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秋节 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中秋节名称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日;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很多绰号:因为中秋节是在8月15日,所以被称为“八月节”和“八月半”;由于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中秋节”和“中秋夜”;中秋节月亮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所以它也被称为“团圆日”。
自2021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21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和清明节被称为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
二、起源: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嫦娥奔月 在古代,天空中同时有十天。庄稼枯萎了,人民痛苦不堪。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拥有无限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打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以上的太阳,为了人民的利益,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升起和落下。后羿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传播他的技能和狩猎,后羿整天都和妻子在一起。许多有志之士慕名而来,不择手段的彭蒙也加入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如果你吃了这种药,你可以立即升天,成为不朽之人。然而,后羿不愿意离开妻子,暂时将仙药交给嫦娥收集。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上的宝箱里。三天后,后羿带着他的弟子出去打猎。幽灵般的彭梦假装生病,没有出去。后羿领着他的人离开后不久,彭蒙带着一把剑闯入内殿的后院,强迫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知道她不是彭梦的对手。当她处于危险之中时,她转身打开宝箱,取出不朽之药并吞下。嫦娥吞下了药,立刻从地上飘落,冲出窗外,飞上了天空。因为嫦娥担心她的丈夫,她飞到了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上,成为了一位不朽的人。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
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17
第二,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一词的释义是:“庄家诚”
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朝。当时,中原广大人民忍受不了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为起义做准备。然而,法院的官兵进行了非常仔细的搜查,很难传达信息。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方案,命令部下把“8.15夜起义”的字条藏在蛋糕里,然后派人分别送到当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8月15日晚上对起义作出反应。在起义的那天,所有叛军都一起做出了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17]问题 三、 习俗 传统活动 ●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中早就有“秋暮月”的记载,意思是崇拜月神。在这个时候,有必要迎接寒冷和牺牲月亮,并设立一个香表。
[7]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据说古齐国的丑女人没有盐。小时候,她虔诚地崇拜月亮。当她长大后,她以高尚的道德进入皇宫,但她不受欢迎。有一年的8月15日,皇帝在月光下看到了她,认为她美
丽而杰出。后来,在中秋节,他封她为王后并拜月。在这个月中旬,嫦娥因她的美貌而闻名,所以女孩崇拜月亮,并希望“看起来像嫦娥,看起来像明月”。中秋之夜,云南傣族也有“拜月”的习俗。 观潮:
在古代,除了在中秋节赏月,在浙江观潮是另一个中秋节活动 燃灯:
在中秋节的晚上,有一种点灯的习俗来帮助月光。如今,湖广地区仍有在塔上堆瓦点灯的习俗。江南有制造轻舟的习俗。现代中秋节点灯笼的习俗更为盛行。每家每户在春节前十多天都会用竹条扎灯笼。制作水果、鸟类和动物、鱼类和昆虫以及“庆祝中秋节”等字样,粘贴彩色纸并绘制各种颜色。中秋夜灯的内燃蜡烛用绳子绑在竹竿上,竖立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做成一个或多个形状,悬挂在房子的高度上。它通常被称为“树中秋节”或“垂直中秋节”。中秋节点灯的习俗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节吃月饼和桂花。他们吃各种由桂花制成的食物,尤其是蛋糕和糖果。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烧瓦灯(或烧花塔、烧瓦塔和烧扇塔)的游戏在南方广泛传播。比如在江西的《中国通俗志》第五卷中, “在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通常会在地里捡起瓷砖,把它们堆成一个有洞的圆塔。黄昏时,他们会在明月下把它们放在木柴塔中燃烧。当瓷砖变红时,他们会洒上煤油来给火加燃料。突然,田地变红了,像白天一样闪闪发光。直到深夜没有人在看,他们开始倾注兴趣。它被称为烧瓦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一座用砖瓦砌成的空心塔,用树枝填充并点燃。同时,它还燃烧烟堆,即在拜月结束后将草和木柴堆起来并燃烧。广
西边境地区焚烧梵塔的情况与此类似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朝著名的反法将领刘永福的英勇战斗,他烧死了逃入塔内的法兰西侵略者。福建省晋江市也有“烧塔”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四、 中秋诗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其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第二章:中秋节习俗50字
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团圆饭、观潮、燃灯、猜谜、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走月等。 第三章:宴会上的中秋节习俗 宴会上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2022的中秋节即将来临。你对宴会上的中秋节习俗了解多少?这是一场关于中秋节习俗的宴会。
古时汉族,宴会上,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