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人民日报》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报道

浅析《人民日报》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报道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浅析《人民日报》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报道 金一驰 (北京师范大学[摘北京100875) 要]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对该次协商建国的盛会予以了充分报道,在宣传性和思想性上取得了很好的新闻 效果。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以报道建国盛况的视角全方位审视《人民日报》的立场性与时代性,不仅对了解 当时的<人民日报>有所帮助,也对还原那段协商建国的历史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人民日报>政协会议新闻报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个举世关注的时刻,作为中共 中央的党报,《人民日报>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了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政策、决定,报道了国内外大事,反 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因此毫无疑问地在 全国新闻界和舆论界中起到了风向标作用。这对我们研 究建国历史和探寻当时的新闻特色起到了重要作用。为 了还原当时的历史。也为了诠释协商建国的时代内涵, 7个版块,第一版块为会议程序与发言;第二版块为会议 评论特写;第三版块为会议代表采访;第四版块为国内 各地对会议的拥护和感想;第五版块为友好国家和国际 组织的庆贺;第六版块为赞美诗歌;第七版块为会议其 他事件报道。其次,根据报道内容,整理出若干特色。最 后,对研究上的方法和形式,提出若干不足,并希冀在之 后的研究中有所改进。 二、报道内容分类目概述 更好地看出《人民日报》在当时的内容特色和语言风格, 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逻辑阐述和具体分析。 一(一)会议程序与发言。作为人民政协会议的核心,会 议中的程序与发言是关键与焦点所在。也是贯穿整个报 道提纲挈领的灵魂所在。纵观样本,共有23个新闻片 段,程序上主要报道了中国人民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 会议: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会各委员会名单;通过中 国人民政协组织法、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国都定 、研究方法 (一)在目标事件方面。本文选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开国大会作 为目标事件。会议日期是1949年9月21日至30日。 (二)在目标媒体方面。本文开宗明义,选取中共中 于北平改名为北京、确定国旗国歌及纪年;确定庆祝中 国人民政协成功、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口号;通过主席团 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是在1937 年12月11日创刊的晋察冀边区总军区军政委员会机 关报《抗敌报》。几经战火岁月变迁后,1948年6月15 关于代表提案审查的报告;全体一致通过共同纲领;选 举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发 言上主要包括了毛泽东致的开幕词、朱德代表中国人民 解放军作的发言、周恩来对共同纲领起草经过和纲领特 日,由前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 《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 柏坡创刊。当时是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3月 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起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点的报告、郭沫若等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的发言等。整 个报道过程覆盖了全会的始终.以平实而又充满感染力 的语言把会议的基本情况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会议评论特写。新闻离不开纪实,更离不开主 观的评论性。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评论特写体裁 以文 (三)在样本数量方面。本文根据历史事件分析,鉴 于会期是9月21日至30日。10月1日是开国大典,因 此下限就选在10月1日。而9月18日是中国人民政协 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是正式会议前最后的筹备了, 从9月18日到9月20日3天内也有大量相关报道。因 此考虑事件报道的完整性。样本选取上限就选在9月18 日。在限定日期内。经过筛选。共选取129个新闻片段。 (四)在类目建构方面。本文首先把报道内容概括成 强烈 料分 写. “中 [作者简介]金一驰(199 一),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 议特写”到“‘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人民 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C5]。 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席代表乌兰夫主席引用毛泽东在 人民政协开幕时所说的话,纵观报道。这也是对各民族 最好的心声写照。 (四)国内各地对会议的拥护和感想。“人民政协是 政协最后一天大会”。9篇特写涵盖了整个会期,内容包 括了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通过共同纲领等法规、各位 代表发言等。