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期 V01.2l No.1 邯郸学院学报 Joumal of Handan College 2011年3月 Mar.20l1 赵文化研究 赵简子与孔子史迹述略 杨金廷,张润泽,范文华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河北邯郸056005) 摘要: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疑是当时世人 瞩目的风云人物。笔者从赵简子与孔子同子太叔的交游、两人有关铸刑鼎的争论、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孔子对赵简 子“以晋阳畔”的批评、两人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两人的相互试探以及终于擦肩而过等几方面的史迹,梳理了两 位巨子微妙的关系。两人的关系从一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赵简子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以 复兴赵氏基业,但在孔子心目中有着维护周代礼制的形象,所以孔子对赵简子有着回护和赞赏的一面;但是,赵简子 毕竟是与鲁国“三桓”一样的晋国卿族,是新兴势力的代表,力图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世卿世禄制的新的君臣关系。而 孔子是周朝宗法制度下的君臣等级秩序的维护者。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子所要打破的,两人最终未能会面。 关键词:赵简子;孔子;人物关系 中图分类号:K225 收稿日期:2011.0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11)01.0022.08 作者简介:杨金廷(1958一),男,河北临漳人,邯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赵文化与区域经济”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基地研究人员。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 上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的变革时期。王夫之在其名著 《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春秋 时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原本天子、 诸侯、大夫、士的等级被僭越颠倒,国家之间和国家 “齐之政後卒归田氏。”叔向亦日:“晋国之政将 归六卿。六卿侈矣,而吾君不能恤也。”赵景叔卒, 生赵鞅,是为简子。…" 赵简子所处的晋国正值韩、赵、魏、范、知、中 行“六卿”当政之时。时代潮流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政 出家门,瓜分公室”的新格局。晋自献公“尽杀诸公 子”以来,几代晋君一直推行遏制公族的策略。晋君 内部更是“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以何 种目光审视这一动荡的时代,以何种作为开拓历史的 未来,就成为当时的有识之士首先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作为晋国政治家的赵简子与作为鲁国思想家的孔子无 疑是当时世人瞩目的风云人物。而就是在这种历史大 背景下,二位巨子开始了思想与政治上饶有趣味、耐 此举本是为了防止诸亲贵篡夺国家政权,但却为异性 卿族在晋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赵氏这支异性卿族曾 有赵衰、赵盾时期的辉煌,也经历了“下宫之难”低 潮。赵氏孤儿赵武去世,谥号为“文子”。赵文子生了 儿子景叔。赵景叔去世,就把赵氏兴盛的大业托付给 人思索的往来交锋。 首先,分别来看赵简子和孔子的所处诸侯国的历 史背景。《史记》卷43《赵世家》记载: 了儿子赵鞅。这位赵鞅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简 子。赵鞅,字志父,简子则是他身后的谥号。仅从赵 鞅的字来看,我们就可以大略推想得出这位赵鞅作为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十二 年,而赵武为正卿。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於晋, 曰:“晋国之政卒归於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 “赵氏孤儿”的嫡孙所承载的家族使命。“志父”,顾 名思义,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後矣。”赵武死,谥为文子。文子生景叔。景叔之 时,齐景公使晏婴於晋,晏婴与晋叔向语。婴曰: 22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J5 这也正如《中庸》 所说:“夫孝者: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2J2 赵鞅从小就有着奉先思孝的道德品质,而这其中孕育 的深切含义又时时刻刻激励着他不忘历史使命而振 兴赵氏。是时,“晋益弱,六卿皆大”。赵氏宗主赵鞅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 也正是按照“志父”的追求继往开来,奠定了赵氏腾 飞的坚实基础。 再看孔子所处时代背景,《史记》卷47《孔子世家》 记载: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日:“古之遗爱 也 ,, - 子太叔的治国思想,秉承子产的遗风。对于为政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 之时的宽猛之道,子太叔与孔子是有着许多共同的精 辟见地。