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础汉字学教程综合练习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基础汉字学教程》应用练习

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分析到小类, 朱,指事字。 睡,会意字。 睹,形声字。

四a.利用反切写出字的汉语拼音 妃,芳非反 (妃,fēi) 兴,虚应反 (兴,xīng)

b.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5分): 阿房宫,阿ē, 天姥山,姥mǔ c.说明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每字2分,说明句中义1分,今义1分。共10分): 1、知伯怒,投之以机。(《左传·襄公十年》)

句中:一种矮桌子的名称。现代表示机械、机会。 2、我独怕兮其未兆。(《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异俗》) 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五.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字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每字2分。解释句中义1分,说明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分。共10分): 1、彼候人兮,何戈與祋。(《诗·曹风·候人》) 担;本义。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通“薆”;隐蔽;假借义。 六.(一)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

1.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绵》) 契;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钅”写作“锲”。 2.咸,亨利贞,取女,吉。(《周易·咸》) 取;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女”写作 “娶”。 (二)、说明句中通假字的本义和所通之字的意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畔;本义田界;背叛。 2. 邹忌脩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 脩;本义干肉。通假义“高”。

(三)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找出异体字1分,说明造字结构特点1分,共10分) 1.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邶风·燕燕》) 野 2.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埜 “野”、“埜”造字结构不同。“野”是形声字,“埜”是会意字。 3.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左思《娇女诗》)唇 4.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脣

“唇”和“脣”都是形声字,声符相同,但意符不同,唇从口,脣从肉。

(四)写出句中黑体字对应的繁体字(每字1分,共10分): 1.钟鼓喤喤,磬筦将将。(《诗·周颂·执竞》) ( 鐘) 2.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鍾)

3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曆) 4.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發)

综合练习:

一.说明下列各字的构造类型:

(1)日,月,壶,朋,凤,几,鼎,皿,戊,戈,矢,册,子,燕,虎,豕,犬,羊, (本体象形)

(2)眉,舌,胄,须,血,果,聿,石,牢,尾, (烘托象形) (3)上,下,本,末,朱,刃,元,寸,厷,亦, (指事字)

(4)从,北,棘,林,炎,丝,多,卉,品,晶,森,焱,淼,(同体

会意)

(5)牧,取,鼓,有,伐,安,败,閒,陟,叟,寇,舂,宿,得,陷,

初,秉,(异体会意)

(6)臽,初,秉,降, (字形会意)

(7)圭,睡,煣,劣,芟,犓,夯,尘,尖,歪 (字义会意) (8)琢,蹑,儒,脍,松,睹,赂,赴,理,绪欺,救。(形声字) 二、说明下列字的意符和声符

储,从人,诸声。 甍,从木,梦省声。 嗣,从册从口,司声。 婢,。从女、从卑,卑亦声。 警,从言,从敬,敬亦声。 襘,从示从会,会亦声。 琥,从玉从虎,虎亦声。 珑,从玉从龙,龙亦声。 志,从心、之,之亦声。 贫,从贝、分,分亦声。 错,从金,昔声。 颗,从页,果声。 壮,从士,爿声。 都,从邑,者声。 劲,从力,巠声。 瓯,从瓦,区声。 苛,从艹,可声。 窒,从穴,至声。 罪,从网,非声。 景,从日,京声。 毖,。从比,必声。 完,从宀,元声。 窘,从穴,君声。 基,从土,其声。 常,从巾,尚声。

衾,从衣,今声。 忝,从心,天声。 妄,从女,亡声。 案,从木,安声。 熬,从火,敖声。 固,从囗,古声。 闱,从门,韦声。 街,从行,圭声。 匣,从匚,甲声。 戚,从戉,尗声。 阄,从鬥,龟声。 辨,从刀,辡声。 闻,从耳,门声。 岡,从山,网声。 斎,从示,齐省声。 羸,从羊,声。 哀,从口,衣声。 倏,从犬,攸声。 彀,从弓,殻声。 腾,从马,朕声。 载,从车,声。 颖,从禾,顷声。 務,从力,敄声。 赖,从贝,剌声。 徒,从辵,土声。 碧,从玉、石,白声。 寶,从宀、玉、贝,缶声。

