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老城楹联赏读
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在古代叫涂水和魏榆,到北魏、北齐时,因两度移民改称中都县;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改中都县为榆次县。城内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形成庙、寺、街、景合一的独特景观。主要建筑城隍庙、古县衙、思凤楼、东花园、西花园、桑云故居、南北大街、清虚阁、西城门等相互依衬,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中,留在老城建筑物内的大量匾额楹联,从老城开放之日起便引起游人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参观游览榆次老城的时候,欣赏着那些精美的建筑,细细品味那些楹联匾额,耐人久久回味。
一、城隍庙联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下诏各地建城隍庙。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庙作为明王朝控制百姓思想,使人诚惶诚恐接受管束的精神统治阵地之一,其巩固王权的目的,在榆次老城城隍庙的楹联中得到集中体现。
“城隍”,是迷信传说中主管某个城市的神。一县之清官,一地之英烈,死后都可被奉为当地的“城隍爷”。榆次的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
它由不同时期的三个建筑组合而成,最高的一处叫做玄鉴楼,联曰: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此联劝告人们平时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在玄鉴楼的前面有一戏台,戏台联写得十分直白,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做坏事要遭报应: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在戏台的对面,是主殿显佑殿,专门供奉城隍。
相传朱元璋在起兵之时,曾避难于城隍庙。他认为是城隍爷保佑他得了天下,所以不仅命令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城隍庙,还为城隍爷加官进爵。城隍爷的官位品级,一般比当地行政长官的官位品级还高,比如县一级城隍庙的城隍爷是正四品官。当时榆次城隍庙的城隍爷,还被朱元璋封为“鉴察司民显佑伯”。于是,当地人修了显佑殿,两边有联:
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瓦刺大军侵扰榆次,寇准族人天叙堂弟寇天舆带人护城池40余天,瓦刺军终不能得而退。所以,榆次就有了城隍神是寇准的传说。
宋朝以后,许多地方奉祀过世的英雄、有功于地方的名臣为城隍。如北京城隍是文天祥、杨椒山;上海城隍是汉代大将霍光、河北人氏秦裕伯、爱国将领陈化成;会稽城隍是庞玉;南宁桂林城隍为苏缄。
榆次老城内城隍庙的楹联大多是劝人向善、遵纪守法的,如冥王殿:
任凭你无法无天,即将明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醒悟;
明镜高悬台上,只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
元辰殿:
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世事;
名利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城隍庙的寝殿,自成院落。东厢房为知县斋宿堂,知县上任前须先拜谒孔子和城隍神,并在此带往一宿,以“聆听神教,端正为官之德”,此定制一直沿用至清末。
其楹联为:
站着,你背地作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天缘宫: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元君殿:
御灾除患神功著;
福善恶淫天道昭。
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庙之一,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二、榆次县衙联
榆次县衙是榆次老城的主要景点之一。修复后的县衙占地面积2.l万平方米,是全国
最大的县级衙署。相传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太宗赵光义水灌晋阳城灭北汉,古并州治被毁,并州治所移到了榆次。从此,榆次县衙留下了“古并州治”的故称和县衙州署的建制。“古并州治”的匾额下,有一副教人如何做官的楹联:
官有典章,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民供正果,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一般县衙的规制是四径三堂,而榆次县衙的规制却是六径五堂。大堂上额书有“牧爱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县衙内最发人深思的一副楹联,悬挂在大堂楹柱上,写的是: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尊,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对联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句阐明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地方官与一地治理的辩证关系。此外,还道明了得官与失官的应有心态。据说,该联出自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的手笔。高是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河南内乡县赴任,长达九年。在任知县期间体察民苦,“理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之声传闻遐迩。”他离任后,百姓在仪门前立了“德政”、“去思”二碑,以示怀念。