以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手法表现了“勇气百 倍的信心”。其中对代表发言的事后特写中,有这样的心 路描述,“他们的发言都充满了一种坚强的信念,因为我 们会创造,有办法,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许多代表讲 震动世界的一个巨响。它指出了中国人民前进之路,同 时它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运动的路标和结果。十多亿 完了话,都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共产党、毛主 席万岁’,这是完全自然的。有了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 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努力,‘建国大业必然成功,已是千 真万确的了’。”[2】不难看出,记者豪气万丈的语气背后, 是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这些激情昂扬的词句。抓住了 显示会议人物及事件的富有特征性的部分。具有高度的 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会议代表采访。毫无疑问,会议代表是全体会 议的主体,作为一个系统性的会议报道,代表采访显然 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9月17日至10月1日 的报道中,经过筛选,共有43段采访,《人民日报》将其 整理为一个连载性报道“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笔 者为方便梳理分析,将其采访对象分为6类,分别是战 斗英雄(7篇)、工农学代表(14篇)、民主人士(4篇)、投 诚起义人员(8篇)、少数民族代表(6篇)、文体艺术代表 (4篇)。从单纯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军方人士有l5篇 (投诚起义人员都是原国民党的军方人员,战斗英雄基 本都是解放军方面的非投诚起义的各个级别军人),约 占采访总数的35%.超过三分之一,如此多的军队代表 在系列采访中露面。上至我军中的常胜将军粟裕、淮海 战役投诚起义的廖运周、何基澧,下至炮弹大王甄荣典、 东北战斗英雄刘梅村,可见人民军队上下团结,其发挥 的作用毋容置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先锋力 量。工农及进步学生代表也在采访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约占总数三分之一。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代表,郭尚义 在采访中说:“咱们工人阶级翻身了。已成了工厂的主 人,国家的事,就是咱们自己的事,咱也成了工厂的主 人,工厂的活,就是我们自己的活,那还能不认真往好里 干哪。”[3]农民阶级代表王德彪说:“咱那个地方也没有大 工厂,也没有大煤矿,只有把庄稼做好,支援全国解放战 争。” 工农阶级的朴素阶级感情和主人翁意识溢于言 表。此外,民主人士中的杰出代表何香凝、司徒美堂,文 体艺术界中的优秀代表梅兰芳、周信芳、赵树理等,也都 纷纷接受采访.表达了对人民政协的大力支持。最后,不 能忽略的是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代表。其中涉及藏族、 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彝族等民族。“我们的民族将再 2014.∞。串月 。’。 人民将为它欢欣鼓舞。对人类前途获得安慰和感到快 乐。”[6】这是人民日报引用大公报的话。也反映全国人民 的拥护之情。的确如此,分析样本若干新闻报道,笔者发 现,各地各界的拥护和感想也是占有相当数量的,共有 35篇报道。笔者把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党政军机构,一 类是各地各界群众。党政军机构方面有四大野战军、中 共中央各大地区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等。各地各 界群众方面有北平(北京)、上海、天津、济南、开封、武 汉、沈阳、张家口、太原等地群众,界别包括了工人、学 生、妇联、宗教界人士、学者、民族资本家等。党政军的拥 护自不必说,基本就是决心以最快的速度解放全中国、 建设全中国,而各地各界群众举行的庆祝性社会活动和 感想则热闹纷繁。令人振奋。 这些庆祝性社会活动和感想主要围绕政协会议而 开展,带有民间或半官方的性质,它们作为会议的外围 性活动,从报道层面丰富了会议的人民性内涵,扩大了 会议参与的广度。在“迎接中国人民政协北平气象一新 交通市容消防大加整理”一文中。对天安门广场清理改 造工程有如下描述:“雄伟的天安门前,已开辟了面积一 万六千平方公尺、能容十六万人的广场。四千多男女学 生和教员、儿童、七百多华北人民政府的干部、三百多邮 政人员,曾以礼拜六的突击义务劳动来完成此项工程。 为使广场更加光耀,新悬了大大/b/b的灯头。学生们起 劲地歌唱着:‘铲除了砖头石块,铺平了伟大广场,改造 得天安门,变呀变了样’。”【7]这段生动形象的报道把首都 人民的热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侧面烘托了会议的群 众参与性。另外一篇感想“民族资本真正有了出路浙江 省工商访问团谈对人民政协感想”.也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我 们站在民族资产阶级立场表示十分兴奋和拥护……民 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 要讲的话……这次政协的召开,更给我们指了一条明 路,就是: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 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 级本身。”IS]这段由浙江工商界代表唐巽泽说出的拥护新 政协的话,事实上也反映当时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 策,有理有据,更让人信服。 (五)友好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庆贺。一个国家的合法 这些诗不见得有多少成熟的艺术技巧。也没有严格的音 节、声调和韵律的规定。但是语言凝练、情感充沛,高度 集中地表现了会议的精神和意义。 性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建构,这是毋容置疑的,但也离不 开外部世界的承认。