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发展趋势
张阳阳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21世纪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思想趋向多元共
生,设计领域更是风格思潮多样。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我们有必要用理性的思维去思索当下以及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善于总结才能更好地进步,善于思考才能解决生存当中出现的难题。总体而言,笔者认为当代设计发展趋势主要有设计多元化、绿色设计、虚拟交互设计、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几个方面。
关键词:多元化;绿色设计;虚拟交互;以人为本1 设计多元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多元化设计风格的并存和融合,这种融合和并存的状态有时候看上去可能是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却拥有着共同的理念,那就是站在世纪之交的关节点上,以更符合人的精神需求为目的,创造新的世界、新的未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为何当代设计呈现出多元化风格并存的局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洞悉个中缘由。最主要的原因有,现代主义设计被否定和抛弃之后,设计师试图能在现代主义设计基础和结构上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发展之路。因而各种设计探索和风格层出不穷,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组合设计、孟菲斯风格等成为这一时期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和思潮,我们把这些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实践统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总体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这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与工业社会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等高效率、高技术原则相一致的做法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二,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现代主义强调功能与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而后现代则与后工业社会相一致,倾向于幽默,满足于人性本能的需要,功能已经不是设计最主要的考量,主张以“游戏心态”来处理作品。第三,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主张新旧糅合,主张兼容并蓄。正因为如此,后现代设计大量创造性地运用符号语言,按照产品的实际功能定位和人们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历史的文脉联系,对产品进行解构、组合和调整,创造许多丰富、复杂、多元的产品形态。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既是一种对历史产物反思的结果,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新技术、新材料使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不仅最大限度地成为现实,而且还具有多样性。此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丰裕社会,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时代出现了。产品的丰裕,刺激了人们对生活多元化的追求,尤其是“生活样式”和“自我意象”的追求,这就要求与之相关的设计必须摆脱单一的格局,单调的理念走向多元化和多品位的发展方向。
2 绿色生态设计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已经成为现代乃至未来设计必须遵循的法则。在这个原则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潮和设计风格,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
西方著名的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早在20个世纪就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就提出设计师要负责任的设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帕帕奈克检验了设计师与华而不实、不安全、琐碎、没用的产品作斗争的各种尝试,并再次为资源匮乏的世界勾画了一幅高明、负责的宏伟蓝图。这对于现代设计的伦理、目的性理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绿色生态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那么在新的时代就必然对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过分强调产品在外观上标新立异的做法,而将重点放在真正意义的创新上面,以一种更为负责的方法去创造产品的形态,用简洁的造型使产品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其次,尽管绿色设计并不注重美学表现或者狭义的设计语言,但绿色设计强调尽量减少无谓的材料消耗,重视再生材料使用的原则,在产品的外观上也有所体现,在绿色设计中“小就是美”“少就是多”具有新的含义。最后,绿色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要达到舒适生活与资源消耗的平衡,以及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保目标的平衡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消费者有自觉的环保意识,更需要设计师的努力,需要设计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与人文情怀。
3 虚拟交互设计
当今时代的设计活动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虚拟设计通过电脑三维空 间模拟现实达到了真实,通过模拟对象以达到与设计对象的操作与交流,以此不断改进设计构想。交互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将对产品设计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上来,设计的关注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的设计,而是涵盖了信息、服务等广义的产品属性和品质。比如,苹果手机和谷歌地图,都是基于交互设计的应用,设计的对象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与人、产品与产品甚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产品挣脱传统功能的束缚,成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时下火热的VR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就大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感官性能,使人可以非常便捷地体验到真实的产品性能,从而更好地为人的生活服务。
4 设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类服务、为人类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共识。设计也并不局限于某些设计师所掌握的华丽的造型技艺,它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项现代基本素养。因为人类的生存,所以形成了环境,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而施展的实践性才智才是设计,所以说设计是人的行为,设计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行为。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需要、能力、感受、文化、职业、个性等因素,建立在对人的认识基础上,并以此作出围绕出发点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又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现代的设计渗透到日常的吃穿住行,所有人类使用的产品都是基于人的使用感受而设计以及更新。比如食品要健康无公害,包装需要遵循绿色环保设计,穿的衣服要尽可能的舒适。日本的优衣库和无印良品的产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所以备受市场的青睐;苹果公司的相关数码产品更加注重人的体验,与人的交互所以在数码产品市场也是风生水起;流行街区的智能平衡车也是因为其足够轻便,能使人出行更便捷。诸如此类的产品不胜枚举。因此,当代设计以后的发展趋势不可能脱离人类的生存需要,只会更加注重人的需要。
在科技与信息时代,由于设计与新的或者改进的消费产品之间的关联,产品不断更新,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受害者,又是受益人。当下,很多人成了灌输式的消费机器,生活变得复杂且破碎。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意识,理性地消费,创造真正属于人的设计。参考文献: 维克多·帕帕奈克(美).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中
信出版社,2013. 原研哉(日).为什么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大卫·瑞兹曼(美).现代设计史[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3.
·257·
[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