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2期 2010年5月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8 No.2 May,2010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徐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摘要】养性(性功修炼)对养生(命功修炼)来说至关重要。首先,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进行梳理,有 助于加深对养生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探讨养性(性功)与养生(命功)的密切关系,得出养性是养生的第一要义的结 论;最后,从养性与德行、养性与节制,以及在动静互涵中养性等方面探讨如何养性。 【关键词】心性修养;道教养生 【中图分类号】B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10)02-0056-04 中国传统养生包括养心和养身两方面,也称作 性命双修,就是心性的性功修炼和身体的命功修 炼。道家主张陛命双修,但认为养性更为重要。本 文着重谈心性的性功修炼(养性)在养生中的 作用。 一、性功修炼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性”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与“生”字同 形,其最初的意思是生。《孟子・告子》云:“生 之谓性0”【1 《庄子・庚桑楚》云:“性者,生之 质。”[2 可见“生”与“性”有着紧密的关系。养 性就是心性上的修养。很多人重视养生,而心性的 性功修炼对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哲学史上 诸多典籍注重性功修炼,重视养性在养生中的作 用。我们将对典籍中关于养性的史料进行梳理,以 此为依据来论述养性对于养生的重要性。《易・说 卦》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中国性命之学 的纲要。元明之际的张三丰(1247—1458)在 《道言浅近说》中揭示了“性”与“命”的关系: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 功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 洛。趁清闲以保气,守精神以筑基。……性者,内 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 矣。”[3 可见,养生先养性,修命先修性,修成命 功的前提是穷理和尽性。穷理的功夫就是学习理论 知识的过程,在穷理的过程中提高悟性,将知识内 化成内在的识见,进而在心性上有高层次的体悟, 见到灵明性体。穷理尽性,打下夯实的心性基础后 再修命功,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礼记》 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4 认为养性之要在 “清静无为”和“寂寞恬淡”。为名所累,为利所 诱,为物所役,为境所迁都表现为“性”的迷失, 而不是养性。不动欲,不随俗,清静安然,则自有 灵明性体,进而超越人天,燕处超然。 《中庸》 云:“天命之谓性。” 《管子》云:“凡人之生 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 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 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 定。”l-o 这是一种养性工夫。认为以诗止怒,以乐 止忧,以礼节乐,内静外敬,恢复人之生时的平正 本性。 《淮南子》云: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 形。” 认为形不应该为外物所累,进而保持性体 完整。北魏嵇康(223~262)《养生论》云:“养 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 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 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 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无 于胸中,则信顺13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 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l8 嵇康认为, 养生须去名利、喜怒、声色、滋味,又要惜精保 神,依次而行,则寿福自来。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 (581—682)的养生之道也将养性放在第一位。认 【收稿日期】2009—12—16 【作者简介】徐平,女,1980年生,吉林榆树人,中国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56 ・典籍钩沉・ 为要健康长寿必须首先养性,有了一定的性功修 可以看出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丰富的养性(心性 炼,就可以百病不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 的性功修炼)理论。自古以来就有人一直重视性 不生,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 功的修炼,认为养生必须先养性。“修命须从修性 的境界。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拥 起。舍性功而言命功,总是事倍而功半,若先性功 有良好的心性修养,保持心境平和,安然理得,泰 而后命功,则常能事半功倍。先修性,乃上达而下 然自若,自会趋吉避害,不生百病,这也是养性的 举,了性而自了命也。”【l 主要途径。孙思邈认为,养心或养性是第一位的, 二、性功修炼的具体途径 养身是第二位的。养性的具体方法是“少思,少 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 了解性功修炼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还要 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叫因为“多思则神 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 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 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 理,多恶则憔悴无欢”。【llj“‘炼心之学,人圣之 学也。炼性之学,登真之学也。炼精炼气炼神,均 以此为枢机。’认为养性炼心乃人圣登真之学,精 气神的修炼离不开养性炼心这一关键环节。吕祖 云:‘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开关闭气,移炉 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则所结 之胎,仍是凡胎,所出之神,仍是凡神。依旧上不 得天,参不得圣。无可奈何,值得重做功夫,使这 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做明心见性。” 