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编的歌曲。 它是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我将讲述关于学堂乐歌的两个方面,分别是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学堂乐歌的历史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片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朝野震惊,举国哗然。摆在面前的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向来唯我独尊的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提出“学夷以制夷”的口号,开始学习日本,誓要发奋直追。
“1898年”片 学堂乐歌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98年。百日维新中,康有为就提出废除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他在奏稿《请开学校折》中介绍德国学制:“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人之。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康有为在此折中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应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1902年”片 1900年“庚子事变”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
“1903年”片 早在1903年,清代学务大臣张之洞在《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曾将“音乐”列为必设课之一,但授课对象仅限于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所以严格地说,这还不能视作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之始。
“1904年”片 尽管康有为对如何开设乐歌有详细的介绍(向日本学习),然而一
方面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清政府顽固派对礼乐制度的坚守,1904年清政府被迫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并未把唱歌课正式放入其中。
“1907年”片 后来,在各级学堂章程的制造与修改过程中,音乐课的普遍开设才逐步提上日程。如1907年颁行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中开设“音乐”课1909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规定在初等小学堂开设“乐歌” 课等。
“学堂乐歌”片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各级小学堂先后开设的音乐课均属于“随意科”范畴
“1912年”片(前) 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正式颁文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课,这才结束了以往音乐课一直处于“随意科”地位的历史。
“1912年”片(后) 1912年11月,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其中第十条规定“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初等小学校宜受平易之单音唱歌。高等小学校宜依前项教授,渐增其程度,并得酌授简易之复音唱歌。歌词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
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也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后,人们就把这一时期学校开设的音乐课以及课堂教唱的歌曲,统称为“乐歌”。
“近代学堂乐歌的历史作用”片 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还是维新派人士,都认为建立新式学堂和开展乐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
爱国主义思想。
“一”片 第一是抵御外强,抗击侵略的斗争性。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类乐歌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性的作品有夏颂莱做词的《何日醒》、黄公度作词的《中国男儿》等。
“何日醒”片 请大家欣赏《何日醒》片段
“何日醒歌词”片 歌词把当时中华民族的厄运鲜明地呈现出来: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1800年起,鸦片即开始由外国大量输入中国,使吸食鸦片者在精神上和生理上都遭到极大的摧残,词中表现了对外国人留下种大烟这一害死黎民的行径的怨愤,等等。在其他段落中,又对辽东半岛、东三省的风云,民众遭强俄、日寇蹂躏的灾难进行了强烈的声讨。
“二”片 第二是唤醒民众,推翻封建压迫的反抗。歌颂推翻帝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学堂乐歌的主题。由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以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剥削和压迫愈来愈烈,广大人民生活极为艰苦,这一切激发了大众对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反抗斗志。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像一股股不可抗拒的巨浪,不断冲击着清王朝的腐败统治。
“革命军”片 代表性作品有沈心工做词的《革命军》,词中表现出人民在封建王朝压迫下的苦难生活以及反抗精神
“革命军歌词”片 这首《革命军》是典型的表现劳苦大众奋起反抗封建统治的代表性乐歌。在当时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有很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民众在这类乐歌的召
唤下,放下锄头,拿起大刀,自觉向旧势力斗争,向恶势力反抗。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反封建运动在中国农村继续壮大,以迅猛的态势向城镇、工厂和矿山发展。
“三”片 第三是树立新风尚, 塑造中国年青一代的教育性。乐歌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兵操—体操》、《出征》、《从军歌》等。这些作品的出现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切望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迫切心情有关。
“视频”片 这些词充分地表现出当时群众斗志的高昂,参加斗争人群范围之广,还表现出大众已具备进行长期持久的反抗斗争的决心以及民众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同时表现出辛亥革命成功后民众继续战斗的轰轰烈烈情景。
“四”片 第四是提倡妇女解放,破除迷信的反封建。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代表性作品有《缠足苦》和秋瑾做词的《勉女权》、冰兰做词的《天足乐》、华航琛作词的《女革命军》等。
“秋瑾”片 《勉女权》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反动性,不仅宣扬男女平等,根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奴役,而且号召中国妇女要自强、自立,奋然自立,争取自由和解放,同时鲜明地表露出女性“智识学问历练就”的美好愿望。当时已有许多新女性在乐歌的感召下主动接近新文化,学知识,反叛封建家庭、封建婚姻,走向学堂,走向革命, 勇敢地表露出新女性积极投身中华民族革命斗争中的决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意义不可低估。乐歌的感染力和号召性,对塑造新一代女性,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结束语”片 学堂乐歌,以其特有的方式于20 世纪初流传在中国大地,并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性的传统文化,宣传配合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内容反侵略、反封建、反压迫、反闭关自守,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阴暗现实,表达了对群众的同情,对帝国主义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流露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美好未来不可抑制的企盼。它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担忧,起到了发展文化、唤醒民众的历史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