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方法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一)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方法

1、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背离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其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譬如,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是反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譬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刍议 - 1 -

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即,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工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即,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4、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刍议 - 2 -

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即,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二)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1、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老年群体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老年个案工作除了要遵循一般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外,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大致如下:

(1)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

如果我们在肉食上就对老人持排斥和歧视的态度,视他们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觉得他们老朽、昏庸、无能,只能消极的适应生活,那么,我们就从根本上无法从事老年个案工作。只有我们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个,并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冥顽不化,我们才会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帮助去改变老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2)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能否与老年案主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这是老年个案工作能否得以进行下去的保证。只有那些与老年案主接触时,持不批判态度并能予案主积极支持的辅导员,才可望与案主建立信赖关系。辅导员要真心去关心案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反应,老年案主从这种回应中得到安慰,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单,这样方能营造一个案主自由倾诉的环境氛围。当然,也只有那些有意愿改变自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刍议 - 3 -

身处境的老人才可能在心理上不抵触辅导员的帮助。因此,对那些无此种愿望的老人,我们尚不用去强行建立某种关系。

(3)耐心与真诚、鼓励

老年人有多种性格类型。有些老人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尤其对不熟悉的人有较强的防备心理,加之对年轻的辅导员不信任,他们常表现出懒得开口,对问题不以作答的态度。另一类老年人则可能表现出喋喋不休、自顾自地不停说话,压根不去关心对问题的回答。这两种情形,都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对于沉默寡言的老人,在开初交谈时可先不要涉及案主存在的问题,而是聊一些与他有关的日常小事,让案主感到你对他真诚的关心,这样才能使辅导得以继续下去。而对于反复唠叨、说话罗嗦的老人,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这事你已经提及过了,我已知道”。但语气要委婉,否则会使老年案主感到自己讨人厌。

除耐心外,辅导员还需多真诚鼓励案主,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但切忌不符合实际的奉承和过分的夸奖,让老人感到你在敷衍他,是不真诚的。认真倾听案主的问题,不随意打断案主的说话,这在老人个案工作中也十分重要。因为,老年人说话的逻辑性已不像年轻人那么强,一旦被打断,常常忘记自己说话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意图。

(4)让老年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案主自决)

尽管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许多老人会说“请你帮我拿个主意吧,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每个老人对于自己能够作出决定还是十分高兴的,能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相信老年案主有能力作出决定,而且应积极鼓励老年案主参与计划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让案主参与的过程,能使案主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5)个别化、差别化原则

许多国家的调查表明,人们总是很容易按照某种固定的类型和范畴去理解老年人,认为老人大多残弱、贫穷、孤寂、固执,而老年人实际的状况要比人们想像的好得多。尽管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会带来生理心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千篇一律地按同一模式发生在每个老人身上。有些60岁的老人可能比30岁的年轻人在生理上更健康、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一些老人健康、健谈且风趣幽默,欣然接受老之将至;一些老人则可能唠叼抱怨、心灰意冷。有的老人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有固定的目标,自修大学课程,参加各类活动;有的老人则终日无所事事,愁闷着等待天黑。事实上每一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2、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

关于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路径作了探讨,特别是香港同仁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较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这里只谈目前在国内外运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怀旧和生命回顾。

(1)怀旧

怀旧是老人回顾他们过去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

这一方法被一再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北京临终关怀医院有这样一个案主:此老人终身未娶;在50、60年代曾是北京市和全国劳动模范,曾受到过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老人因腰肌疾病无法直立行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刍议 - 4 -

走,只能卧床接受治疗。由于他一生勤劳,乐于助人,追求独立,对自己需他人服侍的现状无法接受,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精神障碍。在没有用怀旧手法治疗以前,老人已被数次转院,多家医院因老人的怪癖而拒绝继续为他治疗。对于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院方一方面通过让老人回顾过去岁月中那些令人骄傲的事件和时刻,使老人重新找回了自尊,有勇气面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形,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另一方面,通过怀旧,老人也可能再次体验过往岁月中不愉快的事件;但老人对不愉快事件的追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自责和内疚,减轻焦虑不安的感受。辅导也应从旁疏导老人,使其认识到,也许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2)生命回顾