孔子对于子产的尊敬,来源于对于郑国安定 的由衷佩服。《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国子产执政, 鲁。……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 楚灵王兵强,陵轹中国;齐大而近於鲁。鲁小弱, 附於楚则晋怒;附於晋则楚来伐;不备於齐,齐 师侵鲁。[I】l … 。 《论语・子罕》也记载:“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事。”[ 】 。说Bjg:fb子少年时代曾从事过各种劳动并掌 握多种谋生技能,但他的仕途并不因为他的才能而一 帆风顺。相对于异性卿族把持的晋国而言,孔子所处 的鲁国却由同姓公族“三桓”把持。其中,季孙氏势 力最大。《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记载:“鲁由此 公室卑,三桓强。”总之,晋鲁两国同样面临“政权下 移”的情形,正如《盐铁论・禁耕》中所说:“三桓专 鲁,六卿分晋”。可见,赵简子和孔子所处的国家都是 具有内忧外患的,他们二人的忧患意识都十分强烈。 然而,孔子选择了固守尊卑,维护周礼;赵简子则选 择了顺应时代,改革进取。 一、赵简子与子L子同子太叔的交游 早在赵简子和孔子相识之前,郑国的子太叔是他 们共同尊敬的贤者。在战乱动荡的时代,郑国的相对 稳定,吸引了赵筒子和孔子的目光。而赵简子和孔子 早期的思想能够通过他们与郑国子太叔的交游而推想 得出。 子太叔,姓游名吉,年少有仪度,支持子产改革, 受到重视,为春秋时郑国正卿。郑定公八年,继子产 执政,世人尊称其子大叔。《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日:“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 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 之,则 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 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 ]¨ 从而郑国大治。孔子指出:“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 吾不信也。’’[。】 这也表现出了孔子对于郑国子产和子 太叔为政思想的赞同。 这时的赵简子正代表晋国高举“尊周室,平叛乱” 的大旗,命令各国为周天子运送粮食,并组织军队勤 王,直至周敬王光复国都。他这个时候向子太叔请教 周礼是有着深刻的含义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今诸侯之 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日:“明年将纳王。”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 对日:“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日:“敢问何谓礼?” 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 之。……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 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 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 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 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 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日:“甚 哉,礼之大也!”对日:“礼,上下之纪,天地之 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 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 简子日:‘‘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3]l 赵简子是春秋末期胸怀鸿志、继往开来的大人物。 赵简子身为晋卿,心怀复兴赵氏的政治理想。他认识 到,礼制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此时向子太叔问礼,只 是想积蓄力量,但仍需要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才 能取得各方面的支持。作为政治家,认识到践行孔子 “为政以德”必要性,所以他说“甚哉,礼之大也”, 并表示有“终身守此言”的尊礼决心。这与孔子维护 周礼有某些共同性。 总而言之,这次对于周礼的请教为赵简子的勤王 23 壮举做足了舆论铺垫,而且子太叔对于赵简子的私下 教诲,更是让赵简子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左传》定 公四年记载,郑国子太叔去世,赵简子十分悲伤,为 他吊丧哭泣,不忘他“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 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 义”的谆谆教诲。[ 】l5 这与孔予闻子产卒“为之出涕” 有异曲同工之妙,赵简子对于子太叔教诲的感激之情 辟新天地的宏图伟业。 其实,此时孔子批评铸刑鼎是有着历史背景的。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记载:当时的鲁国已经 被卿族季氏掌控,甚至连国君鲁昭公都被驱逐到了国 外。“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季平子私於晋六卿, 六9即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 鲁昭公到晋 国,要求支持他回国为君。