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结合课文旁批展开思考:
1、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何以会有如此悲剧之命运?他的性格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吗?同乡会上,范爱农为什么用滞钝的声音说“还发什么屁电报呢”,仅仅是因为他对鲁迅有成见吗?
【明确】
可从范爱农生平际遇的变化来解读他的性格特点,即用发展的观点来解读人物。要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时空-事件-命运),将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勾画出来。
诸多事情串在一起,我们就不难明了爱农的个性: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但内心极热,对师友,对知己有极深的感情,对改造社会有着极大的热情。同乡会上不主张发电报,根本原因在于他洞察时局黑暗,且身处危险境地,郁悒久积,悲愤至极,故发此激愤之语。
不难看出,范爱农性情的变化与其人生波折、时局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2、范爱农何以有如此悲剧之命运?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难道说爱农之死真是缘于他心性褊狭吗?这一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思考?
【明确】
A:论世,看时代风云:范爱农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你从课文中能读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吗?通过形象的文学画面描写领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风貌,窥一斑而知全豹。
B:观人,察世味人情:与范爱农相关的诸多人等可以分成几类?不妨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解读人物的命运。
C:品性,悟白眼真意:范爱农有着怎样的性情?如何看待他的“白眼”?
范爱农的白眼看人与当代不通世事人情之辈有着本质的区别。生逢乱世,白眼看人正是爱农绝不流俗、不妥协的耿直清高处。面对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眼见家国的困境与自身的绝境,他从内心感到彻底的绝望,而在这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他以自杀向社会做了最后的反抗。
3、昔人已逝,夜灯犹明。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捡拾《范爱农》这一片花瓣时的情怀?作者回忆范爱农,主要选择了“同乡会争执”和“报馆案风波”两件事。后一件事似乎与范爱农的关系不大,作者为什么要特别写这件事呢?
【明确】
A.报馆案看似和范爱农关系不大,实际上正是其命运的转折点。报馆案后,爱农的命运陡转直下,求生无门。鲁迅疑心范爱农是自杀的,但那清冷的河水怎能涤尽心中无穷的愤懑和怅惘?鲁迅尊重和怜惜范爱农这位革命战友,但对于他性格软弱的一面却毫不隐讳。鲁迅向来提倡那种与反动恶势力进行韧战的毅力,对于以死抗争并不赞同。
B.一粒沙上看世界,报馆案让我们窥见历史的真相。从对范爱农悲剧的思考,鲁迅开
始了对新的救国道路的不懈探索。立人、国民性、唤起民众……这些课题摆在了鲁迅的面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最终确认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拿起笔投入了新的战斗。
C.鲁迅的人生追求、遭遇、性情和范爱农颇有相似之处,正是在范爱农的身上鲁迅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徨、苦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作者回忆一路走来的老友,就仿佛重新经验了那曾经共度的一段岁月。读此文,我们仿佛看到了映照在文章水面上的沧桑的脸,感受到作者“朝花夕拾”时深沉的情怀。
(二)拓展阅读: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都在邂逅一个真实的、富有生命气息的灵魂。读《范爱农》,我们折服于鲁迅深邃凝重的思想;读《勾践灭吴》,我们感慨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坚忍;读《游侠列传》,我们赞叹司马迁直言敢谏的肝胆;读《故乡人》,我们陶然于王淡人“满架秋风”的率真……走进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世界,我们都会在与其无声的对话中收获心智的富足。
《范爱农》一课学习结束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等文集,参读《鲁迅作品十五讲》及孔庆东《四十不坏》中的《鲁迅的智慧》、《鲁迅的痛苦》、《鲁迅的呐喊》等相关文章,由此打开阅读视野,在悉心阅读感悟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知识检测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一怔( ) 连累( ) 即刻( ) 钝滞( )
渺视( ) 淡薄( ) 揖让( ) 拮据( )
毡帽( ) 军械( ) 绿林( ) 记载( )
横暴( ) 酩酊( ) 牢骚( ) 船舷( )
2.找出下列各组的错别字并改错。
A.锁事 焕发 慷慨 喧闹____________
B.筹集 侯补 巡警 幽静____________
C.船弦 悲壮 糊口 校款____________
D.坚执 雍荣 惭愧 伤痕____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
①然而这一件似乎逐渐_______,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
②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也很少有________谈闲天。
①淡薄 淡泊 ②功夫 工夫
4.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②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③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④但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⑤回到故乡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二)课文阅读理解
(一)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1.在划线句“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中,作者为什么要补充“天气还并不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体会“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一句中“摆”的含义。
3.作者为何不惜笔墨在此处描写光复后的绍兴?
4.绍兴光复后,范爱农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过的”,他的行为“实在勤快的可以”,鲁迅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二)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虽然并无证据。一点法子都没有,只做了四首诗,后来曾在一种日报上发表,现在是将要忘记完了。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5.得到范爱农的死讯,作者先是“疑心消息并不确”,却又觉得“极其可靠”,前后表述是否相矛盾?怎样理解这句话?
6.怎样理解划线句的四句诗?
附参考答案
(一)
1.
