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中国学术界创造性提出的概念。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可归纳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 么、怎么样”五个方面。未来研究应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全域旅游与分享经济相结合,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 相结合,不同区域全域旅游创建模式选择以及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关键词:全域旅游;研究述评;展望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9 )02-0005-05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以景点为 时用的是\"Rigeon-based Tourism\",这些英文翻译并
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的要求。
不能完全反映全域旅游的完整本质和内涵。但国外
为了弥补景点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由点及 关于旅游的研究中有部分文献体现了全域旅游的思
面”的“全域旅游”应运而生唱全域旅游的思想最早
想,这部分文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出现于2010年。当时,成都市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
一是旅游区域的分类。Zoran Klaric( 1992)将旅
调发展,提岀了“全域成都”的发展理念。2015年8
游区划分为与行政区域相联系的旅游区、独立的特 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
殊旅游区、覆盖整个区域、超越行政界限的旅游区三 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开
种o对不同类别旅游区的划分,体现了以区域为基础
始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2016年2月5 0, 发展旅游的思想叫二是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支柱产 第一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进一步促
业地位的确立。在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人才
进了全域旅游的发展。2016年7月,*总书记 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Lucy Kaplan,2004)叫而且需
指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
要关注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得到高度认可。两年来,全域旅 (Malcombeynon ,2009)旳。三是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
游在全国范围内高速发展,对全域旅游的研究也成
的研究。可持续旅游战略的提出是对全域旅游发展
为我国旅游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并产生了越来越 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对大型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重
多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 要意义(Rachel Dodds,2010)(5]o比如,针对新西兰政 理和分析,有助于发现当前全域旅游理论研究中的
府岀台的资源管理条例Joanne Connell(2009)提出,
优点与不足,为后续全域旅游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新西兰的旅游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问。全 一、国外全域旅游研究现状国范围内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质量的提高,为新 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和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有独 西兰在世界上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从而促进了新西
特的中国背景。有学者将“全域旅游”翻译成\"Global
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大型旅游目的地旅游 Tourism\",也有的将其翻译成Comprehensive
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考虑政治环境、政治文化和
Tourism\我国文化与旅游部官网在介绍全域旅游 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David BotteriUb, 2015)\"以及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项目《西南边疆地区全域旅游推进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MYC20171059);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全域旅游推进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N2017007),
收稿日期:2018—12— 9作者简介:王建芹(1978—),女,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冲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游客行为、旅游文化。.5 .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社区利益相关者问题(Adriana Budeanu,2016)|81o四 是对城镇旅游的研究。西方国家城镇旅游的发展可
到旅游罩、区域旅游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旅游乘数
效应、旅居社会等一系列理论,从而可以构建一个相 对完备的全域旅游理论体系(李柏文,曾博伟.陈晓
视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城镇化作为一 种因旅游消费而形成的新型城镇化形式,是乡村经
芬,2018)叫(二) 为什么——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研究随着我国旅游业从“小旅游”阶段发展到“大旅 游”阶段,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和业态崛起是必然趋
济多元发展的动力何。二、国内全域旅游研究现状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全域旅游存在一个
为大众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全域旅游的研究文献也 体现了从初步探索到逐步成熟、深化的过程。总体来
势(张辉,2016)的,也是我国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当前我国
看,现有国内文献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可以从“是什 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问。
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样”五个方面进行 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积极效应,
分析。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全域旅游存在一个 为大众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全域旅游的研究文献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全面优化和升
级㈣,促进地区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三) 怎么做——域旅游的创建方法和模式研究全域旅游的创建需要系统考虑游客、居民、政府
也体现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的发展特点。总体来
看,现有国内文献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可以从“是 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样”五个方面