结果晋国六卿接受了季平子 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赵简子把维护礼制作为赵 的贿赂,谏止晋君,晋君就不再坚持。不久,鲁昭公竟 氏实现“化家为国”的第一要务,此与鲁国季氏僭越 行为有着表面的不同。但于孔子而言,赵简子应该是 一个守礼的形象。 二、赵简子与孑L子有关铸刑鼎的争论 作为赵氏宗主的赵简子身负赵氏兴盛的重大使 命,在晋国众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晋国做出了重 大贡献。晋顷公十三年,赵简子做出了一件轰动天下 的大事——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 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 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仲尼日:“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 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 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 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 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 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苑也,晋国之 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 赵氏从先祖皋陶以来就有着法治的思想,赵盾在 晋国颁布的“夷菟之法”就是如此。范宣子所定的刑 书正是当年赵盾在晋国颁布的“夷菟之法”。赵盾的“夷 菟之法”重刑轻礼,选贤任能,摒弃宗法传统,重在 发展卿权,正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此时,赵简子 再次重申晋国的“国法”,杜绝了私法的随意性,安定 了晋国国内的时局。 公元前513年,晋铸刑鼎,即赵鞅、荀寅把范宣 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这是我国第二次颁布成文 法,遭到远在鲁国的孔子的反对。孔子直言评论说:“晋 其亡乎!失其度矣。”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造成贵贱 无序的状态;民众之所以尊重贵族,是因为有礼的规 定。孔子言必称“周公”,他崇尚“刑不可知,则威不 可测”的IEt贵族统治,故此,才对晋国铸刑鼎大加指 责。孔子说“民在鼎矣”就是担心一旦百姓知道了法 令条文,就更加难以约束了,贵族的神秘感和权威性 就荡然无存。而赵简子所做的,正是打破旧礼法,开 24 然客死他乡。这其中与晋国六卿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 孔子只得借赵简子铸刑鼎一事来抒发自己对季氏的极 大愤慨。 同样是面对鲁昭公的惨死,孔子表现出了对于维 护尊卑礼法的强烈呼声。而赵简子则从此洞悉了时代 发展的历史潮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赵简 子问于史墨日:‘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 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史墨回答:“鲁君世 徒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 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15l 。 其实,赵简子哪里是在关心鲁昭公和季氏,分明是在 关心晋君和自己。当时的政治格局正如史墨所说“社稷 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孔子以晋国铸刑鼎之事,暗喻 了鲁国的政治格局;赵简子也拿鲁国季氏专权的事情, 探析了自己作为晋卿向新的君权转化的潮流。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事件,除了感叹 “晋其亡乎”和“民在鼎矣”之外,还借史墨之口对范 氏、中行氏进行指责,说“范氏、中行氏其亡乎”,却 对主持铸刑鼎的赵简子极力袒护,“其及赵氏,赵孟与 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孔子认为这次铸刑鼎 赵简子出于不得已才参加的。从此推知,在孔子心中赵 简子应该是维护周代礼制传统的晋国卿族。殊不知赵简 子乃这次铸刑鼎的主要推动者。 这也算是赵简子和孔子第一轮的往来交锋。从此, 同时代的赵简子就与孔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仅春秋末 期的史籍所见,两人会面和交谈的文字难以寻觅。这 两位一生未曾谋面共事的历史人物应属神交。 三、赵简子、孑L子对于阳虎的历史评价 阳虎是鲁国权臣季平子的宠臣,鲁定公五年六月, 季平子到鲁国东部视察,在归途死在了房地。季桓子 继承了卿位。阳虎利用这个时机,软禁了季桓子,从 而驱逐了自己的政敌仲梁怀,一并杀掉了他的许多同 党。目的达到以后,阳虎同季桓子在稷门起誓,对于 软禁的事情互不报复,然后才把季桓子放回。当时的 鲁定公受制于权臣,而权臣中季氏又最强,阳虎通过 牵制季氏掌控了国家的权力。阳虎和孔子的恩恩怨怨 也就从此结下。 子”。直到孔子晚年作《春秋》之时还耿耿于怀,大骂 阳虎为“盗”。阳虎叛乱,在鲁国不得人心,最后以失 败流亡告终。 