作为新生人民共和国的建国会议, 也得到了世界上当时友好国家和组织的若干报道和称 (七)会议其他事件报道。所谓会议其他事件的报道 主要是指在会期内出现的一些场外突发事件,经过材料 分析,主要是3个事件,其一是杨杰被害。杨杰是中国人 赞,样本内计有6篇,包括北朝鲜、苏联、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等西 方国家共产党组织。以及国际新闻记者协会等国际组 织。其中。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显然对当时的中 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 委员,《人民日报》对此有3篇报道,最主要的是“中国人 民政协吊唁杨杰将军”一文,“以慰先烈,而安生者”,让 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莫斯科各报 均刊载新华社关于九月二十一日在北平开幕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报道”。“今日波兰各报纸均在首页以 最大标题发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C91“捷 共机关报‘红色权力’报二十九日以显著地位刊载新华 社广播的周恩来将军关于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报告全 文。”[-o 如此隆重地对待政协会议及建国的报道,这充分 显示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即将建立的欢迎 态度和友好立场。令人侧目的还有英国共产党伦敦区委 书记约翰・马洪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祝贺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的电报,“我们要求承认人民共和国,并撤 销对国民党匪帮残余——中国老百姓人人痛恨的敌 人——的一切承认”[Il】。这篇电文虽然仅代表英国共产 党伦敦区委的立场,但与当时英国政府对新中国的“不 完全性承认”政策(宣布承认新中国,但在联合国中默许 台湾当局占据席位)有着微妙的关系,历史的复杂多样 性,在看似普通报道的背后若隐若现。 (六)赞美诗歌。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 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 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 四种作用。放到1949年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在这个历 史性时刻,对于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不仅有大量通讯 报道,也有充满感情的诗歌赞颂。根据分析,在样本中, 共有7首赞美诗歌,都是白话的现代诗歌,有着独特的 乡土气息和阶级感情。“第一声雷,哗啦地,打响了,天空 亮出,千百道金剑,世界惊动。”这首“第一声雷——颂人 民政协开幕大典”的开头。就用比喻的手法展示了人民 政协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今天从头写为中国人民 政协开幕而欢呼”这首诗中。用干净利落的词句表达了 作者对人民政协和建国大业的欣喜之情.“在黄瓦红墙 的人民的殿堂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了!几千 年人吃人的封建史的道路到此走完!一百年帝国主义侵 略史的道路到此走完!看!前面,路标上。光芒万丈的七 个字,国家的抚育者毛泽东所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看到了会议对代表的尊重,对人民的敬畏。其二是 新疆和平解放。该事件发生在会期内,“政协新疆代表声 明陶峙岳、鲍尔汉通电脱离国民党残余政府,符合新疆 人民要求”,随后,“新疆人民获得和平解放人民政协新 疆代表函谢毛主席朱总司令”,这显示了国民党大陆残 余政权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控制。中国大陆的完全解放已 经不远。其三是破获了一起特务案件。“阴谋捣乱破坏人 民政协匪特木剑青被我捕获”。经过北京公安机关调 查,该特务“已供出为匪中统局有计划破坏活动妄图伺 机窃取重要消息及文件”㈣.该事件反映了会议在团结 和谐的背后,也有阴谋与破坏,体现了会议本身的复杂 性。上述3个事件有正面情感,也有负面色彩,但通讯报 道不避讳,如实描述,也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最后挣扎。 三、报道特色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报刊,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喉 舌,也是全党的舆论机关、宣传机关,反映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在这一无产阶级基本宣传思想指导下,《人民日 报》在报道第一届政协会议时兢兢业业,在艺术性与阶 级性上努力做到最好,实现最优性平衡。事实证明。在样 本129个新闻报道中,《人民日报》基本做到了特色鲜 明、富有感染力,做到了“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 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的“报 纸的作用和力量”[1 埔。 (一)立场鲜明,态度坚决。根据无产阶级的新闻思 想,党报工作者的创作自由必须服从于党的基本利益, 宣传报道必须绝对真实。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是坚持原 则、充满战斗性的机关报。根据这一精神,《人民日报》在 第 明 主 决 会 引 不存丝毫的恐怖。美帝国主义这只纸老虎已经戳穿了。 我们今后还要继续努力的戳,戳得它遍体鳞伤,不成形 状”、陈明仁的“蒋介石不仅是不革命。而且是人民的公 敌,我当然要打倒他”。对毛泽东和共产党。“我们像热爱 冬天的太阳一样热爱着你”。的确是“两种鲜明对照的情 绪:对敌人说不尽的嘲笑和痛恨.对人民领袖说不尽的 热爱和关心”[14】。在“师生谈政协”这篇很有意思的教育 性短文里.七区顺城街小学的学生提出了“政协会是干 什么的?都是谁们参加?”“为什么早不开这个会.早开不 早把蒋介石打倒了吗?”老师对此一一作出解答.最后还 站在国际主义的视角上说:“我们要打倒美国的帝国主 义,我们要团结美国的人民,只有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 来。