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敏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3期
山东省阳谷县狮子楼联校第一小学 武 敏
新课程改革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中,寻找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不断思考着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流程起伏有致,教学内容轻重有变,学生思维张弛有度,使自己具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定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不断地摸索着、追求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做聪明的引导者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提倡学生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但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向不能偏,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见解、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一定成熟、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导向”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在肯定其正确性的同时,应该指出其不妥之处,以便学生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教师如果不指正,学生还误以为自己那不成熟的看法和见解是正确的,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离正确的轨道越偏越远。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随意地乱说,那么就会“离题万里”。这种“离题万里”的讨论,意义又何在呢?教师的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可以是一种激励,学生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攀登;可以是一次疏通,自主学习背离主线时,及时引导;可以是一种迂回,思路阻塞时,曲径通幽,光明重现……
二、做问得巧的智者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突出语文的人文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若干体现“人文精神”的环节,提出一些不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体现文章主题的问题,只顾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教学结果是学生书读不好,文中的情感没有真正领会,老师还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所以,教师应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的思绪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导出了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马上活跃起来,讨论交流后,名抒已见,自然而然的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了解,让我们在惊叹其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同时,也不难发现是王老师巧妙的问把学生带入文本,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做引导学生追求美的使者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到各门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因此,教师应把追求“美”的活动应贯穿至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学生追求美的使者。(一)追求书写美。书法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写字也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过多的空泛文章分析和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练习或考试挤占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写字这项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却被忽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加强写字练习,要求书写认真、字体端正、笔画清楚、求善求美。这不仅能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美,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细致耐心、严肃认真的学风。(二)追求诵读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也可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接受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加强诵读练习,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和晨读时间,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节奏,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与作者产生共鸣。(三)追求文笔美。书写和诵读这是两项语文基本功,而写作则是较高层次的技能,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要结合学过的美文,像《庐山的云雾》、《草原》、《朱德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启迪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美的资源,获取素材,进行精心的构思,用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将身边的“美”完美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智和情感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而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环境。老师应该引领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高效率的去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这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自信地说:我们没有耽误学生,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