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f}Am'x K 1 f一■一■ 创莉圃阪 网络新闻评论的新课题研究 李艳婷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摘郑州450002) 要】2O世纪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新闻评论在信息浪潮中应运而生, 它不仅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工具,而且成为人们评论时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与传统新闻评论相比,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同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 碰到了不少新课题,亟待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关键词】 网络新闻评论;特点;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1 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5—1O8—1.5 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在这个 创新不断、智慧绽放的时代,思维方式新颖开放、信息传播快速 网络评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及时,以快速反应、同步传 递、先声夺人见长。网络新闻评论即时性的传播特点,不仅作为 纸媒的报纸杂志比不上,就连同声传播的广播媒体甚至电视媒 介也难以比肩。如人民网设立的网评专栏“人民时评”,东方网 专设的“今日眉批”,之所以取名为“时评”“眉批”,一是主张对今 日之事进行评论,二是指批语的长短应该和眉毛的长度一样。 即时、价值观念多元多变,人们在享受着时代带来的先进与便利 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互联网上的时评和论坛,已经 成为广大网民发表言论、展现才华的自由天地。 1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新闻评论也称为时评或者政论,就是网民凭借网站媒 介对当前社会出现的重大新闻问题或者某些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发表议论和进行评论的文章。和传统新闻评论相比,网络评论 的优势很明显。 1.1快速精准,反应及时 这两个形象的要求都寓意着评论文章首先要写得短,其次要写 得快。因为争取了时问,也就赢得了文章的成功和文章的质量 保证。原文汇报总编辑、我国著名杂文家陈虞孙说过:“油条总 是趁热好吃,一篇文章压得太久,好比一根油条在冰箱里放了几 天,再拿出来吃,就没啥吃头了。我希望在报纸上能‘吃’到更多 又香又脆的热油条”u 。 果,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操作负担,提高相应的管理效率,使管 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引入SOA模型的设计思想, 设计了SD—RSMIS系统平台模型,采用.NET技术,建立基于WEB 的B(BROWSER)/S(SERVER)标准三层架构体系,运用c#语言, 使用中间件将中心数据库和具体的应用程序分离,将功能相对 的子模块,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联系进行组合,对整个系统框 架和数据库进行设计,同时提供了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架构,为 今后系统的扩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蕾.用于绩效考核的高校考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D].【硕士学位论文】河南:郑州大学,2012. [2]河南省关于省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的意见[S】.豫政办[201 11136号. 图2请假子系统数据流程图 【3】王志刚.冯明磊.浅谈人事考勤管理[J】_人力资源201l,5: l11一l12. 过配置平台的数据字典资源来定义。所有在数据字典资源中定 义过的XML标签都可被平台的任何功能模块理解和使用。 SD—RSMIS的各组件被封装为的服务,这些经过封装后的服 务被定义为抽象服务。每个抽象服务又包含功能相同而性能不 [4】杨海军.基于人像识别技术的煤矿考勤系统设计与实现 『J1.硅谷,2012,4:50—51. [5】布玛丽亚木一玉苏甫.高校考勤管理系统设计研究.1J1.企 业技术开发201 l,15:189—190. 相同的多个具体服务。一个组合服务由若干个抽象服务按一定 的结构组成,每个抽象服务由若干具体服务组成。服务集成的 目标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绑定到抽象服务的具体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用于绩效考核的考勤系统通过设置 【6王良骥.6]基于SOA的数据整合模式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12,2 [7】高哲.基于SOA软件架构的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 文1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不同情况的分数规则,将考勤的数据直接转化为考核的分数,有 效地建立考勤信息和考核结果之间的关系,不仅易于数据的管 理和保存,便于统计,还可实时监控和查询每位员工的考核结 1 08 CHUANGXINKEJI 2014.05 作者简介:张蕾(1975一),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 杂谈・文化杂谈II 1.2穿透时空,积极互动 公众、误导公众的恶劣行径,是每一位公民所不能容忍的,必须 坚决抵制。每一位网络评论者,应该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应该自 律、自尊、自爱,坚持用正确的引导人民,让网络新闻评论在 网络评论提供了一个言论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由 于网络媒体能够实现互动,网上网下轻易沟通,随时交换意见、 见解,在这里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自由探索,平等交 流,有支持的观点,有反对的意见,有赞同的一致性,也有分歧的 差异性,构成现代网络活泼生动的话语空间,成为具有很强交互 性的论坛载体,这与传统媒体受时间的制约不能及时与受众进 行互动对接形成鲜明对比。 