等各个群体,统筹安排,协调各方利益旳。在具体的 推进过程中,可以采取“旅游+”的形式,促进产业联 动,扩大旅游乘数效应,围绕供给侧改革促进全域旅 游的发展4即。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旅游业
进行分析。(一)是什么——全域旅游的内涵、本质和理论 基础研究1. 全域旅游的内涵、本质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雾霾、水 土污染等现象倒逼经济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
从“小旅游”发展格局向“大旅游”格局的转变険旳,其
实现方式应该体现岀游客旅游地选择的自主化、出 行的智慧化、服务的全员化以及旅游过程的人本化 四个特点。全域旅游的创建还应该重视科技的作用,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征的旅游产业再次得到 重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使得具有多元经济特征的
以科技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切,促进智慧旅游的发
休闲度假旅游部分替代了只有门票经济的的观光旅 展,实现全域信息化圖。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和
游。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始提出“全 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叫历新建(2013)首次提出以 “全域旅游”的理念打造旅游目的地的观点口。但引 起全国范围内全域旅游发展热潮的是原国家旅游局 对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重视和推广。李金早(2016) 对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为学术界和业界研究全域
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的推进不可一蹴而就,应该结合 各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推进。比如,在全 域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对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行统
一规划;在第二阶段,应该将休闲旅游与旅游目的地 公共福利供给协同考虑,体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 特点;在全域旅游发展的第三阶段,要考虑跨区域构
旅游提供了概念基础何。关于全域旅游的本质,郭毓洁,陈怡宁(2016)指
建旅游功能区,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固。也有学
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其核心在 于以空间经济系统的发展理念推动地区产业升级网, 是旅游行业通过理论创新从而推动实践创新的一项 突破性成就(石培华,2018)佝。者认为,全域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景区建设为基础,从 单一景区阶段到旅游目的地萌芽阶段,再到形成为 单一市场的旅游目的地阶段,最后是全域旅游与综
合旅游目的地阶段。左文君(2016)分析了全域旅游
2. 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旅游实践的发展需要相应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推进的原动力、驱动力、诱导力和助推力㈣。(四) 做什么——全域旅游背景下区域经济及旅
发展全域旅游,是将钻石理论与区位理论结合起来 探讨旅游产业和旅游目的地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 (杨振之,2016)㈣。全域旅游的理论基础还可以归因
游产业研究1.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新的区域旅游规划应
.6 .旅游经济该以“全域旅游”的理念为指导,可采取“大城小镇嵌
景区”创的发展模式,进行“全域”体验开发,促进旅游
业转型升级四。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具有契合性,贫 困地区可以借助全域旅游促进减贫目标早日实现閃。2.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出现
新的特点和问题。有学者探讨了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认为,在新的旅游发展 阶段,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全 域旅游创建目标实现的基础网。在全域旅游创建过 程中,还应该重视旅游法规的建设(杨柳,2017)悶。 宋晓丽,周金泉,陈丽琴(2017)提岀,旅游小镇建设
应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㈣。胡海燕,扎旺(2017)认
为,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 和设计应该得到新的关注㈣。王楠(2017)研究了乡 村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服务设计问题倒。葛继宏
(2017)提出了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县 域旅游发展的观点㈣。吴侃侃,金豪(2018)通过对浙
江旅游度假区的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结果,提出了 建设高质量旅游度假区的路径和对策㈣。周永博,沈
敏,吴建(2018)认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目的 地的治理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政策 制定、政策倾斜等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必须要提高
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游客
满意度;第三,要进行产品创新,促进旅游产品结构 优化提升,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何。对于民族文化旅 游地来说,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应该结合当地实 际情况,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促进当地旅游
业进一步发展(童广路,刘庆广,2018)阀。旅游安全 问题一直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对旅游地
品牌形象建设以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o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随着旅游活动区域范围
扩大和时段延长,旅游安全问题变得更复杂,旅游安 全管理应该从“域变”的角度,建构全域化的旅游安
全管理体系,确保旅游业的“安全生产”(皮常玲,郑 向敏,2018)阿。(五)怎么样——全域旅游有效性研究全域旅游的推进需要进行有效性评价。随着我
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 乡村旅游有效性引起学者关注。刘楝子(2017)运用
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全域乡村旅游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体系网。林明水,廖茂林,王开泳(2018)从全时空、全 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和全支持五个方面构建了全域
王建芹:全域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国家全域旅游示
范区进行实证研究阴。丰晓旭,夏杰长(2018)则从产
业域、空间域和管理域三个维度对全国31个省(市、 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叫三、 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比较尽管没有对应的英文词汇,但国外学者相关的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在进行全域旅游研究
中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全域旅游的提出和发展也 体现了我国学术界的创造性研究能力以及对世界旅 游研究的贡献。在未来旅游研究中,应该进一步结合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由于全域旅游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全域旅游的 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文献数量高速增长,