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详尽的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

生命回顾与怀旧不同的是,它是对整个人生的回顾,而不只是回顾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和事件。因此,它更系统详细,也更能让老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回顾的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于治疗老年病,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老人。在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三种晚年精神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抑郁症的最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对生活失去兴趣并伴有轻生念头。通过生命回顾,许多老人减轻了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找回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回顾和抗抑郁药物的配合治疗,被临床证明对老年抑郁症疗效明显。

3、老人小组工作的基本原则

老人小组工作是通过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活动小组,提高老人活动水平,建立老人间的互助网络,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寂寞和使晚年生活更充满乐趣,工作中有以下基本原则:

(1)不要先行假设有些老人爱参加小组活动,有些老人不爱参加小组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被人关注、与人交往的愿望。

(2)工作员一定要有耐心、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要尽可能考虑到每个老人的特殊需要。如果一个工作员总是举着图片示意大家活动规则而不是传阅,必然挫伤视力不好老人的自尊心,因为活动开始后很可能就他一人不懂规则,显得十分愚笨。

(3)小组组员的选择要恰当。一个腿脚不便者不愿呆在一个用脚很多的活动小组中,正如一个曾是医科教授的老人不愿意呆在“疾病预防扫盲小组”一样。因此,小组组员的合适安排,是使老人能够继续参加活动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宜把教育水平大致相当、身体活动能力无甚差别的老人组成一个小组。有些工作员诉苦,花很大精力准备的小组活动,老人们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工作员对老人的生活背景缺乏了解。把那些年轻时曾热衷于体育活动的老人组成“体育迷”小组,让他们对体育评古论今,这一定会使他们情绪高昂。

(4)不强求的原则。工作员虽然尽可能调动所有老人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但对个别不愿意参加活动的老人则应尊重他们的选择。 4、老人小组工作的具体技巧

(1)工作员在小组活动之前,要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第一次小组活动,工作员事先要有周密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刍议 - 5 -

的考虑,包括语言的运用、游戏类型的选择、让大家互相熟悉的方式等等都应有充分的考虑。第一次活动要使组员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开心、活动有趣。可让组员轮流自我介绍以增进组员间的了解,也可通过寻找相同“属相”促进组员间的互动。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2)所组织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人一听一看就懂,要使游戏具有趣味性,切记不要太难,否则老人会因做不到而感到自己无能。工作员应以缓慢、清晰、大声的语言讲解规则,要确保每个组员都明白规则。

(3)工作员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的能力。“通过赞赏去增加组员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之参与。要记着,那些赞赏是真诚的鼓励,而不是夸大的诺言”。同时,对于个别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裁组员,工作员要加以引导、规范,甚至批评,使他们不至于影响小组工作的目标完成。但应注意不要责之过严。

(4)工作员要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发现一些组员对活动反应冷淡时,要适当调整活动程序,以避免冷场。要在小组内组员自发形成“小山头”,一经发现,工作员要巧妙地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组织小组活动,自然令其拆散,以达到所有组员互动的目的。

(5)在小组活动行程过半时,工作员应协助组员真实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符合组员的兴趣爱好。

(6)小组行将结束时,工作员应评价小组活动的成败及每个组员的发展。

由于我们针对的都是一些高端的老人,所以其自我实现与社会活动都曾在退休之前有很高的社会表现,因而以上一些理论可以提供服务设计与提供的参考框架,而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与理念则提供服务理念与价值导向,尤其是服务人员培养方面,价值观是首要的。

主要参考书目:

迪特里克著(2008):《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奶茶

2011年5月27日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实务刍议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