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之袁州冬雪创作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历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出色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实际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实际阐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实际.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实际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

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详细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及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外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相对不会超出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纷歧定必寒;泛言阳,更纷歧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

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

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虚实则否则,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识别清楚.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

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随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

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随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

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分歧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端.《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停止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白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便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再说辨证施治的详细措施:

辨证施治的详细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详细运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可以获效呢?当然不成.

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识别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干取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

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

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单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详细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当然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四、如何掌握经方

如何掌握经方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经方分类形式繁多,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以后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

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此外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依次说明如下:

1.表证类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

答案自然明白.

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此外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由此可见,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分歧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消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缺乏为凭.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安好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兆.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更,故必定为必传之证.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

请注意.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故首先着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分歧外,并由于多虚,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力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丢脸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白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需要.

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分歧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破例.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阐述开端,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白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

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之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吐逆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种表证,万不成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更.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用八纲分析之,尚易了然,因此,略加阐述以供参考.

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分歧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否则,若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者证治的概要区别.不过,无论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无汗显然分歧的二种证型,虽依法均当汗解,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随证候的出入变更,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因而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

2.里证类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里证的治疗阴阳异

法,方药各殊,故应分别讨论.

(1)里阳证类:《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凡病胃家实者,概称之为阳明病.

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是说,阳明病的外证为何?外证,是针对胃家实的腹证说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证候,即为阳明病的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亦可确诊为阳明病.

对此,应当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自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自汗出,汗量少而臭味轻者分歧.由于里热的强烈刺激,则恶寒感受到抑制,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与太阳病之必恶寒者更有分歧.

第185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克不及食,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是说,本是太阳病,于初发时虽已发其汗,但病并未因先汗出而彻除,因又传里而转属阳明病.又伤寒发热,无汗,呕不克不及食者,为太阳伤寒已内传少阳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按:阳明病,有从太阳病直接传里而发者,亦有太阳病传入少阳,再从少阳传里而发者.

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成攻之.”伤寒呕多,

则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成以承气汤以攻里.

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成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极虚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则不成攻之,若误攻之,致利遂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 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病气实则谵语,精气夺则郑声.郑声即重语不休之谓.精气竭于上则直视,谵语而又直视,已届病实正虚之恶候,若再见喘满或下利者,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

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说,发汗已多,若更发汗亡其阳,则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则正气未衰,故不至于死.按: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虚竭.以上两条,皆是说明因此所致的邪实正虚的死证.

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脉沉主里,脉沉而喘满,当为里热壅逆所致,医者竞误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发其汗,因使律液大量外越,以至大便为难,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间实,久则病毒上犯头脑,因必致谵语.

基于上述,则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侯.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详细证治详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

(2)里阴证类:《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好处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说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中不单有寒饮,而且不克不及收持之,故自好处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失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这—类的温中逐寒剂.

总之,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阴阳相对的证.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故特提出以示区别.四逆辈温中逐寒,不只治太阴病的下利,亦是太阴病的治疗准则,合上条

即为太阴病的总纲,至于详细细节则详于以下诸方证条.

3.半表半里证类 半表半里证亦和表、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沦》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类,今择其有关阐述,简介如下:

先说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如《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眼花也.”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眼花,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眼花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成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而转属少阳病的意思.两耳无所闻,目赤,亦同口苦,咽干,眼花,出于热邪上迫头脑所致,热壅于上故胸满而心烦.少阳病不成吐下,若误吐下之,则正虚邪陷更必进而悸且惊.

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成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和睦则烦而悸.”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少阳病不成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单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为热证,阴不该有热,能够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

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好处甚者分歧,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很多的疑问.现连系篇中的详细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传播,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阐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其实仲景此篇还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①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

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罕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②同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概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3.此外乌梅九、当归四逆场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 (前面这里好象缺内容,谁有资料可以回复补全)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实质.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端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不单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痹、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提到方证,冯世纶教师曾跟我讲过他的履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

后来在教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诲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分歧于一般辨证的.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

凡是疾病的表示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便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停止治疗.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

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而一般常常使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偿,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至于如何辨好方证,冯世纶教师早有阐述,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经方传真》及《经方传灯》等书,这里不在赘述.

胡希恕对六经实质的认识

要矫捷地运用经方必须先大白六经的实质,胡希恕先生学宗仲景,深受王祥徵影响,兼采汤本求真之论,认为六经辨证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八纲辨证.《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然书中对八纲之辨颇详,如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辨阴阳;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辨虚实;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辨表里;第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及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辨寒热,如此等等.这可以说是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何为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胡希恕先生指出:《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为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

所以习惯上仍称为八纲.疾病从病位而言,不过乎表、半表半里、里,从病性而言,不过乎阴阳、虚实、寒热,而虚、实、寒、热又可从属于阴阳,如此可知,表阳热实即为太阳,表阴虚寒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虚寒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为少阳,半表半里之阴虚寒则为厥阴.如此,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分歧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指出的是:少阴主表,厥阴主半表半里,胡希恕先生曾有专门阐述,限于篇幅,兹不赘. 运用六经辨证的“三辨”

明白了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就为临床运用经方奠定了基础.胡希恕先生应用经方分为三步辨证即首辨病位、次辨病性、最后辨方证. 辨病位

病位是指表、里、半表半里三部分.胡希恕先生指出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外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病,其病位的反应无非是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

现,但相对不会超出此三者的范围,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病位,就是说即使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位,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即称之为里证,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六经均有提纲证,寻此以辨,即可知病位之所在. 辨病性

病位既定,则当进一步确定病性,即阴阳、虚实、寒热.胡希恕先生说:“病情(即病性)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随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证.”病位、病性既定,则治则治法亦相应而定.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辨方证

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伤寒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如果说辨病位、辨病性是一般辨证的话,那末辨方证则是辨证的继续与深入.胡希恕先生曾明白指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我们知道治病可否取效,不管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仅仅确定病位、病性、治则治法还不敷.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则宜桂枝汤;

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者,脉浮紧者,是麻黄汤证……虽然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葛根汤等均为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单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方证颇多.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认为经方就是方证相应,如忽略了实际的指导,就会流于肤浅.胡希恕先生的辨方证分歧于简单的方证相应,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与辨证论治毫不抵触,而是密不成分割的.

但由于疾病是复杂的,病位、病性能够会出现错杂.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阴合病等.仲景已有合病并病之论,且有柴胡桂枝汤合方之用,实开后人无限法门.循此,则经方自可应用自如矣! 结 论

古今注解《伤寒论》者众,而能学以致用者甚少,多数拘于实际探讨,使很多人对学习《伤寒论》发生怀疑,这是未能大白运用经方的指导实际——六经辨证的实质所造成的,六经辨证是脱离脏腑经络、具有独特实际的体系,与脏腑辨证有互补之妙,实无对峙之情.胡希恕先生运用经方的“三辨”——辨病位、辨病性、辨方证,诚为入仲景之门的简便法门.其理明、其法真、其效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