综合练习:

一.为下列的反切写出汉语拼音:

芳非反 fēi 虚应反 Xīng 苦瓜切 kuā 胡到切 hào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上汉语拼音:

丁丁zhēng,龟jūn裂,龟qiū兹,夹gā肢窝,大宛yuān, 月ròu(或yuè)氏zhī,康居qú,身yuān毒dǔ,高句gōu丽lì

吐谷yǜ浑hún,荤xūn粥yù,先零lián,土蕃 bō,镐京 hào 阿ē房宫,天姥mǔ山,阳夏jiǎ,会kuài稽 ,皋陶yáo,伍员yún

郦食其lì yì jǐ,金日mì磾dì,曹大家 gū,兒宽 ní,万mò俟qí卨xiè

尉yù迟恭,哑è然失笑,心广体胖pán,造诣yì,德发扬,诩xǚ万物。

抨pēng击时弊,沁qìn人心脾,毗pí邻,瞠chēng目结舌, 怙quān恶不悛,向隅yú而泣,刚愎bì自用,夏丏miǎn尊, 草菅jiān人命,修葺qì,无射yì,射yè干,射yè姑山

综合练习:

一.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意义: (一)鼓

1、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书·胤征》 指打击乐器。 2、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诗·商颂·那》 泛指器乐。 3、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易·中孚》 击鼓。

4、鼓锺钦钦,鼓瑟鼓琴。《诗·小雅·鼓锺》 敲击或弹奏(乐器)。 5、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上》 振动;摇动。 6、鼓方叔入于河。《论语·微子》 击鼓的乐师。

7. 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有百鼓之粟者不行。(《管子·地数篇》)

指计量单位,十二斛为一鼓。

(二)逆

1、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书·顾命》 迎接;迎候。 2、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书·吕刑》 迎受;接受。 3、﹝齐桓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管子·大

匡》 迎战;迎击。

4、囷窌仓城,逆墙六分。《周礼·考工记·匠人》 退却。

5、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书·太甲下》 违背;拂逆。 6、既克淮夷,孔淑不逆。《诗·鲁颂·泮水》 背叛;作乱。 7、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逆淫辞,絶流语。《鹖冠子·天则》 排斥;拒绝。

8、乡师之职……既役则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周礼·地官·乡师》 考察。

9、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墨子·贵义》 考察。

10、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荀子·非十二子》 背理;失常。

11、田仆掌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车之政,设驱逆之车。《周礼·夏官·田仆》 回旋。

(三)水

1、漆沮既从,沣水攸同。《书·禹贡》 特指河流。

2、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书·微子》 泛指一切水域。 3、﹝襄公﹞会于夷仪,将以伐齐,水,不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指大水;水灾。

4、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辒、轩车。《墨子·备城门》 指水攻。放水淹没敌方。

5、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版。《战国策·赵策一》 指水攻。放水淹没敌方。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荀子·劝学》 泅水。

7、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秋官·柞氏》 浸泡;润泽。

8、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五行之一。 五行之一。

二、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

假借义: 1、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天亮。本义。 2、日殄没而归馆,晨未昕而即野。三国魏曹植《藉田说》天亮;本义。

3、亟其乘屋。《诗经七月》 登高;本义。 4、是断是度,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 八尺曰寻。本义。 5、彼候人兮,何戈與祋。《诗·曹风·候人》 担;本义。 6、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寂寞;引申义。

7、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余涧底鳞。清汪懋麟《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

寂静;引申义。

9、虬怒拂衣而起,诘旦,手刃絶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 通“纫”,制作;假借义。

10、严墙三刃,楼季难之。汉桓宽《盐铁论·诏圣》 通“仞”,八尺;假借义。

1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通“广”,广阔;

