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五节  舌诊

一、舌的结构

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舌面上的脏腑分布 四、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舌诊的内容(包括正常舌象 )

一、舌的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 舌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皱折成许多细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根据乳头形态不同,分为丝状乳头、蕈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四种。

丝状乳头形如圆锥状乳白色的软刺,高约0.5~2.5mm,呈角化树状。脱落细胞、食物残渣、细菌、黏液等填充其间隙,形成白色苔状物,称为舌苔。 中医认为,舌苔乃胃气熏蒸所形成

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心——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脾——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肝——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三、舌面上的脏腑分布

舌尖多反映心肺病变,舌中部多反映脾胃病变;舌根部多反映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另一种划分是: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四、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1.光线: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

2.姿势:一般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要尽量张开口,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 3.顺序:先观察舌苔的有无、厚薄、腐腻、色泽、润燥等情况,次察舌体的色泽、斑点、胖瘦、 老嫩及动态等情况。部位方面,可从舌尖看到舌根。

4.饮食:饮食常使舌苔形、色发生变化。如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 5.季节与时间:正常舌象,往往随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而稍有变化。如夏季暑湿盛时,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时,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再如晨起舌苔多厚,白天进食后则舌苔变薄;刚刚起床,舌色可见暗滞,活动之后,往往变得红活。

五、舌诊的内容

㈠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即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粘不腻。

舌神荣枯舌色舌体舌象舌形舌态舌苔苔色 苔质 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老嫩、胖大、肿胀、瘦薄、点刺、裂纹、光滑、齿痕、重舌、舌衄、舌痈、舌疔、舌疮、舌菌、舌下络脉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舌纵、舌麻痹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绿苔、霉酱苔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望舌体〉舌神

“荣”就是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故谓之有神,虽病也是善候。 “枯”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故谓之无神,乃是恶候。

望舌体〉舌色〉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见下图)

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

若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多为阳虚寒证。 淡白光莹,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亏。

望舌体〉舌色〉红舌

较淡红色为深的,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见下图)

主热证。

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 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则属虚热证。

望舌体〉舌色〉绛舌

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绛舌。(见下图)

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在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 在内伤杂病,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是阴虚火旺。 另有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

望舌体〉舌色〉紫舌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见下图)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望舌体〉舌色〉青舌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舌。(见下图)

主寒凝阳郁和瘀血。

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 舌边青者,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内有瘀血。

望舌体〉舌形〉老嫩舌

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都属实证。(见下图)

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一般都属虚证。(见下图)

望舌体〉舌形〉胖大舌(见下图)

若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以致积水停饮。

若舌淡红或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

望舌体〉舌形〉肿胀舌

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为肿胀舌。(见下图)

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 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多见舌紫而肿胀。 一是因中毒而致血液凝滞,则舌肿胀而青紫晦暗。

望舌体〉舌形〉瘦薄舌

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见下图)

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 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绛干燥者,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望舌体〉舌形〉点刺舌(见下图)

点是指鼓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刺是指芒刺,即舌面上的软刺及颗粒,不仅增大, 并逐渐形成尖锋,高起如刺,摸之棘手。舌面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青紫色或紫黑色斑点,并不突出于舌面,则称为瘀斑。

无论红点、黑点和白点,皆因热毒炽盛,深入血分之故。

红点多主温毒入血;或热毒乘心;或湿热蕴于血分。(见上图) 白点多是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是将糜烂之兆。(见下图)

黑点多为血中热甚而气血壅滞。(见下图)

舌见瘀斑,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斑。在内伤杂病,多为血瘀之征。(见下图)

舌生芒刺,总属邪热亢盛。 芒刺而兼焦黄苔者,多为气分热极。

绛舌无苔而生芒刺者,则是热入营血,阴分已伤。

据芒刺出现的部位,还可分辨热在何脏,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

望舌体〉舌形〉裂纹舌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见下图)

其主病有三:一是热盛伤阴;一是血虚不润;一是脾虚湿侵。 红绛舌而有裂纹,多是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 淡白舌而有裂纹,多是血虚不润;

若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者,则属脾虚湿侵。

望舌体〉舌形〉光滑舌

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称光滑舌,也叫\"镜面舌\",\"光莹舌\"。(见下图)

主因胃阴枯竭、胃气大伤。不论何种舌色,皆属胃气将绝的危候。 若淡白而光莹,是脾胃损伤,气血两亏已极; 若红绛而光莹,是水涸火炎,胃肾阴液枯竭。

望舌体〉舌形〉齿痕舌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见下图)