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我们不但喊毛主席万岁!还要喊 斯大林万岁!因为他们和毛主席一样是人民的领袖。"[ 】 对苏对美,态度一目了然,政治立场与外交立场都与中 共政策高度重合,不带任何“中间色彩”。 毛泽东说过,“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 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 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 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口 ]pS37。围绕“政治家办 报”的思想,毛泽东还反对“用钝刀子割肉”,那样是“半 天也割不出血来的”[161p-322。这其实就是立场模糊、态度暖 昧的反映。综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其实就是“政治 家办报”这个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人民日报对人民政 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报道中的具体体现,并蕴含在林林 总总的若干采访报道中。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的党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形式多样,鲜活感人。毛泽东指出,宣传工作要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讲究 宣传艺术,无论是写文章、作报告、作演说都要力求生动 活泼.不能干瘪无味。“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 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07] ̄37 对于在革命岁月的一份党的中央机关报而言,只有层次 清晰、版面大气、文图组合搭配得当、形式多样、重点突 出才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这几点在《人民日报》对政 协第一届会议报道中都有很好地体现。尤其是形式上多 样化处理。会议情节、会议代表鲜活感人。 上文已经综述,在样本报道中.大类上可粗分为会 议程序与发言、评论特写、代表采访、国内各地对会议的 拥护和感想、友好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庆贺、赞美诗歌、会 议其他事件报道等7个方面.这7个方面中会议程序与 发言是新闻主轴;评论特写、代表采访这两块作为补充, 2,014 .03 V ̄-,q丰满了政协会议的场内外要素;国内各地对会议的拥护 和感想、友好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庆贺、赞美诗歌这三方 面作为侧面表现人民政协会议的重要性与意义的表达 形式,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热情洋溢的会议氛围;最后 的会议其他事件报道对会议场外事件作了补充,基本将 整个会议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展示。以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将一首首拨动心弦的会议 事件、一个个激动人心的代表故事、一张张感人肺腑的 会议照片、一场场记忆犹新的场外活动与人们的思绪和 激情紧紧融合在一起,鲜活而又感人。 其中,一首大鼓段“全国人民大团结”以独特民俗形 式把人民的阶级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太阳东升满天 红,霞光万道照北京”,“毛泽东主席好有一比,好比那 高高山上的一颗大红星”,“生生死死两条道,胜利失败 分得鲜明;两条必须按着一条走,想走中间万不成”[181。 这几段摘录的话感情色彩浓厚,念上去也朗朗上口。具 有很强的传播性。在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 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特写”这篇评论中。用色彩渲染 的手法描绘了整个会场的概貌。“会徽后面衬着杏黄色 的幕布,在中国,这种颜色是象征庄严与伟大的。会场 照明全用水银灯,一个接着一个,两廊下排着红色宫 灯。新华门油漆一新,鲜红夺目,两边竖着八面红旗。 门下挂着巨大宫灯。这一切,都给人们一种富有生命力 的印象”[19】。这种表现形式感染力很强,做到了“简、动、 实”,即简单简练、一目即可了然,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实事求是而又艺术化地展示了信息的客观性。 (三)取材广泛深入,宏观微观相结合。毛泽东指出: “关于宣传工作,如果不了解敌友我三方的宣传状况,我 们就无法正确地决定我们的宣传政策。”[17]t ̄t2他还指出: “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 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t7 ̄37这些 话说明了报纸的宣传报道必须立足于广泛而深入地取 材,综合各方信息,既有长焦距的宏观写照,又有短焦距 的微观描写。如此方能把报道对象更好地表现出来。 在《人民日报》对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的报道中,取 材的广泛深入是显而易见的。地域上覆盖全国,同时还 有国外的转述报道.群体对象上有党政军干部、工人、学 生、宗教界人士、学者、民族资本家等方方面面,场内场 外事件也均有报道。在这个丰富的取材基础上,《人民日 报》的报道方能做到宏观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宏观上,9 月21日至30日的会议日程都有总括性概述,以一个系 统性的报道基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政治基础的构 建、人民政协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两大 宏观要素囊括在内。微观上,也有若干细节值得研究,其 中。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的报道上,就充分体现 了人民政协会议的开放性与民主性。“大会选出六十个 代表作监票人。九个票箱由九个监票人监守着。