假借义。

12、惟公德明,光于上下。《书·洛诰》 通 “广,充满;假借义。 13、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荀子·不苟》 通“广”;大;假借义。 14、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谷梁传·僖公十五年》通“广”,远;假借义。 15、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九章·哀郢》 指废墟;引申义。

16、褰裳而涉汶阳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文选·李康〈运命论〉》 指田垄;引申义。

17、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文选·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指

村落;引申义。

18、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通“薆”;隐蔽;假借义。 19、通人闇于好恶兮,岂爱惑之能剖。《后汉书·张衡传》 通“薆”;蒙蔽;假借义。

20、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

问》 通“拟”;力量相似;假借义。

21、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书·食货志上》 通“拟”;力量相似;假借义。 22、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管子·兵法》 通“碍”;阻碍;假借义。 23、毋击疑。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 通“凝”;凝聚;

假借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

1、知伯怒,投之以机。《左传·襄公十年》

句中:一种矮桌子的名称。现代表示机械、机会。

2、我独怕兮其未兆。《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异俗》

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3、怕乎无为,憺乎自持。《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

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4、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毁伤髪肤。王充《论衡·四讳篇》

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5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句中:一种制作食物的方法,现在变成了一种兵器的名称。

6、鸡亷,狼吞。鸡跑而食之,每有所择,故曰小亷如鸡。宋陆佃《埤雅》句中:动物用足刨地,现代义奔走。

7、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晋书·姚弋仲载记》

句中:铠甲。现代是一种化学元素的名称。

应用练习:

一、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今字: 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四》)

责:债务;今字写作“债”。

2.宰夫宰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孰:食物熟,今字写作“熟”。

3.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荀子.富国》) 孰:作物成熟,今字写作“熟”。

4.正日景以求地中。(《周礼·地官·大司徒》) 景:影子,今字写作“影”。

5.禽获鹿白二十。(《甲骨文实用字典》) 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6.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7.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8.战必不胜,不胜必禽。(《战国策·魏策二》)

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9.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史记·淮阴侯列傅》)

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10.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二、写出句中的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部件成为今字? 1.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绵》) 契;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钅”写作“锲”。

2.咸,亨利贞,取女,吉。(《周易·咸》) 取;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女”写作 “娶”。

3.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豳风·伐柯》) 取;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女”写作“娶”。

4.丙辰卜,争,贞:沚戛启王从帝受我佑。(《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受;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扌”写作“授”。

5.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商君书·定分》)

受;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扌”写作“授”。 6.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莫;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日”写作“暮”。

7.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礼记·聘仪》) 莫;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日”写作“暮”。

8.夙夜匪解。(《诗·大雅·丞民》) 解;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忄”

写作“懈”。

9.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解;在古字的形体上

加意符“忄”写作“懈”。

10.一此不解,是谓学则。(《管子·弟子则》) 解;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忄”写作“懈”。

11.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 戒;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诫”。

12.观往事,以自戒。(《荀子·成相》) 戒;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诫”。

13.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止;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足”写作“趾”。

14.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止;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足”写作“趾”。

15.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小雅·正月》) 召;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诏”。 16.卫宁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左传·襄公二

十年》) 召;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诏”。 17.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左传·宣公二年》)

田;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攵”写作“畋”。

18.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纪》) 田;戒;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写作“畋”。 19.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小雅·绵蛮》) 食;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司”写作“饲”。

20.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墨子·非攻中》) 食;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司”写作“饲”。

21.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易·系辞下》) 罔;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糸”写作“網”。

22.子独不见狸狌乎……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庄子·逍遥游》) 罔;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糸”写作“網”。

23.皃佷自臧,持必不移。”(《汉书·王莽传下》) 皃;在古字的形体

上加声符“ ”写作“貌”。

24.文盆母少四斗。(《墨子·备穴》) 母;改变笔画写作今字“毋”