《史记》卷47《孔子世家》记载:“将适陈,过匡, 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日:‘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 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 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l9l 孔子打算到陈 《淮南子・人同训》记载: 阳虎为乱于鲁,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 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而阳虎将举剑 而伯颐,门者止之日:“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 阳虎因赴围而逐,扬剑提戈而走。门者出之,顾 国,经过匡地,因为孔子与阳虎长得十分相像,险些将 孔子围困致死,后来,匡人知道认错了人,这才放了孔 子师徒。仅从此事来看,孔子对阳虎的态度可想而知。 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祛薄腋。出之者怨 之日:“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而乃反 《左传》定公六年记载: 夏,季桓子如晋,献郑俘也。阳虎强使孟懿 子往报夫人之币。晋人兼享之。孟孙立于房外, 谓范献子日:“阳虎若不能居鲁,而息肩于晋,所 不以为中军司马者,有如先君!”献子曰:“寡君 有官,将使其人。鞅何知焉?”献子谓简子日:“鲁 人患阳虎矣,孟孙知其衅,以为必适晋,故强为 之请,以取入焉。,,[3】l 赵简子听闻阳虎想要投奔晋国,认为鲁人已经开 始讨厌阳虎了。但赵简子并未表态,而是冷静地观察 时局。阳虎仿佛也预感到了自己的境遇不妙。故此, 他一面拉着鲁定公和季氏家族在周族的祖庙结盟,诅 咒:“谁有---,C,,,天诛地灭。”一面打起了孔子的主意。 孔子在鲁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阳虎就准备拉拢孔 子,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孔子对 阳虎的态度仅从闭门不出这一点就可以略知一二。 《论语・阳货》记载: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日:“来, 予与尔言”日:“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日:“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日: “不可。“E1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日:“诺, 吾将仕矣。”【2J" 阳虎这时“馈豚”是有深意的。《史记》卷47《孔 子世家》记载: . 孔子要经,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日: ‘‘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9o 孔子少年时“贫且贱”,阳虎对他十分轻视。而阳 虎当权,又要邀请孔子,阳虎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对 孔子来说,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祖庙的盟誓只不 过是空泛的形式,孔子的对答也只不过是委婉的回避。 阳虎见形势不妙,就抢先发动叛乱,并劫持了鲁定公。 对此,孔子大骂阳虎乃是“陪臣执国命”的“乱臣贼 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 问所出之门,使有司拘之,以为伤者受大赏,而 不伤者被重罪。[4】592. 由此可见,阳虎在出逃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权谋之 术和凶狠手段令人惊叹,而这却与孔子所提倡的“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格格不入。 阳虎投奔赵简子一事,史籍多有记载。《左传》定 公九年:“齐侯执附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 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 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宋, 遂奔晋,适赵氏。仲尼日:‘赵氏其世有乱乎 0[3] 《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记载:“九年,鲁伐阳虎, 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 】 《史记》卷43《赵世 家》记载:“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赵简子受赂, 厚遇之”。[1】1 《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记载:“四 十七年,鲁阳虎攻其君,不胜,奔齐,请齐伐鲁。鲍子 谏景公,乃囚阳虎。阳虎得亡,奔晋”。[1】1 仅从史料对阳虎流亡的关注程度可以推想,阳虎 的归宿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大事件。堪称一代枭雄的 阳虎最终选择了晋国的赵简子。孔子则在此时大声疾 呼:“赵氏其世有乱乎。”赵简子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 毅然收留阳虎。 《孔子家语・辩物》对其似有记录: 阳虎既辑齐,自齐彝晋,适赵氏。孔子闻之, 谓子路日 “赵氏其世有乱乎!”子路曰:“权不在 焉,岂能为乱?”孔子日:“非汝所知。夫阳虎亲 富而不亲仁,有宠于季孙,又将杀之,不克而彝, 求容于齐;齐人囚之,乃亡归晋。是齐、鲁二国 已去其疾。赵简子好利而多信,必溺其说而从其 谋,祸败所终,非一世可知也。’’[ 】143 《韩非子》中则记录了阳虎“主贤明则悉心以事 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6]2 的人生信条。在阳虎心 中,赵简子也许是乱世之中所谓的“贤明之主”。