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模拟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4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把它选出来。(每题2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1. 某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据此能够判断该远古人类为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参观云南元谋人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的文物包括 ( ) ①两颗门齿化石 ②有明显加工痕迹的打制石器 ③炭屑和烧骨 ④磨制的石珠和石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下列图片中的内容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的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 )
A.黄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5.小刚同学在搜索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时,搜到了以下内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小刚同学搜索的这次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6.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7.“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礼记》里的这段描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商汤灭夏 B.奴隶社会结束 C.舜传位给禹 D.禹传位给启
8.公元前1600年左右,青铜文化进入灿烂时期;与此同时,商朝出现,历经数百年。为了寻觅铜矿,商王朝至少六次迁都,其中的三处都城——郑州、二里头和安阳已经得到考古发掘印证。商朝青铜器匠的作坊设在宫廷里,他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祭祀用具。上述材料说明( )
A.商朝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B.商朝能制作青铜器 C.商朝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D.商朝因水灾多次迁都
9.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下列青铜器中哪件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 )
10.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1.《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 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 ) A.孔子 B.孙武 C.老子 D.孟子
14.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
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16..下列关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C.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政权 D.发生于秦始皇在位时期
17.“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周口”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要去( ) A. 陕西省 B. 云省 C. 浙江省 D. 北京市
18. “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B )
19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 秦孝公重用商鞅 B.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是(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持 C.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建立县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材料四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请回答: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3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3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2分)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时代相当于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生活的时代?他们分别主要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3分)
22.(14分)下面两幅图生动的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 请你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2分)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与北京人有何不同?练习所学知识 ,你认为图二右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3分)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与北京人的原始群居有何根本区别?(2分)
(4)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4分)
(5)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3分)
23.(16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哇。一一维基百科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材料一、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措施?(4分)
(3)从材料三看,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次改革与秦统一有什么联系?(6分)
24.(10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一)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
(1)图1和图2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居住在图2房屋的原始居民叫什么?(2分)
(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事例
(2)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成功事例有哪些?战国时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又有哪些?(各答出一点即可)(2分)
(3)春秋时期,谁提出了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代表?(2分)
(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有和谐就有不和谐。试举出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两个事例。(2分)
(5)反思古人的做法与主张,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3分)
(2)春秋时期“政由方伯(诸侯)”,请你列举出当时的四个霸主。(3分)
(3) 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产生的影响。(3分)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1 B 11 B 2 B 12 A 3 C 13 C 4 A 14 A 5 C 15 D 6 A 16 A 7 D 17 D 8 B 18 B 9 A 19 B 10 C 20 C 21.(1)群居生活。在原始人生活的险恶环境下,野兽出没无常,仅凭个人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难以生存,因此,北京人只能过着群居的生活。
(2)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并能用火烧烤食物等。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3)出现了人工取火。
(4)出现了原始农耕生产。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水稻和粟。
22.(1)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 (2)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4)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不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5)同意;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等。
23.(1)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作用:该法令的实行,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措施:统一度量衡。方面:经济方面。
(3)成效: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联系: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4.(1)河姆渡原始居民。
(2)大禹治水。修建都江堰。(言之有理即可) (3)老子。道家。
(4)沙尘暴、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环境污染等。(符合题意的任意两个事例即可) (5)应该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25.(1)公元前770年。春秋时期。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