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 都 不 能 少
----浅谈数学教学中问题学生的转化
利辛中学 丁焉洲
第 1 页
一个都不能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转化
利辛中学 丁焉洲
七年级新生入学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的问题:很多在小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教材内容的加深、优秀生源的扩充、学习方法的改变、生活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在数学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学生有的是基础差;有的属于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能集中;还有的是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考试经常挂红灯,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习惯的把他们称为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转化问题学生成为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出现问题的呢?概括起来无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主观因素是导致学生出现问题关键。首先,这些学生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再者,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没能适应中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不高,学生的分化差异在这个阶段表现的并不明显,而初中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到最后,这些学生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了。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一种煎熬。因为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数学成绩节节下降。
客观因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不少家长,或经商,或打工,对孩子的教育过问很少,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加上个别家长自身文化较低,对子女的学
第 2 页
习无法管理,他们只注重结果,不问过程。有的又过于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强迫子女参加各种补习班,从而让他们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还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无用论日嚣尘上。不读书同样可以挣大钱、当老板,甚至还有许多家长也这样教育孩子的;还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等现代游戏娱乐设施,不能自拔。当然,这其中也有教师的因素。一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老师,甚至厌恶数学课。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做才能转化这些问题学生呢? 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他们以信心。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他们心智未全,正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情感教育,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多数问题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就因为觉得难,没有兴趣。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上课时多给这些学生以鼓励,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多运用表扬、奖励等正面手段激励学生,不要动辄打骂,训斥学生。面对问题学生更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只要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的解出一道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教师都应该及时地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直到爱上数学课,才能不断的树立自信,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有了自信心,他们就会乐观的看待学习中的困难,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二、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给他们以成长
这些学生仅仅有信心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其次,在学习中要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初中生年龄还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初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再者,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第 3 页
三、用良好的习惯感染学生,给他们以熏陶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问题生往往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习惯。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后进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此外还要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和反思的习惯。巴普洛夫谆谆告诫他的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不能成为科学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问题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其次,要传授他们一些具体方法,加强对他们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的良好观察习惯。反思能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用友情和亲情温暖学生,给他们以关爱
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很正常。问题学生出现以后,我们不能视为毒蛇猛兽,躲之不及。更不能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不仅数学老师要关心他们,班主任和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要给他们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在温暖中前行,而不是自暴自弃,以至于最终抱憾离开这个集体。转化问题学生,家长不是旁观者。血缘的亲情有着无限的力量,能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温暖。如果孩子长大后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前程,试想作为父母,即使腰缠万贯当又如何?毕竟孩子才是社会未来和希望!!! 转化数学问题学生,不单单是数学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各科老师、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只有大家都伸出“援手”,才能让他们的问题降到最低,才能真正转化他们的问题,让他们的学习也能更上一层楼!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一个都不会少!
第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