而赵 25 简子正是琢磨透了阳虎的这个人生信条,这才敢敞开 海纳百川I的胸怀容纳这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由此可见, 赵简子自认为与“不肖”的季氏有所区别,而且还以 父代之;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荀栎言于晋侯日:“君 命大臣,始乱者死。今三臣始乱而独逐鞅,用刑不均, 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公命以伐 贤明之主自居而收留阳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对 于赵简子收服阳虎记载比较集中,赵简子左右谋臣对 收留阳虎提出异议:“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6J 9 而赵简子认为“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只要善于驾 驭阳虎,使他不敢为非,才尽我用。最终,阳虎确实 为赵氏的兴盛做出了贡献。韩非子评价道:“故有术之 主,信赏以尽能,必罚以禁邪,虽有驳行,必得所利, 简主之相阳虎。”[6】2 。阳虎在赵简子身边屡立奇功,实 现了“悉心以事之”的人生诺言。 《史记》卷37《卫康叔世家》记载阳虎已经成为 赵简子的得力之臣。“六月乙酉,赵简子欲入蒯聩,乃 令阳虎诈命卫十馀人衰经归。’’[ 】 《史记》卷43《赵世家》亦记载: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 中行文子奔邯郸。明年,卫灵公卒。简子与阳虎 送卫太子蒯聩于卫,卫不内,居戚。[ 】 《左传》哀公二年记载了著名的铁之战中,阳虎 为赵简子进献制胜之策: 赵鞅御之,遇于戚。阳虎日:“吾车少,以兵 车之旆与罕、驷兵车先陈,罕驷自后随而从之, 彼见吾貌,必有・I-E,心,于是乎会之,必大败之。” -从之。[3】I6J 赵简子收服阳虎的成功范例,无形中给予孔子一 个漂亮的回应。而且,阳虎还在赵简子东进战略的实 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看来赵简子就是阳虎所说的“贤 明之主”。此谓赵简子与孔子的第二次交锋。应该指出, 孔子知道“善窃人国政”的阳虎被赵简子收留,感叹 “赵氏其世有乱乎”。看来孔子对赵简子收留阳虎充满 担心,而不是作壁上观。 四、孑L子对赵简子“以晋阳畔”的批评 《史记》卷43《赵世家》记载: 后二年,晋定公之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明年 春,筒子谓邯郸大夫午日:“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 之晋阳。”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倍言。赵鞅捕午, 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日:“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 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晋君使籍秦围 邯郸。苟寅、范吉射与午善,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 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鞅奔晋阳,晋 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以梁婴 26 范、中行氏,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 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韩、魏以赵氏为请。 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盟于公宫。其明年,知伯文 子谓赵鞅日:“范、中行虽信为乱,安于发之,是安于 与谋也。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 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日:“臣死,赵氏定,晋国宁, 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 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 书((春秋》日:‘‘赵鞅以晋阳畔。,’ _ 赵氏与范氏、中行氏都属于晋国六卿。晋国六卿之 间相互倾轧,晋国内部的兼并战争已然不可避免。公元 前497年,由赵氏发动并联合知氏、魏氏开展的对范氏、 中行氏的斗争,就是晋国内部六卿矛盾的总爆发。 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孔子在此时指责赵简子“以 晋阳畔”,就要考察赵简子是否“始乱”。而这个问题 可以从董安于之死来推知。 《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 故不与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 孟,曰:“先备诸?”赵孟日:“晋国有命,始祸 者死。为后可也。”安于日:“与其害于民,宁我 独死。请以我说。’’赵孟不可。[ ]。 。 《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 梁婴父恶董安于,谓知文子曰:“不杀安于, 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 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日:“范、中行氏 虽信为乱,安于则发之,是安于与谋乱也。晋国 有命,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赵 孟患之。安于日:“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 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乃缢而死。