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课时作业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课时作业:专题五第11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河北高中联考)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

A.批评了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解析: 1946年,冷战还没全面开始,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C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2.(2014·安徽安庆联考)“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解析: 材料中的“极权主义”指苏联。马歇尔计划通过扶植西欧发展经济,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选B项。

答案: B

3.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解析: 材料中的“极权政体”是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自由国家”是指以美

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

答案: D

4.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B. “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二战后国际关系起主导的是两极格局,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

答案: A

5.(2013·江苏泰兴高三期中)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解析: 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因此,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的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D项题干没有反映。

答案: B

6.一开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便派外长莫洛托夫与英、法外长会谈。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英、法与苏联这一“交锋”反映出( )

A.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 C.欧洲统一进程的曲折

B.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 材料信息中“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是指英法两国主张欧洲实行统一的市场经济,而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英法与苏联的经济体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双方不可能达成共识。故A项符合题意。英法接受马歇尔计划时,两国已经无力主导欧洲,排除B项;二战后,由于国际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苏联不可能与英法一道推行统一进程,即苏联并未参与欧洲统一进程,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多极化,故排除D项。

答案: A

7.(2013·山东济南高三期中)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结盟运动的理解能力。不结盟运动的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核武器。

答案: B

8.(2014·天津六校联考)某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B.不结盟运动 D.欧洲联盟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它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政治力量,存在于美苏两大集团之外,强调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所以他应代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所以是不结盟运动。

答案: B

9.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 A.北约 C.欧盟

B.华约 D.独联体

解析: 冷战的“化石”即冷战后仍然存在的冷战产物,C、D两项与冷战无关;B项在苏联解体之前已经解散,A项为冷战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选择A项。

答案: A

1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该书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

A.二战结束后初期 C.“冷战”结束

B.欧洲共同体建立 D.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材料中“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说明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答案 C

11.(2014·洛阳模拟)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 据材料信息判断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A项,这场剧变导致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故排除B项;早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时社会主义阵营就开始瓦解,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1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解析: “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利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战后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

材料三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

相互制衡为必要条件》

(1)在苏联人民庆祝对德作战胜利之时,乔治·凯南却说“战争才刚刚开始”。结合材料一和有关史实说明此言论出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所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含义。它对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结合二战后美苏力量的对比及美国冷战政策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说明。第(2)问主要从国际格局的变化角度回答。第(3)问依据材料判断其含义就是欧洲走向联合;从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原则角度谈启示。

答案: (1)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强大,在资本主义世界独占鳌头;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国认为苏联是其实现霸权主义的严重障碍。(8分)

(2)分别导致了“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6分)

(3)含义:法国与欧洲部分国家联合(或欧洲国家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或成立欧共体)。 启示: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应结束对抗,加强互信,合作共赢。(6分) 14.(2014·安徽黄山高三七校联考)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近7万家跨国公司,其产值已经达到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60%,对外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90%,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从而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生产—研发—销售全球一体化。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美国学者哈斯先生认为“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仅是一种可能。但对“多极”能否“合作”持怀疑态度。我却对“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持相对乐观态度。21世纪上半叶,世界和平局面有望得以继续,这是有利于实现多极合作的重要前提。……联合、对话、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快速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行为准则和组织机构作保障,这是实现多极合作必备的条件。……不管前进道路上存在多少困难和障碍,只要地球村人树立起共存共荣意识,坚持合作对话方向,维护互利共赢原则,共同构建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杨文昌 《人民中国》2008年第十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为“担负起责任”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10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极合作时代”是否能实现及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6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的理解。第(1)问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可以结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美苏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争霸。行动:可以分为冷战:在欧洲变现为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军事上:北约成立;在亚洲发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2)问现象根据材料二“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的描述应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从政治上看应该是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第(3)问首先亮明观点: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可以从政治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强;国际关系由对抗到缓和、合作;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可以从美国的单边主义出发,国际局势并不太平,地区性的冲突加剧考虑。

答案: (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②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③美苏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行动:①在欧洲进行“冷战”,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②在亚洲侵略朝鲜、越南,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等。(10分)

(2)现象:经济全球化。

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任答一点)(4分) (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