这段 话进一步说明了养性炼性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养 性的重要性,也没有实际的炼性功夫,而只知道一 味的修命,则永远人不了修道的真正境界。所以说 炼性之学,实为人道之不二法门。道家炼性,目的 在于彻见真性本体,以此人道。北宋张伯端(983 —1082)也很重视性功。他认为在命功修炼中, 止念入静,既是性功修心之法,也是命功修炼的下 手功夫。而且心性功夫直接影响着修炼者对于火候 的把握。道家北宗首重性功。认为修得一分性,即 保得一分命。忍怒、抑喜、守道、存神等是养性的 关键。全真道崇尚清静养性的工夫。北宋道士王重 阳(1112—1170)说:“有内外清静。内清静者, 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为清静 也。”l-l “大凡学道者,先要炼性。性属先天,必 须将他炼得圆陀陀光灼灼,方为妙用。性动则为情 为欲,如龙虎之猖狂,若不炼之使其降伏,焉能去 其猖狂而归于降伏也。炼性之道,而混混沌沌,不 识不知,无人无我,炼之方得人法。降龙伏虎之道 既行,又必锁心猿拴意马,使归于静定。静定之 功,能夺天地造化,阴阳妙理。”Ll 此为清静炼性 之道。张三丰以亲身经历说无论在何时,炼己养性 都是最重要的。炼己不纯,就会阴魔用事,气血上 腾,不能自主而功亏一篑。从以上的诸多材料我们 ・典籍钩沉・ 探讨到底如何进行心性上的修炼。 1.在动静互涵中养性。《唱道真言》将炼心 养性分为“炼闻见之心”和“炼无闻无见之心”。 “炼闻见之心,事至物来,随感而应,无人而不自 得,取之左右逢源,须于动处炼之……炼无闻见之 心,寂寂反照,朗朗内观,无人见,无我见,无有 见,无无见,无无有见,无无无见。须于静处炼 之。”动,以事炼心,事来则应,事去不留;静, 郎朗关照内心,在静定中用功,以成就至善之灵明 性体。我们从动、静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养性。 第一,静中养性。性功修炼,下手全在静定中 用功。《老子道德经》讲“致虚极,守静笃”,r “清静为天下正”,【l’J“不欲以静,天下将自 定”。【】 这些都是讲清静的重要性的。全真道的内 丹心性学注重静中养性,是清静派的代表。金代道 士马丹阳(1123—1183)说:“道家留丹经子书, 千经万论,可一言以蔽之,日清静。”【l 王重阳将 心性修炼作为修行的根本,认为“诸公如要真修 性,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 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 行。”l加 还说“本来真性唤金丹,四肢为炉炼作 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 不染 着世事,不妄想乱思,保持清静心境,自然了知修 道真谛,进而体真合道。以金末全真道士丘处机 (1148~1227)、尹志平(1169~1251)为首的龙 门派认为,只要不动心,便可养性。要炼心如寒 灰。做好了心上修炼的功夫,则身中之功随之而 至。那么,如何做到不动心、清静、“人于无念之 境”呢?马丹阳说:“惟常清静难行,但悟万缘虚 假,心自澄,欲自遣,性自定,命自位,丹自结, 仙自做。” 他给出的方法是悟出一切为空,万缘 为假,则一切自然放下了,放下成就一种境界,打 开人道法门。此外,“各种性功修炼法门,欲达无 念之境,不外操纵二途。‘操’就是‘系心一处’ 以止念,在前后二念之间止念入定……在前后二息 之间停息而成胎息……‘止念’是无攀援心,外息 57 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人道;‘纵’不 做意于止念,随意而修,无心而修,以不修为修, 恰似‘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的说法。” 这 是以“操”和“纵”两法来谈如何止念人定,进 而养性的。 第二,动中养性。全真道注重在世俗的尘劳中 炼心,动中养性。凡是尘世劳作之事,随动随作, 劳而不辞,善于在尘世劳作中养性炼心,但虽身在 养良好品德以及践履道德操守。修持上的本体功夫 和人品上的内涵功夫是分不开的,正如俗语所谓 “养性还须德高”。修心养性与积功累德是分不开 的。龙门派认为炼心养性不仅仅局限于精神或意识 领域,以心制 tl,难以达到目的,必须积行累德,在 尘世中修炼,道德践履在修性中的作用很大。孙思 邈集中国唐代以前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亲身体 验,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综合养生长寿理论。这位道 尘世,劳作俗务,却不为俗事所扰。事过不留,事 毕皆忘,恢复其学道之性。以此调和出世人世的矛 盾,在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张力中寻找平衡,而 又以出世为本。不即万事,不离万事。全真道盘山 派开创者王志谨主张“境上练心”,常应常静。不 落有无,超世而不离世。动中养性,与清静养性很 不同,而是在迎世的过程中养性。如同张三丰所 说,炼己持心到一定程度,要走出僻静的山林,接 受尘世的考验。人具有社会性,处在社会关系中, 不该彻底脱离尘世,孙思邈认为即使是结庐修炼也 应该选择距离村舍不远的地方。在事上炼心,在动 中养性,对于心性修炼来讲很重要。 第三,在动静互涵中养性。上文提到了动中养 性和静中养性,其实,动静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 应该不执着于一端,而应该在动静互涵互摄中探索 最佳的养性方案。不执着于动,也不执着于静,在 动静互涵中养性。《老子道德经》中“致虚极,守 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表达了“静极而 动”的过程;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 日静,是谓复命”, 则表达了“动极而复静”的 过程。《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一段论述生动的展现 了动静的相互转化过程。动静是相互转化、相互含 摄的,由静而动、由动而静,是道之常也,是正确 的;以动为动、以静为静,动无静,静无动,是物 之常也,是错误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在《思问录》中提到“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的观点,-2 与上述观点一致。元代道 士李道纯(I219~1296)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注》中又说:“所谓真静,非不动也,若以不动为 静,则是有定体也。有定体则不足以应变,所以真 常应物、真常得性者,动而应物而真体不动也。作 如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生动地体现 了动和静的辩证统一。总之,我们应该动态地把握 动静关系,在动静互摄中养性,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才是养性的最高境界。 2.养性还须德高。首先,德行是养性的重要 因素。要想达到性功修炼的高超境界,必须重视培 58 医十分重视德行的培养。认为如果不修德行,即使 服用玉液金丹,也不能起到延寿的作用。就是说如 果没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即使有了一定程度的命 功修炼,也达不到延寿的目的,这让我们想起古代 的高僧大德未有不是德高望重之辈的。在孙思邈的 的养生观中,继承了孔子的“仁者寿”,-2 “大德 必得其寿”的思想, 把加强道德修养放在养生 的重要位置。以德延寿堪称是养生之首,德高神 全,养生之要;德卑神散,养生大忌。张伯端认 为,心性道德修养是排除魔障,以保证修炼顺利进 行的重要条件。