个部位都显得富有张力和体积感。这种在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强烈变形和夸张,比在同一时期完全世俗化的天王更具威慑力。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他面前时,都会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但来自天王面部的威武气势,如果再细看,天王身躯的每一个部分,甚至铠甲的部分,线条、形体都很圆,很有张力,结果就体现出强烈的体积感。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作者的超人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可以这么说,此三彩天王俑已不见了秦汉时的粗狂与朴拙,而多了一份浑厚与深沉。天王俑脚踩小鬼,这是一种象征的艺术手法,象征
大唐雄兵脚踩着敌人一样,是大唐盛况的再现,体现了大唐的不可一世。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雕塑的底座,方圆结合,既体现了一定的力度,又不失雕塑的浑厚圆润之感,与上面的主体融合的天衣无缝。雕塑底座上面的圆洞,增加了雕塑本身的实体空间与周围的负空间的联系,同时也增加了墓室的神秘气氛。三彩挖洞的塑造手法与西方雕塑大师摩尔的雕塑有相似的效果。
此天王俑作为墓室的守卫者,被刻画的威猛生动,但也有很多需要再创造的余地。比如把人面换成更凶恶的兽面,把人体用现在的黄金分割法再加以拉长,这样既增加了天王俑的威慑力量,又增加了其视觉审美感受,这样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2、镇墓兽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唐三彩镇墓兽上来,当黑暗的墓室已经到处闪耀人世的华彩之际,镇墓兽似乎在华彩的裹被中强调地点醒这非人世的实在性,给静谧的气氛笼罩一个恐怖的阴影。镇墓兽的设置在东汉墓中已可见到,历来是随葬的明器中形体最大,而且摆设在甬道迎门口险要的位置上的东西,通常都做各种威怒凶猛之状。以尽其保护墓主不受鬼怪侵扰之职责。唐代不愧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连镇墓兽的造型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发展,从汉代朴素型到诡谲奇伟,极尽夸张之能事。这件人面镇墓兽(图2),为人面兽身,头部形象有同时期佛教雕塑中的金刚怒目之相,双耳张大如翼,颈部上长出一高形饰物,好像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上面的塔顶一样,给人以升腾之感,好像引导墓主人灵魂进入天国。胸脯弧线外扩,高挺如大雄狮,而前腿直撑如牛,后腿蛙蹲,这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张力,给人以稳如泰山的镇慑力量。雕塑的神态和构成方式不由得令人回想起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之类的怪物,但它的各部分组件的塑造又都具有强有力的写实性。至于那金刚式的头脸和公牛似的腿蹄又不能不使人想起佛教艺术和来自波斯的影响。由此可以说,唐代的
镇墓兽是延续了中国古老的创作思路,以雄强帝国空间开放的胸襟博纳中西素材而成的新
式复合形的怪异形象。 图2
从雕塑的空间上讲,此三彩镇墓兽夸大胸部使其前突,大腿外上缘生出一对向外上方扩张的双翼,头顶上有无限延伸的装饰物,以及向外伸展的耳朵,这都是为了雕塑更大地占有空间,这一处理增大了空间的最大占有,增加了观赏性,但却少了室外雕塑的团块状和霸悍气。比较盛唐顺陵立狮(图3),顺陵立狮造型虽然简单,但因块状极强,动势强烈,
无形中增加了体量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三彩镇墓兽所无法企及的。
3、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三彩镇墓兽(图4),这和上面镇墓兽相似之处颇多,最大不同之处是前面所说的镇墓兽是人首兽身,这一雕塑是虎面兽身。这一镇墓兽在气势上比较大,色彩也更艳,装饰也更华丽,并且这一雕塑也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用线颇多,
这也是中国传统雕塑和西方雕塑的一个大的差异。
总体看来,唐三彩镇墓神物造型以浑厚见长,其雕塑手法以写实为主,兼带夸张想象,重在摄神。这和同时期丰肌秀骨的仕女,道貌岸然表情呆板的文俑相比,更生动、更具艺术性。三彩镇墓神物运用的手法也表现出由于地区不同而社会风俗和审美爱好的不同。如唐京城偏北的地方,唐三彩多肥美浑厚见长,长江流域多雅好清丽见长,具有南人风采。
三、精神表现
唐三彩镇墓神物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并兼带夸张想象的“东方式”的现实主义雕塑风格,最终显示了盛唐时代的强大气魄。唐三彩镇墓神物艺术特点是造型浑厚丰满,工整细腻,形象逼真,气势雄健,刀法简朴,线条流畅,色彩瑰丽,潇洒奇特。迹些精湛的技艺,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
我们以图片2为例来看:
此镇墓神兽是唐代雕塑中极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三彩镇墓兽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此三彩各种组合的形体都来自当时人们生活所熟悉的,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人和物。比如说,这一雕塑的面部,这完全就是一个波斯人形象,这表明当时盛唐与外国文化交流不仅反映在物质上,更侧重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艺术。这一交流也恰恰反映了盛唐时容纳万物的博大胸襟。
总的说来,唐三彩镇墓神物在艺术形式上既无陵墓外石人石兽那样必须拘谨呆板的格式,也不似佛教造像有一定程式规定,而根据雕塑者的需要,从再现现实生活中进行取舍选择典型的形象。雕塑者进行概括时,以现实生活为根据,这就为三彩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写实手法的处理最终达到盛唐精神写照。
参考文献:
[1] 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
[2] 王家斌 王鹤 《中国雕塑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王宁宇 《雕塑艺术欣赏》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 《中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