赵孟尸 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 罪矣,敢以告。”知伯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祀 安于于庙。 。 _ 面对晋国“始乱者死”的法制,赵简子并不同意 董安于先发制人从而使得百姓免遭祸患的建议,仍等 待范氏、中行氏首先叛乱。这年七月,范氏、中行氏 果然联合邯郸赵氏进攻赵简子。赵简子也果真处于一 步被动、处处挨打的境地,不得不逃往晋阳防守。仅 从叛乱的时间上看,赵简子并没有首先发动战争。 《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了范氏、中行氏叛乱的 实质: 冬,十一月,荀跞、韩不信、魏曼多奉公以 伐范氏,中行氏,弗克。 二子将伐公。齐高强日:“三折肱知为良医。 故也,遂围中牟”。[3】1 。赵简子对于中牟的包围,立即 引起了卫国的震动。而赵简子对于曾经支持范氏、中 行氏的卫国的态度是强硬的。孔子却在此时进入了卫 国。《吕氏春秋・召类》记载: 唯伐君为不可,民弗与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 未睦,可尽克也。克之,君将谁与。若先伐君,是 使睦也。,’弗听,遂伐公,国人助公,二子败。 此时范氏、中行氏发动军队攻击国君。这一举动, 果然激起了整个晋国的愤慨。范氏、中行氏也越来越 孤立。他们很快被赵简子的盟军击败,只得向朝歌落 赵筒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 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日:“何其久也?”史默日: “谋利而得害,犹弗察也?今蘧伯玉为相,史鳝 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 易》 曰:‘涣其群,元吉。’涣者,贤也;群者,众也; 荒而逃。仅就范氏、中行氏攻击晋国国君一点来看, 实有叛乱之举。 孔子指责赵简子“以晋阳畔”,仍是出于对于周礼 的维护。而处在春秋末年的晋国,六卿各自为政、相 互倾轧,身为赵氏宗主的赵简子自然要以巩固赵氏基 业和拓展赵氏实力为务。此时的晋国国君已然被六卿 架空,而这场晋国内战实质上就是晋国卿族对于权益 的再分配。就其卿族利益而言,六卿之中谁先反叛晋 国国君仿佛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许就是“社 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真实写照。 此时,孔子不仅视阳虎为“盗”,而且还视收留阳 虎的赵简子为叛乱之罪人。但是,必须提及的是,从 此战后,范氏、中行氏被赵氏灭亡,晋国也结束了“六 卿执政”的时代,而形成了知氏、赵氏、韩氏、魏氏 “四卿执政”的新格局。赵简子在这场长达8年的内 战中具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又具有积极的联盟意识, 更具有坚韧的斗争精神。经过这场斗争,“赵名为晋卿, 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毋庸置疑,赵简子不愧为 一位才能卓越的战略家。 五、赵简子与孑L子对中牟归属的政治态度 赵简子开疆扩土的步伐可不会因为孔子的批评而 停滞,他决心扫除范氏、中行氏的残余,推行东进战 略,这就是占领重地中牟。关于中牟,《管子・小匡》 记载:“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 地。所以示劝于中国也”。 Jl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记载:“中牟无令,晋平公问赵武日:‘中牟,三国之 股肱,邯郸之肩髀”’。【6】3∞由史籍记载可见,中牟地域 之关键。中牟倍受晋国统治者的重视,其政治意义和 军事作用都非同一般。在此后的10年,中牟又沦入卫 国之手。范氏、中行氏就依仗着卫国的中牟来和赵简 子负隅顽抗。赵简子相继攻克了朝歌、邯郸、柏人, 而收复中牟则在东进战略的计划之中。 《左传》哀公五年记载:“夏,赵鞅伐卫,范氏之 元者,吉之始也;涣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贤也。”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8]1 0 孔子在卫国做客,使得赵简子深为顾忌,两人的 关系显得更加复杂微妙。赵简子虽然对卫国按兵不动, 但对中牟的攻伐从未停止。《史记》卷47《孔子世家》 记载: 佛胖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 佛J8伞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日:“由闻 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 胖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日:“有 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 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1 对此,《论语・阳货》有着类似的记载: 佛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 子日:‘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胖 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日:“然。有 是言也。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日白乎,涅而 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2J"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孔子是迫不及待地想要 入仕。从《史记》来看,晋定公十一年,阳虎离开鲁 国投奔了赵简子。