监查人 详细检查了票箱,小心谨慎地锁起来,钥匙交给执行主 席,然后开始投票”,“毛主席仔仔细细写好了自己的票, 在四时二十分正,把票投进第三号票箱”,“刘少奇宣布: ‘到会有选举权的代表共五百七十六人。’从开票箱中检 出五百七十六票,与发票数目完全相符。七时三十分,执 行主席刘少奇宣布选举结果。他一字一句地说:‘中央人 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五百七十五票”’。 这个片段在整 个热烈的会议气氛中看似并不起眼,似乎选举只是一个 “程序”而已.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历史大环境来看,结 合现在人民日报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的新 闻,我们会发现那时的报道把监票过程、投票开票时间 尤其是选举票数都明确地写了出来,未选毛泽东的唯一 “一票”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话题。这种精细的、突出 的描绘和刻画,展示了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的程序性特 点。对我们认识当时的建国会议有更好的作用。 四、研究评述 本文受限于选题和材料的范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 处。在样本时间段的选取上。由于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 有两次筹备会议。闭幕后围绕会议又有一系列学习和宣 传活动,从全局上看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但由于篇幅所 限,不能穷尽所有报道,因此只能从报道比较集中、更有 相对历史价值的一段时间中抽样分析了14天的内容。 虽然明显特征已经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来。但是如果能够 追踪全过程,应该能够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结论。 在研究方法上,囿于客观条件所限,本研究仅仅 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文本。未能更进一步结合当时 的文献和人物回忆录分析舆论引导的效果。也未能对 同时期的其他报纸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人民日报 的不足之处。这一点也是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所改 进的。 历史是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新闻报道也是有其 自身规律和时代特性的。《人民日报》在当时采取的新闻 报道,应该说出色地完成了其作为党报所应完成的宣传 任务和历史还原效果,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对于改善当 前新闻媒体宣传策略和作风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比 如,《人民日报》的民俗语言和热情文风,很是生动形象, 反观现在党报有时给读者造成枯燥乏味、内容单调、板 式呆板的印象。同时。互联网媒体使得党报面临着更为 激烈的挑战。因此,各级党报需要借鉴当时《人民日报》 的宣传报道,做好新闻策划,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宣传形式.发挥自身的政策、资源、人才优势,以完成党 报所应完成的任务,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事实上,《人 民日报》的报道,并不仅仅属于《人民日报》一家报纸,更 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精神的反映。因此,我们应当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推陈出新,发扬优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 视角和扎实严密的实证作风,大力推进新闻宣传和党史 研究.并为之不断奋斗。o 参考文献: [1]李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记人民政协第六天大会[N].人 民日报,1949一o9—28(1). [2]李庄.我看见了勇气百倍的信心——记人民政协第四天 大会[N].人民日报,1949—09—25(1). [3]陈浚.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钳工郭尚义说要认 真往好里干[N].人民日报,1949--10--01(6). [4]沈毓珂.中圆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新农民,新农村—— 政协代表王德彪访问记[N].人民日报,1949—09—23(2). [5]范文.中国人民政协代表访问记鸟兰夫主席谈内蒙[N].人 民日报。1949—09—28(6). [6】新华社.上海大公、新闻、文汇等报发表评论庆祝人民 政协筹备就绪[N].人民日报,1949—09—21(1). [7]迎接中国人民政协j匕平气象一新交通市容消防大加整 理[N].人民日报,1949—09—22(4). [8]新华社.民族资本真正有了出路浙江省工商访问团谈 对人民政协感想[N].人民日报,1949—09—26(5). [9]新华社.苏联各报及欧洲进步报纸欢迎中华人民共和 国诞生于显著地位刊载中国人民政协消息[N].人民日报, 1949—09—24(1). [10]新华社.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报告捷“红 色权力”报全文刊载[N].人民日报,l949—1O一01(4). [11]新华社.全世界目光集中到北京向民主的新中国致敬 礼比共中央、英共伦敦区委、捷议会副主席、捷中协会分别电贺 中国人民政协[N].人民日报,1949一o9—28(1). [t2]新华社.阴谋捣乱破坏人民政协匪特木剑青被我捕获 [N].人民日报,1949—10—01(4). [1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李庄.热爱领袖,嘲笑敌人——记人民政协第五天大会 [N].人民日报,1949—09—26(1). [15]王胜川,吕成仪.师生谈政协[N].人民日报,l949— 10-一01(8). [16]毛 [17]毛 【18]苗 [】9]李 一届会议特 [20]李 最后一天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