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

望舌体〉舌形〉重舌

舌下血络肿起,好象又生一层小舌,故曰重舌。若二、三处血脉皆肿起,连贯而生,又称为莲花舌。主病为心火,或外邪引动心火。在小儿较为多见。(见右图)

    望舌体〉舌形〉舌衄

    舌上出血,名为舌衄。其主病是心火、胃热、肝火、脾虚或阳浮。(见右图)    望舌体〉舌形〉舌痈

    舌上生痈,色红高起肿大,往往延及下颏亦红肿硬痛。多为心经火热亢盛所致。(见右图)

望舌体〉舌形〉舌疔

舌上生出豆粒大的紫色血疱,根脚坚硬,伴有剧痛,称为舌疔。多由心脾火毒引起。(见右图)

望舌体〉舌形〉舌疮

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四周上下,疼痛,称为舌疮。(见右图)

若由心经热毒上壅而成,则疮凸于舌面且痛。

若为下焦阴虚,虚火上浮而成,则疮多凹陷不起,亦不觉痛。

    望舌体〉舌形〉舌菌

    舌生恶肉,初如豆大,渐渐头大蒂小,好象\"泛莲\"、菜花或\"鸡冠\",表皮红烂,流涎极臭,剧 痛而妨碍饮食。多由心脾郁火,气结火炎而成。多属恶候。(见右图)

望舌体〉舌形〉舌下络脉

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正常情况下,脉络不粗,也无分枝和瘀点。若舌下有许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疱,多属肝郁失疏,瘀血阻络;若舌下络脉青紫且粗张,其意义与青紫舌相似,或为痰热内阻,或为寒凝血瘀。总之,舌底络脉青紫曲张是气滞血瘀所致。(见右图)

望舌体〉舌态 〉强硬舌(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謇涩,称为\"舌强\"。(见右图) 主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 因热盛者,舌质多见深红。 因痰浊者,多舌胖而有厚腻苔。 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

望舌体〉舌态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见右图) 主病有三:一是气血俱虚;一是热灼津伤;一是阴亏已极。 久病舌淡而痿,多是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津伤。 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

望舌体〉舌态〉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主因:虚损、动风。

久病舌颤,蠕蠕微动,多属气血两虚或阳虚。

外感热病见之,且习习煽动者,多属热极生风,或见于酒毒病人

望舌体〉舌态 〉歪斜舌

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见右图) 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若舌紫红势急者,多为肝风发痉;舌淡红势缓者,多为中风偏枯。

望舌体〉舌态〉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掉动不停,叫作\"弄舌\"。 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往往全舌色紫。 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望舌体〉舌态〉短缩舌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见右图)

其成因有四:一是寒凝筋脉,则舌多淡白或青紫而湿润;一是痰浊内阻,多舌胖而苔粘腻;一是热盛伤津动风, 舌多红绛而干;一是气血俱虚,则舌多淡白胖嫩。

                                          

望舌体〉舌态〉舌纵

舌伸长于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收缩者,称为\"舌纵\"。 若舌色深红,舌体胀满,舌形坚干者,为实热内踞,痰火扰心。 若舌体舒宽,麻木不仁,是气虚之证。

望舌体〉舌态〉舌麻痹

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其主病是血虚肝风内动,或风气挟痰。 属中风者,舌多淡红或青紫。

望舌苔〉苔色〉白苔

    白苔:主表证、寒证。(见下图)

    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在伤寒为太阳病,在温病为卫分证。

    若舌淡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

    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积粉苔、糙裂苔 。

望舌苔〉苔色〉黄苔

    黄苔:主里证、热证。(见下图)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

    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苔薄淡黄,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若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望舌苔〉苔色〉白灰苔

    灰苔:灰即浅黑色。(见下图)

    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

    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    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望舌苔〉苔色〉黑苔

    黑苔: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疫病严重阶段。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见下图)

    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    若苔黑而滑润,多属寒盛阳衰。

望舌苔〉苔色〉绿苔

    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无论浅绿、深绿,其意义皆与灰黑苔同,但却主热不主寒。若满舌滑腻,中见绿色,为湿热痰饮,属阴邪化热之候,因湿热郁蒸之故。常见于瘟疫、湿温病。(见下图)

望舌苔〉苔色〉霉酱苔

    霉酱苔是苔色红中发黑,又带黄色,类似霉酱故名。往往是由于胃肠先有宿垢湿浊,积久化热而成。因此说霉酱苔主病是湿热久郁,常见于夹食中暑,夹食伤寒传太阴者,或内热久郁者。(见右图)