第二年,孔子春风得意,任鲁国大 司寇,卓有成绩。到了晋定公二十二年,赵简子击败 范氏、中行氏之时,孔子已经开始了流亡诸侯的生活。 孔子此时积极入仕的愿望是可想而知,甚至有些急不 择主。然而,赵简子攻占中牟的步伐却十分的坚定。 佛胖求助于孔子的行动并没有挽回中牟的危局。赵简 子把中牟收入囊中,孔子也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涯。孔 子所支持的范氏、中行氏最终失败,而赵简子却积极 地吸纳范氏、中行氏集团的人才了。《国语・晋语九》 记载:‘‘赵简子日:‘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9]4 仅据此推想,赵简子对于政敌的政治策略是谋深计 远的。而同样身为政治家的孔子却表现出了对于当时政 局的犹豫态度。晋卿范氏家臣佛胖以中牟叛,召孔子参 加,孔子打算去。曾有学者提出异议,佛胖是家臣,而 27 孔子为鲁大夫,孔子往,将臣之乎?所以,连孔子的弟 子子路都用孔子曾经所说的话来反诘孔子。这时的孔子 孔子闻之日:‘‘简子知所叹矣。’’[。 】 。 由此推想,赵简子和孔子在忧患意识上颇有同感, 孔子的评论也和赵简子十分有默契。 《说苑・善说》记载: 也确实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极大矛盾之中。孔子最终放弃 了,说明他仍是旧有等级关系的维护者。 六、赵简子与孔子的相互试探 长久以来,赵简子一直在关注着孔子的一举一动。 与此呼应,孔子也始终在关注着赵简子的一言一行。 然而,一贯以“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闻名的赵简子 和一向以“周游列国,寻觅明主”的孔子应当说是时 有交锋、神往已久。 《说苑・善说》记载: 赵简子问子贡日:“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 赵襄子谓仲尼日:“先生委质以见人主,七十 君矣,而无所不通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 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日: “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 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日: “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梃,岂能发其声乎哉? 君问先生,无乃犹以梃撞乎?’’[10] 。 - 赵襄子拜访孔子,其实反映了赵简子对于孔子的 态度。既包含了对于孔子流亡的讽谏,又暗含了招纳 孔子的寓意。而子路将赵襄子比作草,将孔子比作钟, 暗含着轻视赵氏的意思,也为孔子无言答对找到了一 个绝佳的理由。 日:“赐不能识也。”简子不悦日:“夫子事孔子数 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日不能识,何 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 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日:“善 哉,子贡之言也!”( o】 赵简子一向以纳贤闻名,此番询问孔子的学生子 贡,其意仍然是对孔子进行试探。值得注意的是,孔子 的得意弟子子夏也曾拜访过赵简子。《韩诗外传》卷6 记载: 《说苑》、《韩诗外传》的价值虽然不及《史记》 等可靠,但关于孔子的资料多与先秦其他典籍相互证。 这些史料在当时应必有所本,并非臆造,有其合理性。 赵襄子是否见过孔子,不得而知。以上文献关于赵简 子、赵襄子与孔子及其学生关系如此多的记载,说明 赵简子与孔子之间确实有着重要关联。 子夏日:“来!吾尝与子从君而西见赵简子, ‘‘ 简子披发杖矛而见我君,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 进日:‘诸侯相见,不宜不朝服。君不朝服,行人 七、赵简子与孔子的擦肩而过 命运好像又在这一刻安排了赵简子与孔子的历史 性会面。春秋末年最优秀的政治家和最杰出的思想家 将在这时相见。 《史记》卷47《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 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使反朝服而见吾君 者,子耶我耶?”【Il】 五 赵简子频繁地接触孔子的学生,这同时也正是孔 子试探赵简子的举动。《说苑・臣术》记载: 简子有臣尹绰、赦厥。简子日:“厥爱我,谏 我必不于众人中;绰也不爱我,谏我必于众人中。” 尹绰曰:“厥也爱君之丑,而不爱君之过也;臣爱 君之过,而不爱君之丑。”孔子日:“君子哉尹绰, 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日:“美哉水, 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日: “敢问何谓也?”孔子日:“窦呜犊,舜华,晋国 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 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 面訾不面誉也。’’[ 。】 孔子的这句话值得注意,这是孔子对于赵简子及 其谋臣少有的积极评价。这也许能够代表孔子对于赵 简子的复杂情感的一个侧面,至少,孔子是时时刻刻 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 覆巢毁卵则凤皇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 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乃还 息乎陬乡,作为陬操以哀之。而反乎卫,入主蘧 伯玉家。[111926. 关注赵简子的一言一行的。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卷469引《王孙子》日: 赵简子猎于晋阳,抚辔而叹。董安于曰:“今 游猎,乐也 而主君叹,敢问何也?”