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作者:吴浪花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2期
[摘要]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养学生专注不断地倾听,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本文从“听、说、唱、动、画、奏”这六个方面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音乐欣赏课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低年级;欣赏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2-0158-02 一、注重“听”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手段,如:在听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轻轻的划拍,轻轻的摇摆,边听音乐边模仿指挥,边听音乐边模仿乐器的动作等,孩子们有了这些小动作可以有效的排除外界干扰,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内心能和音乐产生共鸣。
在欣赏课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不同风格乐曲对比性的聆听,通过对比,使学生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如:聆听不同的乐曲《小象》和《大象》,让学生分析音乐的速度、情绪、表现力、风格及演奏的乐器上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更清晰、更形象的理解音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总之,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能吸引学生愉快地反复聆听。在多次聆听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知识贮存、情感贮存、经验贮存,音乐的感知才会更加丰富。 二、通过“说”感受,捕捉音乐形象
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往情深来交流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从而让学生说出聆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如在欣赏《野蜂飞舞》这部作品时,老师先提问学生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听完以后,请你说出来或表演出来,好吗?同学们听得认真极了,乐曲激发了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表现欲,很多学生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在座位上手舞足蹈起来。学生聆听完后展开了讨论,我听到小蜜蜂的叫声,我好像看到了蚊子在前面飞来飞去,我觉得是苍蝇在嗡嗡地飞着,你们为什么都觉得是飞行的动物?老师引导学生聆听小提琴的拨弦声,学生说觉得音乐好像在旋转,越来越快。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我告诉同学们这首乐曲名字就叫《野蜂飞舞》,音乐非常形象地模仿了野蜂盘旋飞舞的情景。
如欣赏《摇篮曲》,摇篮曲的旋律优美,轻柔,速度缓慢,让人感觉比较亲切。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谈感受“音乐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想到什么?”学生说“我看见妈妈抱着我,给我讲故事。”有的学生说“我做了个甜美的梦,妈妈带着我来到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我好开心”。又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音乐给人感觉很温暖,很快乐,还有它的速度很慢。”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用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通过学生的“说”不仅捕捉到音乐形象,而且也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率,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通过“唱”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
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要求学生当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边唱边加上小猪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如器乐曲《颂祖国》是根据维吾尔族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学生对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在欣赏前可让学生先唱唱这首歌曲,在聆听器乐曲时可让学生跟着轻声哼唱,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乐曲在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变化。
在演唱主旋律的过程中,已经注入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其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
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好听的歌曲,比如《劳动最光荣》、《新疆好》、《在北京的金山上》、《歌声与微笑》等。我在教学欣赏曲《在北京的金山上》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歌曲藏族音乐特点,我让学生一起随着老师的琴哼唱歌曲旋律,并试着唱最富有特点的歌曲部分,通过这样的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很容易体验到歌曲的特点,与歌曲产生共鸣。
四、通过“动”的参与,体验音乐乐趣
在低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常常看到,当学生听到欢快、富有动感的音乐时,他们就会很开心,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舞动;当学生听到低沉、舒缓,抒情的音乐时,他们的动作就会变得轻柔、舒展起来。这就是学生对音乐最初的感受,用身体的语言表达着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如乐曲《星光恰恰恰》非常富有节奏感,舞蹈性很强,我请学生自创几组动作,并随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进行表演,我发现学生很有创意,他们自由的组合,有一个人的造型,也有两三个人一组的造型,也有些小组不由自主地走出来拉起手围成了圆圈,在舞蹈的配合中,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音乐欢快的情绪。又如欣赏《牧歌》,老师带着学生跳起了蒙古族舞蹈“柔肩”动作,不仅突出了长调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孩子们在动中感受到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愉悦了身心,在动中很快便掌握了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又如欣赏歌曲《新疆好》,歌词描绘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戈壁沙田变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的美丽景色,歌曲富有舞蹈性,我带着学生边听歌曲边跳起新疆的舞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对歌曲的主动参与,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音乐,感受到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聆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对音乐的曲式用动作表示出来。如欣赏乐曲《加伏特舞曲》(ABA三部曲式)听到A部分,头做左右摇摆,听到B部分,用手打拍子。 五、通过“音画结合”,展示音乐形象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表明:他们对音乐、美术、游戏等艺术,能表现出愉快的心情和强烈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和动手能力,通过具体直观的音乐活动激发他们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图画来表现音乐,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乐、更有效。例如:《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就采用了音画结合的方法,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把他们认为的动物形象画出来,还要求学生用图谱(圈、点、线等)画出大狮子的吼叫声。通过表现音乐的高低走向、节奏快慢的走向,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手段有了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在欣赏《天鹅》时优美的旋律激起了学生们心中的涟漪,他们用彩色笔画出了湖水、森林、月亮、星星、天鹅、公主、王子等。音乐引起的丰富想象,使学生创作了如诗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说:“欣赏名画,往往会引起我在音乐上的很多联想。例如当我演奏巴赫的作品时候,我就常常联想起伦勃朗的画,巴赫的作品往往有一种谦厚、纯朴的舍己精神,这一点和伦勃朗的作品在气质上很类似。而演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协奏曲时,就不禁会联想到意大利名画家波的齐里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联想到维纳斯从碧蓝的海中徐徐浮起时那种清新、柔和、宁静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和绘画的联系很紧密,也是学生最为熟悉和感兴趣的,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绘画知识和技能,用色彩和画面,展示音乐形象,音画结合,能够很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六、通过“奏”的参与,深入理解音乐
用打击乐器参与欣赏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但是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持续不长,如果单纯让他们听乐曲,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乐曲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伴奏形式,伴奏音型要能充分地显示音乐的风格,学生容易掌握,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欣赏器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在初步地理解音乐作品后,我抓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使用乐器演奏,我问学生可以采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小骑兵骑马的声音?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是双响筒,于是我引导学生使用双响筒用“XXX”的伴奏音型参与乐曲伴奏,并启发学生由弱慢慢渐强的力度变化伴奏模仿马蹄声,表现了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以及使用双响筒由强渐弱的力度伴奏表现了小骑兵远远离去的意境。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让他们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自然而然地,学生理解了音乐,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还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口风琴演奏乐曲的主题,如:欣赏乐曲《维也纳的音乐钟》时,让学生使用口风琴来演奏音乐钟的主题旋律,感受音乐钟叮叮当当的声响,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又如欣赏器乐曲《樱花》,可让学生用口风琴演奏它的主题旋律,那么学生在聆听乐曲时就能非常清楚主题音乐在乐曲中速度、表现力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乐器,为欣赏的乐曲伴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用不同的欣赏课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获得精神愉悦。 参考文献:
[1]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8,1 [2]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