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中国近代史·“袁世凯的统治”知识点解析

1、袁世凯专权

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2、二次革命

背景: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目的:组成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袁刺宋。

概况:领导人: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政党——国民党领导。失败:主观——国民党力量涣散;客观——北洋军强大。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袁世凯称帝:开始步伐——镇压二次革命后,强当大总统;过程:1913年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代之《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1915年底,改民国为帝国——1916年当皇帝。

4、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1915年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5、护国运动:1915年孙中山《讨袁宣言》,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领导

人:孙中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袁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完成。

回答下列有关北洋军阀统治方面的问题: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功绩是什么?说它失败,实质指什么?

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统治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立宪派、旧官僚的进攻;袁世凯掌握实权,玩弄权术。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对内专制独裁、镇压革命;对外出卖主权,投靠列强。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说明:反对称帝胜利,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未能改变中国现状,说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革命派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