“大道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也由 天。若非积行于阴德,动有群魔做障缘”;“德行 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 神仙本愿”o E 291可见,修道靠积德。积德是修道必 需的资粮。 其次,德行对养性的作用。良好的品德修养和 道德操守对养性到底有怎样的作用呢?首先,良好 的道德修养和品行可以使人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 拥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是乐观的、泰然处世 的,这样的心理感受能够提高肌体免疫系统的机 能,进而促进身体健康;其次,良好的道德修养和 品行有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 不动气,不造作,从而维护健康;最后,良好的道 德修养和品行可以使人坦荡无忧,内心安宁,促进 身心健康。“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30J“仁 者不忧”。 拥有坦荡的胸怀并且常怀仁义之心, 身心自然健康。而且,“心性修养之完成,尽人可 成,以本自具有,不少欠缺分毫,修之即得。去幻 弃染,返朴还淳,即而立超真境。”-3 可见,积德 行善是养性的必要条件,而任何立志于养性炼心进 而健康长寿的人都可以尽可能的发挥本性,形成良 好的心性修养和道德品行。 3.养性还须节制。《尚书・召诰》有“节性” 之训,《吕览》继之言“节性”日:“事故先王不 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惮热,惮热则 理塞,理塞则气不达,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 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五 ・典籍钩沉・ 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 局。1986.434. 也。故养性之道,即在于节性之方,务使不在任其 [2][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 性情之极,而得其中和之道,则几矣。”-3 这是说 局,1986.352. [3][明]张三丰.新编张三丰先生丹道全书(陈全林点校) 不要任性情所为,而要注意节制,懂得中和之道, [M].jE京:团结出版社,2008.36. 这样才是真正的养性。养性在节制。《老子道德 [4][5]韩路.四书五经・礼记[M].沈阳:沈阳出版社, 经》云:“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是珍惜的意思, 1996.1702,1880. 要懂得珍惜精、气、神。啬神之法,也就是养性之 [6]戴望.管予校正・内业(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 局.1986.272. 术;啬神之要,又须节制情志,和七情以养神。对 [7][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 待自己则要“勿令心有不足”,一旦发现自己有不 华书局,1986.218. 足之心,就须“自抑之勿令得起。”无论在何时何 [8][9][1O][11]苏华仁.药王孙思邈道医养生[M].太 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3,52,52,52. 地,都不得多欲多求,“多求则心疲而志苦”,而 [123[14][153[32][33]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M].郑 陷入“汲汲于名利”等追逐身外之物的境地,必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196,197,200,354,201. 然伤神而害生。故常须“内省身心”,使“志闲而 [13][20][21](宋]王重阳.王重阳集(白如祥辑校)[M]. 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以全神而长 济南:齐鲁书社,2o05.295,256,30. [16][17][18][24][34][晋]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本) 生。啬神之法,一言以蔽之,“屏外缘”而己。总 [M].北京:中华书局,1986.9,28,21,9,36. 之,懂得节制才能更好的养性炼心。 [19][22][金]马钰.马钰集(赵卫东辑校)[M].济南:齐鲁 书社,2005.244,251.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欲修大道先修性” [23]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OO9.190. 的结论。一般人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养身,未免有 [25][清]王夫之.思问录(王新春译注)[M].济南:山东友 舍本逐末之嫌;其实,应该以养性为本,心性修炼 谊出版社。2001.104. 才是命功修炼达到高超境界的前提。我们应该在动 [26][29]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 静互摄中养性,并且重视德行对于养性的重要性, 文献出版社,2004.249,230. [27][30][3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 以及节制对于养性的必要性。◆ 局,1990.237,284,588. [2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参考文献】 1983.25. [1](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 Research on Mind Cultivation and Daoism Health Xu Ping (Graduate School,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102) Abstract:The mind cultivation is crucial for Daoism health.Fi ̄fly.the tllesis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hteories about mind cultivation in ht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which helps readers unde ̄tand the thesis more clearly. Secondl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d culitvation and Daoism healht further,which shows that mind culitvation is essentia1.Finally,the passage researches how to culitvate min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virtue,abstinence,dynamic and static mind culitvation. Key words:mind cuhivation,Daoism health [责任编辑:王靖宇] ・典籍钩沉・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