25.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沽;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酤”。 26.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易·系辞下》) 没;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殁”。

2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 父;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殁”。

28.将食,张,如厕。(《左传·成公十年》)张;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胀”。

29.﹝丰山﹞多羊桃,壮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山海经·中山经》)

张;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胀”。

30.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易·系辞上》) 错;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措”。 3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楚辞·离骚》) 错;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措”。

32.故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文子·道原) 唱;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 “倡”。

3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唱;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 “倡”。 34.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则为襄仲聘焉。(《左传·文公七年》)

聘;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娉”。

35.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内则》) 聘;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

今字“娉”。

3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37.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38.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撝;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挥”。

39.指撝足以震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后汉书·皇甫嵩传》) 撝;改

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挥”。

4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

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惨”。

41.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吾怨之憯于骨髓。(《淮南子·人间训》)

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惨”。

42.里尉以谯于游宗,游宗以谯于什伍,什伍以谯于长家。(《管子·立政》)

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诮”。

43秘书郎清江彭龟年,以书谯赵汝愚。(《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三年》)

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诮”。

44.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周礼·夏官·大司马》)

陈;改变古字的笔画写成今字“阵”。

45.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左传·成公七年》)

陈;改变古字的笔画写成今字“阵”。

46.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 大;增加字

的笔画写成今字“太”。

47.大子奔晋。(《左传·昭公十九年》)大;增加字的笔画写成今字“太”。 三、说明句中通假字的本义和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2.邹忌脩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 3.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商君书·弱民》) 4. 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5.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6. 耆秦人之炙。(《孟子·告子上》) 7.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8.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

1.畔;本义田界;借为“叛”,背叛。 2.脩;本义干肉;借为“修”,高。 3.豪;本义豪猪;借为“毫”,毫毛。 4.趣;本义快走;借为“促”;催促。

5.亡;本义逃跑;借为“无”,没有。 6. 耆;本义年老;借为“嗜”,是喜好的意思。 7.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为“馈”;赠送。 8. 盖;本义是用草类搭的遮盖物;借为“盍”,是“何不”的意思。

四、写出句中通假字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适”通“谪”贬谪。2.立适以长不以贤。(《公羊传·隐公元年》)“适”通“嫡”嫡子。 3.攻适伐国。《史记·范雎列传》)。 “适”通“敌”。敌人。 4.于是乎详僵而弃酒。(《史记·苏秦列传》) “详”通“佯”。假装。5.齐王怪之,故不敢饮,洋醉去。(《史记·吕后本纪》)

“洋”通“佯”。假装。

6.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汉书·李广传》)

“阳”通“佯”。假装。

7.管仲,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

我愿之乎? (《孟子·公孙丑上》) “为”通“谓”。说。

8.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墨子·公输》)“为”通“谓”。说。 9.夫瓠所贵者,谓.

其可以盛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谓”通“为”。表判断。

10.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

咀药而死? (《汉书·王嘉传》) “谓”通“为”。表判断。

11.年八十已.

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书·文帝纪》) “已”通“以”。连词。

12.自丞相雍已.

下皆谏。(《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已”通“以”。连词。

13.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

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以”通“已”。已经。

14.定乎内外之分,辩.

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辩”通“辨”。辨别。

15.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后汉书·仲长统传》)“辩”通“辨”。辨别。 16.鄂侯争之急,辨.

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三》) “辨”通“辩”。争辩。

17.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王安石《答马谏议书》) “辨”通“辩”。辩解。

18.故人不耐.无乐。(《礼记·乐记》)“耐”通“能”。能够。 19.所以耐.

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论衡·率性》) “耐”通“能”。能够。

20.鸟兽希毛,其性能.

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能”通“耐”。承受。

21.土地苦寒,汉马不能.