反映公众诉求、通达社情、化解公众情绪方面,在创建文明 社会、和谐社会和健康社会的进程中做出努力和贡献。 2.2缺乏自尊自律,群发拼接出乱像 有的作者不自尊不自律,发生一稿多投现象,把自己的同一 篇网络评论,利用高科技的电子邮箱技术群发给多家媒体,破坏 文章应遵循“一稿一投、独家单发”的原则,结果出现同一文章被 与网络媒体相比,地方的区域性影响着报纸的发行,频率波 段制约着广播的播放,电台频道则着电视的传送,只有网络 可以不受这些。网络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将辽阔无比、千变 多家媒体重复使用的乱象,使新闻媒体也有1:3难言,处于十分被 动的局面。而有的作者则是利用网络的先进手段,对他人的文 万化的世界变成“地球村”,把网络评论瞬息传送到全球每家每 户的电脑前,具有穿透时空的超越力量。调查显示,每天有300 多万条言论信息是人们通过网络渠道公布发表的,如网络论坛、 网络新闻评论和微信、博客等网络载体,经常上网评论的网民占 全民比例超过66%。 1.3内容多样,形式广泛 网络新闻评论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国际国内的重要 问题和重大事件。人民网的“人民时评”的文章就是从政治领 域、经济领域、国际领域和其他领域四个方面进行评论的,其中 的政治领域主要是指我国国内的范围。在这四大范围内,又细 分出许多不同种类、不同分支的题目,内容广泛,多种多样。评 论的切入角度也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大的方面有对国家的 出谋划策,如“中国彰显的重要精神”、“坚决捍卫的 领土权利”等国内外存在的社会问题;小的方面有对民生问题的 微言小议,如“跌倒的老人服不服”、“中国式过马路”道德风尚等 问题,都可以引发议论。 网络新闻在形式上除了文风淳朴易懂、格调朴实高雅的评 论文章外,还出现了别开生面的漫画评论形式和短小精悍、随写 随发的跟帖,三言两语,一吐为快,呈现出网络评论的多样化,特 别满足了普通大众作为传播对象获得平等交流的机会。 2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新课题 网络新闻评论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媒体,它起着引领社会舆 论导向的旗帜作用,是主流媒体的灵魂,因此网络新闻评论的好 坏与成败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社会影响和诚信度。每一种新生事 物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总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过程,网络 新闻评论也不例外,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1缺乏责任意识,导致负面影响 网络带有虚幻神秘的色彩,网络提供自由度比较高的可 能。网络虚幻性和自由性的特点使人们在网上的言行有时可以 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这就给一些责任意识缺失的虚假言 论、扭曲事实的错误言论的横行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 有些网络评论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理性、感情因素太重和 缺乏自律意识、缺乏社会责任的毛病。比如:有人用粗俗的语言 恶意伤人,有人用谩骂的语言相互攻击;有人丧失职业道德,损 人利己自娱自乐;有人缺乏政治素养,违背党和国家的、法 律,使用低级庸俗的语言危害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形象,造 成了极坏的负面社会影响。 网络评论是社会的导向和旗帜,用的、错误的言论煽动 章进行生硬拼接,截取他人文章中的段落复制粘贴,自动拼凑他 人现成文章据为己有,再群发给多家媒体发表。这些不付出自 己的劳动和努力、既不讲诚信又不讲道德的窃取文章的做法,是 万不可取的。西方文论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真理和美德是两个 密友。你想当作家,当评论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网络新闻评论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它的表达和传播是线 性和曲线的交互,在实现表达的自由和便利时,难免也展现出表 达的芜杂与隐忧:表达是自由的,更应该是有质量的;表达只是 手段,影响和效果才是目的。殊不知,我们今天的一言一行,就 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应怀着对历史、对时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抒写好自己的网络评论。 2.3缺乏自产原创,质量千差万别 互联网上各家网络媒体都设立了自己的论坛,便于网民对 现实发生的新闻问题和社会想象发表评论和交换意见,这就吸 引方方面面的网民积极参与互动,广泛探讨研究。一方面,现有 的网络新闻评论大多是从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杂志转发或者 刊载的,甚至是将网友的评论通过链接方式直接传送到网页论 坛,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不在多数。另一方面,由于网民来自不 同职业背景,具有不同学识素养,导致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出 现了千差万别新闻评论,评论质量良莠不齐。网络评论要想出 新品、出真品,发挥时政的影响力,就一定要在内容和形式 上“严”字当头把好关。 3结语 网络评论起步比较晚,而网络技术和网络载体如论坛、博 客、微博又层出不穷、加速变化,加上海量的网民具有超智慧、超 能量,都给网络评论提出了比传统评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 清网络评论综合性、渗透性、易碎性的特点,创作能够揭示问题 本质的、社会内涵深刻的、宣扬主流价值观的、被大多数网民认 可和接受的新闻评论,提高主流网络评论的水平,增强对网民的 亲和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12. [2]杨新敏.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12. 作者简介:李艳婷(1972一),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 向:古代文学。 CHUANGXINKEJI 2014.05 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