望舌苔〉苔质〉厚薄苔

    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则为“厚苔”。厚薄可测邪气之深浅。    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见下图)

    厚苔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见下图)

                                                       

望舌苔〉苔质〉润燥苔

    舌面润泽,是干湿适中的正常舌象。

    若水分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为“滑苔”。(见下图)

    望之干枯,扪之无津,此为“燥苔”。(见下图)

    甚者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若质地板硬,干燥裂纹,称“燥裂苔”.(见下图)

   

    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

    润泽说明病中津液未伤。滑苔常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者。

    燥苔主病是:热盛伤津;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糙苔属热盛津伤者为多。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湿邪苔反燥而热邪苔反润者,如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则舌苔反燥;热邪传入血分,阳邪入阴,蒸动阴气,则舌苔反润。

望舌苔〉苔质〉腐腻苔

    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若苔色晦暗垢浊,则称“浮垢苔”。若舌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若舌生一层白膜,或出现饭粒样糜点,称“霉腐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面罩一层油腻状粘液,称为“腻苔”。若颗粒紧密胶粘,上有垢浊滑腻者,称“粘腻苔”。若颗粒不清,垢浊胶结者,称“垢苔”或“浊苔”。察腐腻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多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多见于食积痰浊为患,也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若肺痈、胃痈、肝痈以及下疳结毒等,见有脓腐苔,是邪盛病重。霉腐苔亦因胃脘,津液悉化 而浊腐上泛所致。(见下图)

    腻苔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凡苔黄厚腻,多为痰热、湿热、暑温、湿温、食滞,以及湿痰内结,腑气不利等。若苔白滑腻,则为湿浊,寒湿。苔厚腻不滑,白如积粉,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若白腻不燥,自觉胸闷,多是脾虚湿重。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乃脾胃湿热,气聚上泛所致。(见下图)

    总之,腐苔为阳热有余,腻苔属阳气被遏。

望舌苔〉苔质〉偏全苔

    偏全:舌苔布满全舌为\"全\"。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内、外某一局部,称为\"偏\"。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诊病变之所在。    全苔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

    偏外苔(舌尖为外),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先伤。偏内苔(舌根为内),是表邪虽减,胃滞依然。

若中根部少苔,是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阴精气血皆伤.若只中根部有苔,也见于素有痰饮,或胃肠积滞.

    舌苔偏于左右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肝胆湿热等。 (见上图)

望舌苔〉苔质〉剥落苔

    剥落: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镜面舌。    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见下图)

    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又称“地图舌”。

    若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叫“类剥苔”。(见上图)

    观剥落,可测胃气、胃阴之存亡,判断疾病预后。

    光剥舌主病已如前述,花剥苔也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若花剥而兼腻苔者,多为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更为复杂。类剥苔则主久病气血不续。

望舌苔〉苔质〉消长

消长:消是舌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地消退;长是舌苔由无而有,由薄变厚地增长。苔的消长, 反映着邪正相争的过程,可判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凡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一般都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反之,苔由厚变薄,由多变少,则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 无论消长,都应逐渐转变为佳。若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的征象。

如薄苔突然增厚,说明正气暴衰,邪气急剧入里;若满舌厚苔,骤然消退,往往是胃气暴绝的反映 。《察舌辨证新法》称舌苔逐渐消退为“真退真化”,即由化而后退,退后渐生薄白新苔,是“胃气渐复,谷气渐进”之佳兆;反之,骤然退去,多是“假退”。一种是骤然退去,不再生新苔,以致出现镜面舌,这是胃之气阴衰竭的恶候。另一种是多处剥落,形成花剥苔,亦非佳兆,仍属逆证。再一种是满舌厚苔忽然退去,舌面仍留污质腻湿,或见朱砂点,或见发纹,一二日间,必续生厚苔,此为湿浊邪盛,邪正相持。

望舌苔〉苔质〉真假苔

    真假: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凡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像从舌体长出来的,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从舌上生出来的,称为“无根苔”(见下图),即是假苔。辨舌苔真假,可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真苔:凡病之初期、中期,舌苔有根比无根的为深为重,后期有根苔比无根苔为佳,因为胃气尚存。若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其下却已生出一层新苔,此属疾病向愈的善候。    看假苔应注意:

    一是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此为无病.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    二是有苔有色,刮之则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

    三是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上潮。多由过服凉药伤阳,或过服热药伤阴所致。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 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的存亡。 此外血病观质,气病察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