冬。(《汉书·赵充国传》) “能”通“耐”。承受。

22.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故”通“固”。本来。

23.微君言,臣故将谒之。(《韩非子·难一》) “故”通“固”。本来。

24.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 “固”通“姑”。暂且。 25.其事未究,固試往復問之。(《淮南子·人间训》)

“固”通“姑”。暂且。

26..赏罚不信,则民无取。(《管子·权修》) “取”通“趣”。奔向。 27.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趣”通“趋”。奔赴。

28.趣舍异路。(司马迁《报任安书》)

28.“趣”通“趋”。进取。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 1.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传·宣公十六年》) 2..御廪灾。(《公羊传·桓公十四年》)

1.災、2.灾。 “災”、“灾”造字结构不同 “災”是形声字,“灾”是会意字。

3..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邶风·燕燕》)

4..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3.野、4.埜。

“野”、“埜”造字结构不同。“野”是形声字,“埜”是会意字。

5.孤子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6. 再四叮咛,洒泪而别。(《英烈传》第三三回)

5.淚、6.泪。 “淚”、“泪”造字结构不同。“淚”是形声字,“泪”是会意字。

7.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左思《娇女诗》) 8.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7.唇、8.脣。

“唇”和“脣”都是形声字,声符相同,但意符不同,唇从口,脣从肉。

9.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白居易《红线毯》诗) 10.缝人掌王宫之缝線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9.线、10.線。

“线”和“線”都是形声字,意符相同,但声符不同。线,戋声;線,泉声。

11.清泉洗鬴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12.于以湘之,维锜及釜。(《诗经·召南·采苹》)

11.鬴、12.釜。

“鬴”与“釜”都是形声字,但意符、声符均不同。“鬴”从鬲,甫声;“釜”从金省,父声。

13.繁富夥夠,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14.这么些婆婆婶子凑银子给你做生日,你还不够!(《红楼梦》

13.夠、够。 “夠”、“够”构字部件位置不同,两个字构字部件位置相反。

15.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温庭筠《南歌子》) 16.汉王伤胷,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15.胸、16.胷。 “胸”、“胷”构字部件位置不同。 “胸”是左右结构,“胷”

是上下结构。

六、写出下列简化字在句中对应的繁体字: (一)钟

1.钟鼓喤喤,磬筦将将。(《诗·周颂·执竞》) 鐘。 2.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鐘 3.寒淡,晓胧胧。黄鸡催断丑时钟。(宋严仁《鹧鸪天》) 鐘 4.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鍾

5.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孙子·作战》) 鍾 6.朝之室也,聚酒千钟,积曲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列子·杨朱》) 鍾

7.汝南王亮常燕公卿,以瑠璃钟行酒。酒及洪,洪不执。(《晋书·崔洪传》) 鍾

(二)历

1.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歷。

2.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桊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战国策·秦策一》) 歷

3.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淮南子·本经训》) 曆 4.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曆 (三)发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發 2.在我闼兮,履我发兮。(《诗·齐风·东方之日》) 發

3.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军争》) 發

4.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诗·小雅·都人士》) 髮 5.人少则发黑,老则发白,白久则黄。(王充《论衡·无形》) 髮 6.武皇帝一旦发天下群髠,悉归平民,是时一百七十万家之心,咸知生地。(孙樵《复佛寺奏》) 髮

应用能力测试题: 一、 写出句中的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部件成为今字? 1.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薛谭学讴》) 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2.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伯乐荐九方皋》) 说;改变古字

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3.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伯乐荐九方皋》) 反;增

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4. 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竖谷阳献酒》) 奉;增加古字的意

符写成今字“捧”。

5.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竖谷阳献酒》)亡;增加古字的

意符写成今字“忘”。

6.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 大;增加古

字的笔画“太”。

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避”。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9.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智”。

10.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晋灵公不君》) 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避”。

11.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晋灵公不君》) 孰;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熟”。 1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晋灵公不君》)

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境”。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

今字“返”。 13.师陈于鞌。(《齐晋鞌之战》) 陈;改变古字的笔画写成今字“阵”。 14.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齐晋鞌之战》) 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避”。

