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义点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三大主要命题形式。从文体上而言,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前,除去两年的作文题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其他文体之外,即1994年《尝试》规定写记叙文,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两题选一或另拟题目),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写一篇文章,但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实际上就是允许考生自己确定文体,只是没有明说。其他都规定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成了独霸天下的文体。自从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以话题作文(当年没有明说,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第一次冠名为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来,文体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记叙文的写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无论是数量还是高分作文都是以记叙文居多。这种情况到去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出现后,有所改观。因为话题增加了思辨性,因此重视议论文的写作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当然2004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并没有继续走下去,\"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使得散文的写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几乎一统天下。其实冷静下来思考一番,文体上的任何偏废都不可取。《》说得很清楚\"写作\"要\"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记叙文(包括散文、小小说)、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是高考考查的文体范围。某一年写某一类文体比较讨巧实际上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方法点津】面对文
1
体不限,如何确定文体呢?一要看话题适宜用什么文体。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编故事、写记叙文比写议论文似乎顺手些;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写议论文比编故事、写记叙文似乎顺手些。二要看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故事,就可以写一篇记叙文、散文或者小小说;如果你理性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杂感;如果你平时喜欢古今诗词,有较强的炼字炼意能力和音韵知识,就可以写一首诗;如果你思维清晰、细密,说话有条理,而且又擅长解说介绍,也完全可以写一篇说明文。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材料是作文写作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材料的话,即使自己偏好某种文体,也只能放弃。如,写议论文,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写记叙文,有没有相关的整一、连贯、动态的生活故事;写说明文,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散文,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情积累和语言积累;写杂文,有没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素质。四要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不妨去选择那些比较\"冷僻\"的文体(比如小小说、寓言、童话、戏剧、小品等)去写,或创造\"另\"类文体(套用应用文体、移植专业文体、自创无名文体),这样,你的文章也许会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而获得高分。一、记叙文写作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对写作对象
2
(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
3
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例文一[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徐宗璐人类从远古的荒原走来,一直走到高楼林立的城市;人类从蒙昧落后的部落走来,一直走到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不愧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近百年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是发挥到了极致:蒸汽机、电、核能、生命密码DNA……然而,仅凭这些,就可以断言人类是最聪明的吗?仰望天空,候鸟凄厉的叫声,带来远方战火依然的消息;俯视大海,海面漂浮着海兽的尸体;驰骋高原,再也见不到藏羚羊奔跑的矫健身姿;进入密林,再也听不见猛虎的长啸……这一切是谁造的孽?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人受功利的驱使,不惜以先进的科研成果危害人类。近代的战争多数已非单纯为了正义,更多的是为了物欲和私利,这充分暴露出人性贪婪、自私和暴戾的一面。部分人为了征服对手,研制出贫铀弹、细菌弹等杀人武器,丝毫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大量无辜者患白血病和癌症。这不仅仅是愚蠢,更是道德的沦丧,是犯罪。还有,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致使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大幅减少。300亿年前地球上约有25亿个物种,现在仅存1亿个左右。这已经灭绝的24亿个物种当中,60%是在本世纪灭绝的。从1600年起,动物的灭绝进入了加速度时期。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现在仅存的1亿个物种中,鸟类每两年灭绝1种,兽类每一年
4
就灭绝1种;而今后,植物将每小时灭绝1种,动物每天灭绝1种。我不禁想问,仅有的这些物种在地球上还能支撑多久?大海雀、渡渡鸟、旅鸽、卡罗莱纳鹦鹉、高加索野牛……这些早已被人类灭绝的动物,如果能够复活的话,我们在它们眼中看到的将是平和、善意,还是愤怒和敌意?事实上,现在连看一看敌意的目光也成了奢望。人类只是地球生命之网上的一段绳索,人类施之于这网的,也是施之于自己的。人类的文明已经让这张网变得千疮百孔。人类用科技阻止小行星将地球咬出一个缺口,是聪明的,但自己将地球这张生命之网撕扯得破败不堪,那就不能不说是糊涂了。也许有时残缺是一种美,但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来说,残缺决不是美。我们需要完整而美好的地球。造物主给了人类美丽的地球,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与之和谐相处。 21世纪的晨钟早已敲响,我们是否应该将20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放在两头分别是聪明和愚蠢的天平上称一下,看看哪头更重?因为对未来而言,这能使我们免生许多遗憾。解析:对人类、科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强烈谴责人类运用科技制造杀人武器及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径,充溢着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具有较强的震撼力。语言活泼生动,可圈可点处不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