县衙中还有不少匾联也充满了官场智慧。例如,在大堂就有一副由清代诗人魏向桓撰写的对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县衙大门联:
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责合乎民心。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仪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因此,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
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场时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
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
仪门门外有联曰: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仪门内联曰: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居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副楹联告诉人们,为官从政,不要夸夸其谈,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一事当先,要有全局观念,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到了县衙二堂,只见上额刻有“悬鉴涵泳”的字样,两侧楹柱联为: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右偏房:
敬以待人恕以接物;
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左偏房:
古训是武威义是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明清时期,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刑。
六房也各有楹联:
工房:
修路开渠造福乡梓;
鸠工选料营建明堂。
刑房:
按律量刑昭示天理;
依法治罪摒绝私情。
兵房:
厉兵秣马常备不懈;
枕戈待旦防患未然。
户房:
造户量田唯勤唯爱;
征赋理财亦谨亦公。
牢房联也颇具特点,像狱神堂的楹联:
触法即欺天,十恶不赦;
悔过是回头,一体宽容。
膳房是衙役们用餐的地方,楹联除一般性歌颂饭菜飘香外,还有劝衙役甘于清贫、廉洁奉公的含义:
形味色香多雅趣;
烹烧蒸煮俱清香。
白米为炊,莫嫌樽酒淡;
山肴作馔,还是菜根香。
县丞院是县丞、衙役们平日工作的所在。为时时提醒县丞、衙役爱国忠君、为民办事,牢记执役的宗旨,有三副楹联分别为:
既然穿吏服,心要爱民爱国;
纵使卖番薯,秤须足两足斤。
不多事,不废事,斯能任事;
勿忍心,勿私心,即是良心。
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住世一天,须做一天好人。
思凤楼是榆次县衙的标志性建筑,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据说在西晋咸宁年间,荀浪任榆次县令,卓有政绩。有一天县衙飞来一大群吉祥美丽的鸟,人们说那是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榆次就有了“凤城”的美誉。七百年后,宋仁宗天圣八年,名臣文彦博出任榆次县令,他为了缅怀先人,激励自己,鞭策后人,就在县衙旁修建了思凤楼。
有感于此,当年在重修思凤楼时,时任榆次区委书记的耿彦波题一联:
民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
官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吏贤。
县衙“酂侯祠”,供奉的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萧何因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知人善任、慧眼识才,是为官应有的品质和素质,也是萧何的可贵之处。所以,萧何庙的对联是:
策马追贤留佳话;
安邦运智著德馨。
酂侯祠内的主要建筑除萧何庙外,还有“音飞白雪”,也就是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要调戏班来唱戏。音飞白雪戏台联是: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县衙三堂的楹联就有四副,分别是: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
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慎其前则无悔于后;
志以往而有先之今。
行不得则反求诸己;
旺勿厚而薄责于人。
开源节流裕充国课;
量入为出利达乡黎。
县衙四堂是县官居住休息的地方。横额为“雍和”,堂内挂有一匾式楹联:剧暑悲难渡;
清秋喜却回。