简子日:“汝 《孔子家语・困誓》[ 、《说苑・权谋》【10]对此也有 类似记载。但从以上史料来看,赵简子邀请孔子,孔子 也准备投奔赵简子之事可以确认。孔子在《论语・阳货》 中曾说:“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这也许才 不知也。吾效厩养食谷之马以千数,令官奉多力 之士数百,欲以猎战也。忧邻国养贤以猎吾也。” 28 是孔子在半路改变了投奔赵简子的真正原因。 有关于赵简子的记载中,“爱贤”的记载真可谓蔚为大 “孔子回车之辙”碑仍存于今山西省泽州县晋庙 观,不可胜计。有些是史籍的真实记载,有些则是诸 铺镇天井关村。据明文学家王世贞《适晋纪行》见刻 子百家的假借或推演,更有那些文人墨客对赵简子赋 石崖表日“孔子回车处”,与现存之碑显然不同。明代 予了生动的形象和传奇的演绎,使得赵简子以“爱贤” 王心一《上太行》一诗中有“山家爱尺土,纵横界如 之美名传扬千古,流芳百世。值得注意的是,在赵简 画。上有千年碑,孔父留辙迹。”今日学者多否定天井 子与众多贤士之间,事实上己然形成了一种新的君臣 关为“孔子回车”实地,但事实是,孔子曾想西见赵简 关系。这种君臣关系有别于孔子所维护周朝宗法制度 子,中途闻窦呜犊、舜华之死,从而改变主意。从孔子 下的天子、诸侯、卿、士的等级秩序。赵简子果然按 自此回乡归家、闭门从教这一点看,此次未能通过赵简 照铸刑鼎时所倡导的那样,贤则举之,禄之,赏之; 子而实现政治理想的孔子真可谓倍感遗憾、深受挫伤。 不肖则去之,刑之,杀之。这是具有着新兴封建阶层 赵简子与孔子的这次历史性的会面也就成为千古憾事。 特点的君主专制的官僚制度。赵简子“尚贤爱贤”的风 八、余论 气,既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气象,同时也是建立新 兴国家君臣格局的奠基之举。赵简子与孔子的关系从一 孔子与赵简子同处于春秋末年“鲁国三桓”与“晋 定层面反映了春秋晚期政治思想的变化和冲突。两人 国六卿”时期,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反对鲁“三桓” 的冲突是政治家与理论家之间的冲突,是执政者与在 架空公室的行为,而赵简子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野者之间的冲突 宗主。两者应该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孔子对赵简子没 相比之下,孔子有弟子3000,72贤人。他的思想 有像对鲁国“三桓”那样,原因是赵简子作为晋卿有着 行动不全是保守的,他作为我国第一批私人办学者的杰 “尊礼”、“守礼”的一面。从赵简子向子太叔问礼,说 出代表,是新兴知识者阶层的培育者和先知,开启了战 明赵简子在政治上保持着“守礼”的姿态。[”】 孔子 国的士人时代。赵简子也有浩大人才储备并付诸于政治 对赵简子主持铸刑鼎极力回护,对于赵氏收留阳虎的 实践,诸如董安于、尹铎、王良、周舍、阳城胥渠、史 担心,对于赵简子及其谋臣的积极评价,都表现了他 墨、少室周、烛之过、古乘、杨因、公卢、虎会、郑龙 对赵简子作为优秀政治家的激赏态度。赵简子政治作为 等贤能之士,真可借用《战国策》所说“奋其六翮而凌 多是打着晋君旗号,如铸刑鼎、与范氏、中行氏的斗争、 清风,飘摇乎高翔。”【l5J" 如此一论,则赵简子之贤亦 攻打中牟等。赵简子尽管以发展赵氏基业为第一要务, 不逊色于孔子也。 但仍表面上恪守卿的本分。正如白国红指出的,赵简子 时期赵氏势力虽然蒸蒸日上,但仍处于蓄势时期,遵守 参考文献: 礼制是赵氏在残酷的政治氛围中必须做出的一种姿态。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从太原金胜村赵简子墓的随葬器物来看,赵简子墓葬之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规格符合其卿“身份”。【l4】4 因此,同样是新兴势力,他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有着与鲁国“三桓”的不同之处,这也是孔子所心仪之 [4】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处,是孔子希望投奔赵简子的出发点。当孔子西行中途 【5]t肃.孔子家语[C]//l ̄部丛刊.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闻简子杀窦鸣犊、舜华两贤人,从而改变主意。 [6]t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实质上赵简子仍是专权晋国的正卿,与鲁国“三桓” 【7】戴望.管子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没什么根本区别,与孔子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面是 [8】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改革进取,顺应时代潮流而开天辟地的新兴封建卿族 [9】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的代表赵简子;一面是固守旧制,维护周礼而克己复 [Io]P]宗鲁.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礼的旧贵族的代表孔子。孔子所要维系的,正是赵简 [1l】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子所要打破的;而赵简子所要开创的,却是孔子所畏 [12]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惧的。即使孔子跨过了黄河,他也不会跨过这条思想 [13】靳婷婷.赵简子“守礼”形象探析四.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5) 的鸿沟。于是,孔子抚琴吟唱,隐居著书;赵简子则 [14】白国红.太原金胜村赵侦子墓所见春秋晚期礼制变革 .中国历史文物, 慷慨高歌,继续开创赵氏发展的新境界。 2006,(3). 赵简子失去了圣人,却拥有着广大的贤人。在所 [15】刘向.战国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