但总体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对 全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全域旅游的内涵、定
义、本质及发展的介绍。对全域旅游的理解误区以及 对全域旅游的质疑,说明当前全域旅游在发展过程
中的不成熟,全域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不管是在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扩展以及理论基础方
面,提炼一个边界更为清晰的全域旅游概念和全域 旅游发展范式,是理论界今后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的建设工作研究非常少,仅
有少量学者有所涉及。有学者已经意识到可通过全 域旅游的创建实施精准扶贫,但由于对全域旅游的
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所提对策还有待商榷。研究方法 主要是定性研究,并开始出现少量的量化研究成果。
总体来看,关于全域旅游的研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四、 国内全域旅游研究展望随着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全
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早期的被质疑逐步得到更 大范围的认可。全域旅游实践的发展亟需相应的理 论进行指导,因而,对全域旅游相关理论的研究依然
是未来我国旅游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具体可从 以下几方面深化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一)全域旅游与分享经济的结合近年来,分享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由于 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分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
游资源的利用。在乡村地区,存在大量空心村和闲置
房,甚至有部分农田也因为人口外流而处于半闲置 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将 这些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开发乡村旅游、
乡村民宿等形式,吸引游客前往乡村旅游,体验乡村 生活,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口回乡,另
.7 .武汉商学院学报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在 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的情况下,提高旅游者的旅游
体验质量,实现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目标。(二) 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结合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
2020年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更好的扶贫
途径。旅游是进行“造血式”扶贫的重要途径;而旅游
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域旅游的创建。因此,二者存 在相互影响的关系o如何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把当前 这两个最热的话题结合起来,是未来旅游学界研究
的重要选题。(三) 全域旅游创建的模式选择依据梯度转移理论,不同旅游地由于经济和社 会发展情况不同,应该采取相应的全域旅游创建模
式。比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采用PPP模式, 而贫困地区则需要政府更多的主导。可以从实施主
体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不同区域全域旅游推进的模 式和路径。(四) 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模式,
由于旅游的综合性产业特点,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 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全域旅游发 展背景下,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影响范围更广,渗透 性更强,相应的,旅游地居民满意度、游客旅游体验
质量、旅游企业经营模式、政府的公共治理等等各方
面的问题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如何确保这些新变化 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推动旅游业向优质旅游时代迈
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实现旅游业与 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全域旅游推进实
践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域旅游理论研究新的 发展方向。总之,现阶段我国对全域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
步阶段,研究内容尚浅,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研究 视野也不够开阔。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化全域 旅游理论的研究内容,出现更多量化或者定性与定
量研究方法混合使用的文献,并从社会学、经济学、
管理学、地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全域 旅游研究。【参考文献】[1] 庄志民.浙江省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图景扫描及其
审视[N]旅游新报,2015.2.1 &[2] Zoran Klaric, Estabulishing tousist regions:The situation in CroatiafJ] Tourism Management, 1992( 3 ):305-306..8 .2019年第2期[3] Lucy Kaplan .Skills development in tourism: South Africa * s
tourism-led development strategy[J].2004(60):217-219.[4] Malcom beynon.The Embeddedness of Tourism-related Acticity: A Regional Analysis of Sectoral Li nkages [J]Urban Studies. 2009 (46):
2123-2141.[5] Rachel Dodds.Barriers to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tourism pol
icy in mass tourism destinations [JJTourismos, 2010(5):35-53.[6] Joanne Connell.Toward sustainable tourism planning in New Zealand:Monitoring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under the Resource Man
agement Act[J]Tourism Management, 2009(30):867-868.|7] David Botterilib.Politics and sustainable tourism: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7):178-180.[8] Adriana Budeanu.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11):285-286.[9] Ioannides D, Debbage K (eds). 199&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A Supply-Side Analysis. Routledge: London..[10] Ashworth G, Voogd H. 1994. Marketing of tourism places: what are we doing? In Global Tourist Behavior, Uysal M (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 Binghamton:5-19.[11] 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
2016(12):7-8.[12] 厉新建,张凌云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
