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 的法律。
2.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和 ==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
4.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 == 的及其==程度== 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5.犯罪客观方面的各种事实特征中,==危害行为== 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6.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和==单位== 。
7.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 或者==辅助== 作用的犯罪分子,是从犯。 8.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 依法对==犯罪人== 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9.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 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不能适用死刑。
10.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其显著特点是( BC )。 A. 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 B.强制性最为严厉
C.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D.保护社会关系的手段更为丰富 2.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BD )。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3.修订后的我国刑法典的施行时间是( C )。 A. 1997年3月14日 B.1997年7月1日 C.1997年10月1日 D.1998年1月1日 4.我国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 )。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5。某甲打猎时,发现一头猎物旁边有个小孩在玩耍,他明知自己枪法不好,但打猎心切,于是开了枪,结果猎物没打着,却打死了小孩。某甲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 C )。
A.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金某与李某因争抢座位发生争执,李某打了金某两拳。几分钟后,汽车到站打开车门时,金某从后面用脚将李某端下了汽车,致使李某受了重伤。金某的行为属于( D )。
A.假想防卫 B.防卫过当 C.正当防卫 D.防卫不适时
7.某甲意图杀死某乙,于是携带匕首尾随某乙到了一偏僻处,正准备下手时,下起了大雨,某乙急忙跑向附近一户人家。某甲见状,只得罢手。某甲的行为属于( A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意表示 D.犯罪中止
8.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 )。 A.想象竞合犯 B.法规竞合 C.结合犯 D.吸收犯
9.管制刑的执行机关是( C )。 A.人民法院 B.劳改机关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10.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D )。 A.吸收原则 B.限制加重原则和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 D.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2.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3.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4.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5.刑罚执行 刑罚执行:简称行刑,是指法定的司法机关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1.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1分)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1分)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2.简述刑事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酌定情节。
刑事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1)犯罪的动机。(1分) (2)犯罪的手段。(1分)
(3)犯罪的时间、地点。(1分) (4)犯罪侵害的对象。(1分) (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2分) (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1分) (7)犯罪后的态度。(1分)
3.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1分)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2分)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2分)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1分)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16分) 案情:
被告人徐某某,男,15岁(1984年lo月21日出生),某校初三学生。
徐某某是家中的独生子,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逃学旷课,甚至与校外一些“混混儿”建立了关系。2000年9月17日晚上,徐某某向母亲赵某提出自己能否不上学,赵某见儿子又想逃学,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嘴巴。当晚,徐某某趁赵某熟睡之际,从东屋找来铁扳手,残忍地向赵某头上猛砸几下,眨眼间赵某就没了动静。徐某某从赵某身上搜去60元钱后逃之天天。赵某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因颅脑损伤,已成了个“植物人”。 请分析:徐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他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果应当负刑事责任,如何对其进行处罚?
1.徐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3分)
(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2分) 3.本案中,徐某某故意以残忍手段对其母亲施暴,致使其受重伤成了“植物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构成犯罪,且徐某某时已年满15周岁,已
达到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因而,徐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分)
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因此,在对徐某某进行处罚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且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