一怔(zhèng) 连累(1ěi) 即刻(jí) 钝滞(dùn)
渺视(miǎo) 淡薄(bó) 揖让(yī) 拮据(jū)
毡帽(zhān) 军械(xiè) 绿林(1ù) 记载(zǎi)
横暴(hèng) 酩酊(dǐng) 牢骚(sāo) 船舷(xián)
2.A.琐事 B.候补 C.船舷 D.雍容
3.淡薄 工夫
4.②①⑤③④
(二)
1.鲁迅先生补充这一句,是为了讽刺那些人,在未光复绍兴时,畏畏缩缩,根本不敢站出来说话,现在光复了,都耀武扬威起来,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的同情,感到肩负的责任感。
2.“摆”有“安放”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位置是王都督们有意安排的,从这个词的运用中也能看出鲁迅对当时形势的清醒认识。
3.从作者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些都为
范爱农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4.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的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的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这些描写为范爱农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5.不矛盾。范爱农是凫水的高手,即使酒醉也不至于溺水而亡,所以作者疑心消息并不正确,但从以前对绍兴光复后换汤不换药的描述可以看出,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范爱农的希望将换来失望,甚至绝望,这样他的死就成了必然,因此作者又觉得这消息极其可靠。
6.这四句诗已触及到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地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为黑暗的现实所不容。
脚下
高一(4)陈媛
一
小和尚问:“路该怎么走?”
老和尚答日:“看前路,抑或看左右。”
小和尚问:“看不清怎么办?”
老和尚说:“看脚下”。
房龙的《宽容》中,无知者因远处的假象失足跌落悬崖。如果能看看脚下的那方土地,或许可以免去死亡。
面对自然,我们永远无知。面对远方,我们永远不知如何辨别真假。
所以,对于凡人,只有脚下的土地最为踏实,我们只能去看脚下。
二
大学里,学生们为了取得接受一位远道而来的学者指导的机会而钻研着极其深奥难懂的理论和知识。只有他,一个人泡在图书馆中潜心复习,准备考试。
最后,学者仅同意指导他一人。因为在后来学校的一次考试中,他成绩最好。
脚下的路上未明了,何以看清远方?
他,是罗曼·罗兰,千百年后,《约翰·克里斯多夫》会依旧静静躺在人们的书架上。
低头看看脚下,然后迈出最坚实的一步,迈出以后,便会发现事情有了进展。
三
从普林斯顿学生宿舍的某个窗户中,一张写字台被愤怒地扔下。饱受病痛折磨的他,已经要以这样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烦躁。
现实相当明了,他的思维不再那样严密思路也不再那么流畅了。但室友注意到,他身边演算的草稿丝毫没有减少。
几十年后,约翰·纳什在一个小咖啡馆里,得知自己得了诺贝尔奖。
看清脚下,不只给人勇气,可能也同时让你看到让自己退缩的力量。但即便如此,真的猛士,依旧会沿着脚下的路进发。
四
菩提说:“凡人不能视远。”
我们是凡人,所以要看脚下。
低头,凝视全世界仅属于你的一方土地,也许它蕴有让人平静的力量,也许它有着让你却步的张狂。但无论怎样,看清之后,再去行动。理性的选择,会赋予你前行的希望。你会发现,因为看着脚下,不仅前方的道路显现,连未来也会越发明朗。
手边,《荷马史诗》传递着如希腊神殿石柱上刻着的真言一样古老而永恒的智慧:
昨日已成过去,明日太过缥缈,你能把握的,唯有今朝。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给材料作文,作文要求如下:
小和尚:“师傅,路该怎么走?”
老和尚:“看前路。”
“前路看不清,怎么办?”
“看左右。”
“左右也看不清呢?”
“看脚下。”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主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读完材料,不难发现小和尚和老和尚探讨的是一个“看路”的问题。古人曾望歧路而大哭,可见选择一条路,即意味着失去其他的选择,而随着年华渐逝,想走回头路的几率可能是零。选择,在上路之前。
看前路,可以说人生须有高远的境界,明确的目标;看左右,可以理解为人生须有开阔的视野,可从身边的亲人、友人、陌生人或是对文学、社会人生的关照上汲取“看路”的经验和智慧,而在仍看不清时,“看脚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最易被人忽视的却是非常重要的。看清脚下,就意味着看清自身所处的现实,看清现实中的沟沟坎坎,从脚下的一方土地汲取生活的智慧和信念——当然,这“脚下”也可以是广阔深厚的、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一方热土。可不可以向后看?当然可以,对一个现实的人而言,曾经的岁月就是下一个选择的依托;对于一个历史的人而言,人类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都是上路前的训诫。
作者能在考场上仔细分析材料之后迅速确定自己的写作角度:看脚下,踏踏实实地迈好人生这一步,选用了自己擅长的章节体来进行写作。从分析材料确定论点,到论证“看清脚下的路才能赢取成功”,到“在求索的道路上即便遭遇坎坷也须坚持不懈”,援引了文学家和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故事讲得清晰生动,在说理上呈现出了清晰的层进性。第四小节可谓“文章之合”,用菩提的话再次申明观点,以禅意呼应佛理,可谓妙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