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第5卷第7期至坐 ・63・ (3)腹式呼吸。全身放松,吸气时腹肌舒张放松,使腹部隆起, 循序渐进,身体要自然放松,不要屏气、换气过度,以免造成头 同时膈肌收缩,位置下移;呼气时腹肌收缩凹陷,膈肌松弛回 昏、眼花、胸闷等症状。注意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比吸气 位,2次/d。l0 min/次。(4)全身性呼吸操。平举上臂吸气,双 时间长约1倍;当有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心衰时暂不宜锻炼。 手压腹呼气,若病人感到切口疼痛时,可由责任护士按压引流 1.3统计学处理 切口,或切口疼痛时改为单举上臂吸气,单手压腹呼气,另一 用SPSS软件,采用t检验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只手按压引流切口,2次/d,10 min/次。(5)指导进行吹气球 2结果(表1) 锻炼。(6)在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初期,由于切口疼痛,可先 做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锻炼,再逐步按顺序做完,由慢到快, 表1 3 d后两组部分肺功能指标变化( ± ,L) 3讨论 从表l中可见进行改良呼吸操后的肺功能与对照组相比 由于外伤致血气胸的影响及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原 较,反映胸廓容量、呼吸肌力量、肺组织弹性、通气功能储备能 因,呼吸肌活动受影响,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通气量和排痰 力的VC、TLC、MVV、TI.,C数值均获得明显的改善(P< 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滞留,产生缺氧 j,改良呼吸操锻炼 0.01)。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后病人,早期进行改良呼吸操 主要通过运用呼吸的配合,在运动中使病人增加膈肌活动,达 锻炼能促进肺功能恢复。 到增强和锻炼呼吸肌群的耐力和力量的目的。通过进行最大 参考文献 程度的运动,促进肺部扩张,提高肺和胸廓的顺应性,改善通 [1] 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0. 气功能,提高肺活量。 [2] 董明岩,崔宽龙,陈君长.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病人肺功 呼吸操的特点:通过有节律的缓慢地深吸气和深呼气,使 能受限的决定因素[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134—136. 肺泡PaO 增加,PCO:降低,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循环机 [3]顾恺时主编.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62. 能,改善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肺换气,达到增强肺功能的效 [4]郭晓峰.术前呼吸操锻炼对食管病人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 果 。呼吸操运动时,膈肌的主动收缩,使呼吸频率下降,潮 [J].护理学杂志,2005,20(18):36—37. 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咳嗽能力增强, (收稿日期:20o8一O5—26) 使肺内痰液和胸腔内积气、积液尽早排出,使肺复张,同时可 (本文编辑郝恒彬) 减少肺部的感染。 2 l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的护理 刘 琴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 本组产妇21例,年龄24~41岁,平均33.5岁。其中自然 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 分娩6例,剖宫产l5例。发病时间为产后5—30 d。主要表 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产后 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肢体周径比健侧长3一l2 DvT发生率为0.61%~1.5%[21,一旦发病给产妇带来心身 cm,站立和活动时肢体胀痛加重、活动受限、皮肤颜色暗紫、皮 痛苦,严重者可致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arterial embolism。 温升高。本组病例均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其中左下肢l8 PAE)而危及生命。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收治 例,右下肢3例。髂静脉血栓6例,髂股静脉血栓4洌,髂股 21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经实施综合护理,取得了 胭静脉血栓2例,胭静脉及以下血栓形成9例。 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2方法 l资料与方法 对9例周围型DVT产妇行溶栓综合治疗,应用尿激酶l6 1.1临床资料 万u、丹参250 ml静脉输人,1次/d,低分子肝素钙4 000 U皮 下注射,2次/d。对12例及混合型DVT产妇行腔静脉滤 作者单位:644100四川省南溪县人民医院 网植入后抗凝、溶栓治疗,当腔静脉滤器植入成功后,尿激酶 刘琴:女,本科,主管护师,妇产科护士长 剂量增加到25—30万U/d,从足背静脉漓入,配合下肢空气 ・64・ 2008年第5卷第7 波压治疗。 2结果, 发现肺栓塞的发生;注意腹股沟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皮肤 黏膜有无淤点、淤斑、鼻衄,了解出血情况;监测手术肢端循 环、足背动脉搏动、肢体有无肿痛等,掌握血栓的发展变化。 本组1例产妇出现右下前胸痛、胸闷、咳嗽,及时拍胸片示右 下肺前叶栓塞,予半卧位、吸氧、心电监护、抗凝溶栓、抗炎等 治疗好转。 本组l8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轻度肿胀3例。其中1例 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综合治疗护理,痊愈出院。 