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130-134.[13]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N]屆家旅游局网站,201629.[14] 郭毓洁,陈怡宁.全域旅游的旅游空间经济视角[J]旅游学
刊,2016(9):28-29.[15] 石培华•新时代旅游理论创新的路径模式一论全域旅
游的科学原理与理论体系[J].南开管理评论,2018, 21(02), 222-224 .[16] 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 (12):1-3.[17] 李柏文,曾博伟,陈晓芬•全域旅游的内涵辨析与理论归因
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 32(10), 181-184.[18] 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 31 (09), 15-17.[19] 王国华.论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的路径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3) ,12-18.[20] 左佳.为什么要发展全域旅游[J].人民论坛.2018,(25), 80-81.[21] 吴必虎.中产阶级引领的全域旅游发展[NJ.2016.4 http:
//news.sina.com.cn/zhiku/zkcg/2016-04-19/doc-ifxriqqv6269826.shtml.[22] 李君轶,高慧君.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J].旅游学刊,
2016(9):12-13.【23]魏小安.促进全域旅游发展[N]冲国旅游报,2015-12-07.【24]曾博伟,李柏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推动全域旅 游发展[JJ.红旗文稿,2017, (17), 20-22[25] 何建民•旅游发展的理念与模式研究:兼论全域旅游发展
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1602):11-12.[26] 黄细嘉,李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J]•旅
游学刊,2016(8):6-8.[27] 邢剑华,石培华.从理念到实一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
落实全域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6(⑵:5-6.旅游经济[28]吴海燕.以智慧旅游视野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J].经
济问题探索,2018,(08),60-66.王建芹:全域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3引王楠•面向全域旅游的乡村服务设计研究一一以宁波松呑
镇为例[JJ.装饰,2017,(05),142-143.【29]常海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刍议[J].经济视野,2016⑼:
[39] 葛继宏.全域旅游治理的路径探索一以杭州淳安县为例
252-253.[30] 左文君,明庆忠等.全域旅游特征、发展动力和实现路径研
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1):91-97.[J].浙江社会科学,2017,(03),142-147.[40] 吴侃侃,金豪•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
展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18, (08) ,147-150.[31] 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
究参考,2013(29) :52-64.[41] 周永博,沈敏.吴建•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
治理——苏州吴江案例研究[耳旅游学刊,2018,33(06), 36-48.[32] 张春香.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思考一一以河南全域旅
游发展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8, 26(08), 105-109 2018.[42] 童广路,刘庆广•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
发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 39(04), 175-178.[33] 朱宝莉,刘晓鹰•精准扶贫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经
验和思考——以贵州黎平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8, (02) ,104-109.卩4]黄华芝,吴信值•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兴义市乡村旅游发
[43] 皮常玲,郑向敏•关注安全与风险,共建共治共享旅游安全
保障网——2017—2018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J].华侨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6()-71.展探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⑶:27-30.[44] 刘楝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一个分析框架[JJ.改革,
[35] 杨柳.全域旅游视角下江西省旅游立法的完善[J].企业经
济,2017, 36(12), 181-185.2017,(12), 80-92.[45] 林明水,廖茂林,王开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
研究[J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8,28(11),83-90.[36] 宋晓丽,周金泉,陈丽琴.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小镇发展策
略探析[JJ.经济问题,2017,(06),103-107.[46] 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
征[J].经济地理,2018,38(04), 183-192.[37] 胡海燕,扎旺.全域旅游视角下拉萨市旅游产品创新性开
发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2(02), 130-137责任编校:徐晓Review and Outlook of All-for-one Tourism ResearchWANG Jian-qin12^(1.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2.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Abstract: All-for-one tourism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academia and industry in China. Reviewing the Chinese and other countries * literature on all-for-one tourism, we found creative concept was put forward by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Chinese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concept can he summarized into five questions as \"what; why, what
to do, how to do, and what effect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udy the new conceptual tourism from the angle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e. integrating all-for-one tourism with sharing economy, and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adopting different modes of all-for-one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l-for-one tourism with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 all-for-one tourism; research review; outlook..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