相传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7月,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榆次县衙,恰逢七月流火天。随驾的山西巡抚噶礼,见康熙燥热难奈,命人取来一个西瓜。康熙顾不得是否得体,拿起来便吃,吃完顿觉目清身爽,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剧暑悲难渡;
清秋喜却回。
其实,我们看到的这副联的只是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康熙耳闻一些反清复明的义
士经常来榆次,早想剿灭,只是无暇顾及此事。到康熙四十二年,四海安宁,他终于有机会来山西暗访。但到榆次一看,那些前明遗老已陆续过世。康熙感慨时事与人事的变迁,就写下这副对联,并且把这块匾送给当时的榆次知县祖良才。从此,这块御匾就代替了一般县衙的“明镜高悬”,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县衙四堂还有几副楹联也耐人寻味: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别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常经:常法。驭官:控制驾驭官吏。治赋:管理赋税。意思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
清心以尽心,意外升沉皆定数;
办事勿多事,个中界限要分明。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县衙五堂也叫“大仙楼”,分上下两层。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也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地供奉于此。大仙楼外的匾额是“槐月轩”、“冰雪堂”,两侧楹柱的楹联为: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典;
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皇。
榆次县衙的这些楹联告诉人们:做官犹如下棋,心里要清静,要像冰雪一样晶莹剔透,不能有杂念。要勤动脑、镇动手,不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清一静,正是匾额“冰雪堂”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弈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告诉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榆次老城的县衙联,可以说是封建为官之道的总集成,包含了许多的“学问”和“奥妙”。正是:
名场似弈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养成上下千年气;
自有纵横万里心。
当官的只要平时注意修身养性,有纵横万里的雄心壮志,就会像马王殿楹联所云:
房驷腾辉周凤驾;
骅骝献瑞冀空群。
三、明清街楹联
与城隍联的“劝人向善”和县衙联的“教人做官”相呼应,榆次老城明清街的楹联,则在告诉人们“如何经商”。
明清街曾经是榆次老城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两旁店铺林立。明清两朝晋商遗留的“老字号”,其楹联虽已油漆斑驳,但所讲述的盈利法则、经营理念,所突现的商品特性、业界地位,到现在仍真切可循、清晰可辨。
从楹联的内容看,当年晋商无不将“诚实守信、薄利多销、和气生财”奉为经营的理念。例如:
大隆号,其楹联是:
温良恭俭让,让中能取利;
仁义礼智信,信内可求财。
中兴和,其楹联是:
交以道,节以礼,一团和气;
近者悦,远者来,四海春风。
恒兴德,其楹联是:
有恒有兴有德,仁怀礼运;
无次无假无欺,信念义方。
万利恒,其楹联是:
协力同心,贸易中不失和气;
公出正入,权衡上犹带仁风。
协和信,其楹联是:
生财尊大道;
处事守中和。
瑞隆裕,其楹联是:
细流渐聚成沧海;
拳石频移作泰山。
当年榆次的商家,以常家和王家为最。常家虽然以榆次为根,但经营种类繁多,商迹遍及四海。而王家是以开当铺起家,产业主要集中在榆次本地,仅在老城北大街,就有好几家商铺。
在榆次商业繁荣时期,还有不少外地商人在这里开店设铺,祥记公司就是当年孔祥熙开设的煤油公司。
其楹联是:
世事如棋,让一看不为赢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客人。
在明清街的其它店铺,仅从主人所挂的楹联,人们就都能看出他们是经营什么商品的,或者他们的经营宗旨是什么。
“聚兴顺”是一家茶馆,其楹联为:
天下群贤一品壶中况味;
乡时少长静领无上清凉。
“广云集”是一个染料庄,其楹联为:
青黄赤白黑汇通五彩;
紫绿朱蓝橙色焕三春。
“德胜园”是搞物资贸易的,其楹联为:
你的算计非凡,得一步进一步,谁知满盘都是错;
我却糊涂不过,有几件记几件,从来结帐总无差。
“达生春”是家药铺,其楹联为:
扁鹊千方,蕴蓄匡民德;
神农百草,怀生荡世心。
“吉履谦”是卖鞋的,其楹联为:
白镪赠君还赠我;
青蚨飞去复飞来。
“北谦亨”的门联,上下联首字嵌“香”、“烟”二字,显然是家烟草行:
烟海茫茫唯此生极品;
香风袅袅独古店长春。
裁衣店“天一”的其楹联为:
天人丽服春风杨柳顾倩影;
一体新装秋野松杉助雄姿。
上下联首字不仅嵌入“天一”的商号名称,联中还嵌入“服装”二字,“春风杨柳”、“秋野松杉”,又将店家的手艺张扬得神乎其技,真是精妙。
漫步在榆次老城的大街小巷,品味着百年沉淀的妙对佳联,评判着封建文化的做人之道、为官之道、经商之道,让人仿佛走进一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大宝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