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的形象转换:从《伤逝》到《倾城之恋》--兼谈萧伯纳的文
学影响
Zhang Ai-ling's Love in a Fallen City: In Perspective of Bernard Shaw' s Influence on
作 者:藤井省三[1];林敏洁(译)[2]
Fujii Shozo(不详)
作者机构:[1]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23;[2]不详
出 版 物: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 卷 期:2019年 第2期
摘 要:鲁迅《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曾两次低头,第一次是与涓生同居前在其居室内看到英国诗人雪莱的半身像时,第二次是同居后品味爱的欢愉之际;然而,她并未深入考虑遭恋爱至上主义诗人抛弃而自杀的雪莱前妻的人生以及离家出走女性的经济来源问题,她在同居生活破裂后便离世了。约20年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则数次低头,这是一位年近中年、没落名门出身且有离婚史的女性为获得安定生活而思索再婚策略。张爱玲展开鲁迅《伤逝》主题之一“女性因婚姻导致的出走”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萧伯纳《心碎的屋》的影响。《心碎的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空袭下的伦敦郊外中产阶级家庭为舞台,描绘了中年已婚者的恋爱游戏以及为了金钱而不顾年龄差距结婚女性的心理准备。鲁迅与萧伯纳于1933年在上海会面,十年后,张爱玲在沦陷期的上海向两位作家学习,创作了
名作《倾城之恋》。
页 码:75-86页
主 题 词:鲁迅;《伤逝》;张爱玲;《倾城之恋》;萧伯纳;《心碎的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