3护理 3.1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为产后并发DVT,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大、费 用高、恢复慢,又需改变新生儿的喂养模式,产妇及家属常产 生焦虑、忧郁和急躁心理。我们针对不同产妇的心理需求,采 3.5健康教育 3.5.1孕期筛查DVT高危人群产后并发DVT的关键在 于预防。由于孕期活动减少,腹压升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又 用心理疏导等方法,消除其不良心理。详细介绍DVT病因、 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 轻心理压力。 3.2保守治疗护理 对9例周围型DVT产妇,溶栓药从上肢静脉中滴入,绝 对卧床10~l4 d;抬高患肢20—30 cm,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 暖,防止冷刺激;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在患肢输液 用药、按摩及热敷,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密切观察 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定时监测凝血机制,使凝血酶时间控制在 正常值的2—2.5倍,以免抗凝、溶栓过度导致出血。 3.3腔静脉滤网植入护理 3.3.1患肢护理(1)当腔静脉滤器释放完毕后拔管时,局 部压迫1O一15 min,并加压包扎,必要时沙袋压迫6 h,平卧, 术肢伸直制动6~12 h,术后2—3 d以床上活动为主。(2)采 用自制翘足板抬高患肢2O一50 cm,避免膝下受压,影响小腿 静脉回流。(3)给予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将清洁毛巾浸 于50%硫酸镁溶液中,温度50~6o℃,将毛巾包绕大腿或小 腿周径,外层用尼龙簿膜包扎以保温,3次/d,每次间隔6 h,10 —20 min/次,硫酸镁外用具有解痉、止痛、消肿作用,热敷时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水肿吸收,为患肢足背溶栓药物 的输入创造条件。(4)使用下肢空气波压治疗,2次/d。主要 对两下肢进行间隙性气囊压迫,产生搏动性的充气以增强下 肢静脉的血流速度,使静脉完全排空,保护瓣膜功能。实验证 明,间隙性气囊压迫有加快下肢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 (5)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肿痛程度。在两侧下肢大、小腿 中部及踝部3处同一水平各做标志,每天定时测量并与健侧 对比肢体周径,了解治疗效果。根据患肢肿胀消退情况,逐步 增加活动量,下床时指导产妇穿戴医用弹力袜,直至出院后坚 持使用3—6周。 3.3.2抗凝溶栓治疗护理腔静脉滤网的植人有阻挡溶解 脱落血栓碎片的作用,可预防PAE的发生,为大剂量抗凝溶 栓治疗提供机会 。对12例行腔静脉滤网植入产妇,应用尿 激酶时均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滴人时持续在躁上加扎止血 带,压力以能滴人为度,使药液向深静脉回流,从而起到局部 高浓度的直接溶栓作用 J。 3.4潜在并发症的观察 严密观察有无胸闷、胸痛、咳嗽、心悸及气促等症状,早期 因内分泌的变化,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了血液黏稠度:加上 孕期易并发妊高症等疾病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都是并发产 后DVT的因素。在围产期健康教育中,我们重视DVT高危 人群的筛查,对孕期有DVT高发倾向者,妊娠晚期常规检测 血液黏稠度及凝血机制,进行均衡热量摄入的饮食指导。必 要时进行下肢血管B超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5.2改变产褥期习俗本组产妇有明显的地方性传统产 褥期习俗,过分强调休息及营养,产后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 糖及高刺激性的姜汁等食物,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血流缓 慢;剖宫产产妇因盆腔、子宫切开创伤引起盆腔静脉不同程度 的损伤、狭窄 J,这些因素均易并发产后DVT。产后指导产 妇早期活动,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操锻炼,活动中避免久站、久 走、久坐及两腿交叉。指导产妇做两侧腓肠肌等长舒缩活动 及踝关节伸屈、旋转活动,达到增加肌泵及股静脉流速的作 用。告知产妇DVT的早期症状和自我评估方法。本组有2 例剖宫产产妇术后自觉下肢酸胀并有沉重感,经及时诊治处 理康复。 4体会 通过对21例产后并发DVT产妇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在 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下,腔静脉滤网植入后患肢的局部观察、 翘足板的使用、硫酸镁溶液湿热敷、空气波压治疗、抗凝溶栓 及潜在并发症的观察等护理至关重要,同时对围产期孕产妇 的筛查及预防DVT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甘俊丽.深静脉血栓转向门诊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 册,2000,19(6):293—294. [2]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1555—1559. [3] 卢伟杰,余楠生.周围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14(3):129—131. [4]卢永明,蒋米尔.腔静脉滤器的选择植入指征及并发症防治 [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4,20(2):117. [5]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实 用护理杂志,2002,18(8):3. [6] 王亚琴,马晨暇,刘焕巧.孕产妇下肢深净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 素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21—722. (收稿日期:2o08—06一o3) (本文编辑苏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