15.再拜稽首,奉觞加壁以进。(《齐晋鞌之战》) 奉;增加古字的

意符写成今字“捧”。

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熟”。

17.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客孟尝君》) 属;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嘱”。 18.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责;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债”。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19.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冯谖客孟尝君》)

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20.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溟”。

2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北冥有鱼》) 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智”。

22.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坎井之蛙》) 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智”。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境”。

2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说;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2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刑;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型”。

2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辟;增

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僻”。

26.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劝学》) 共;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供”。

2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性”。

28.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天论》)

畜;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蓄”。

29.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天论》) 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

字“坠”。

30.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更法》) 孰;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熟”。

31.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柳宗元《送薛存义之序》)

直;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值”。

3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奉;增加古字的

意符写成今字“俸”。

33.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餽之?(《论积贮疏》)

卒;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猝”。

34.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诗·小雅·小明》)

戚;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慼”。

二.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和所通之字:

1.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学讴》) 抚;通“扌付”。

2.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伯乐荐九方皋》) 菜;通“采”。

3.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竖谷阳献酒》) 友;通“右”。 4.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竖谷阳献酒》) 亲;通“新”。 5.寡人无与复战矣。(《竖谷阳献酒》) 无;通“毋”。 6.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如;通“而”。7.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寤;通“牾”。

8.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参;通“叁”。9.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无;通“毋”。

10.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阙;通“掘”。

11.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 锡;通“赐”。 1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已;通“矣”。

13.邹忌脩八尺有余,身体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脩;通“修”。

1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介;通“芥”。 15.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芸;通“耘”。 16.此小大之辩也。(《北冥有鱼》) 辩;通“辨”。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北冥有鱼》) 而;通“能”。

18.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韩非子·五蠧》) 离;通“罹”。 19.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北冥有鱼》)

有;通“又”。

2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辩;通“变”。

2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坎井之蛙》) 辩;通“辨”。

22.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以;通“已”。 2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无;通“毋”。 24.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盖;通“盍”。 2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塗;通“途”。 26.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已;通“矣”。 2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齐桓晋文之事》)

无;同“毋”。

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颁;通“斑”。

2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通“早”。施;通“迤”。

30.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輮;通“煣”。

3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劝学》) 柱;通“祝”。 3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论》) 倍;通“背”。

3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天论》) 臧;通“藏”。

34.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天论》) 党;通“倘”。常;通“尝”。

35.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

之情。(《天论》) 有;通“佑”。错;通“措”。 36.尹伊之状,面无须麋。(《荀子·非相》) 麋;通“眉”。 37.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距;通“拒” 38.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圉;通“御”。 39.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韩非子·难一》) 骄;通“矫”。 40.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更法》) 错;通“措”。 41.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更法》) 辨 ;通“辩”。 42.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故;通“固”。 43.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荀子·大略》)

蚤;通“早”。

4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七月》) 壶;通“瓠”。

45.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七月》) 剥;通“扑”。 46.罢夫羸老易子齩其骨。(《论积贮疏》) 罢;通“疲”。 47.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徇;通“殉”。

48 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法言义疏》) 阳;通“佯”。

三、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1.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故;通“固”,本来。

2.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繇;通“由”,介词;从,自。

3.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自知》)燕;通“宴”。 4.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详;通“佯”,假装。 5.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韩信拜将》) 惟;通“虽”,即使。

6.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韩信拜将》)

刓;通“玩”,抚摩,摩弄。

7.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韩信拜将》) 豪;通“毫”,细毛。

8.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衡;通“横”,有“不循正道”的意思。罢;通“疲”。疑;通“拟”,比拟,等同。

9.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奸;通“纤”,细。

10.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亡;通“无”,没有。

11.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禀禀;通

“懔懔”,害怕的样子。

12.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书》)

蕲;通“祈”,求。

13.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答李翊书》) 距;通“拒”,拒止。

14.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段太尉逸事状》)

抗;通“亢”,高傲。

15.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抵抗,对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