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万里行
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双脚! 小时候,我做了两个梦。
一个梦是: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将来自己能够当个作家。 一个梦是: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我执著地追求着。
为了第一个梦,我常常足不出户,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可我终究没能跻进作家的行列。 但是对于第二个梦,我却能常常引以为自豪。孩提时代,我就走遍了我的家乡——河南省长葛县。上中学时,我又利用假期完成了到北京、武汉的远征。后来我到铁路部门工作,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会沿着长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双脚! ——事出偶然。
我国著名的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写过一篇介绍长城的文章。他写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远在30年代他就立下宏愿要步越长城,可是由于战乱等原因,只走了部分地段。他感慨地说:“今后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于来者。” 1982年,我在4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个名叫雅克·朗兹曼的法国作家,已经走遍了法国、欧洲、中东及世界许多地方,但是没到过中国,他说“我的最大梦想是到中国去,从长城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
后来,我又得悉一个名叫罗勃特·史葛达的美国人,终生做着长城梦,直到他70多岁的时候,还连续给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写了200多封信,要求走完长城。
这一条条消息,像一个个冲击波使我难以平静。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量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经过痛苦的奋斗,周密的准备,我终于在1984年5月13日,从嘉峪关城楼迈出了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步。
两年来,我穿越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等七个省区,完成了徒步万里长城的旅行;在陕西榆林我还曾南下完成了穿越整个陕北的“圣地行”,在西安又西进,沿着古丝绸之路的路线,经过平凉、兰州、乌鞘岭、敦煌直到新疆神秘的罗布泊地区。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100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我走过的地方大都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 参考资料:(1986年10月,人民日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梦”的含义,并从作者的“梦”中获得启示; 2.体会课文以“梦”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梦”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黄石事业单位面试专题可登录 黄石面试备考专题 相关黄石事业单位资料 黄石事业单位面试辅导 黄石事业单位面试复习方法 事业单位教师面试礼仪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徒步走完万里长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由歌曲《长城长》导入。 二、解题:
(一)何谓“长城万里行”?
从1984年5月13日到1986年4月5日,历时近两年,作者徒步对万里长城进行了考察,其中穿越了巴丹吉林、腾格里等大沙漠,行程逾万里。 (二)课文题目是《长城万里行》,这个题目告诉你什么? 文题的作用:
1.反映文章的主旨;2.反映文章的写作对象;3.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4.反映文章的线索。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1):文章哪些段落在写长城万里行? 明确:7至22段。
思考(2):作者围绕徒步万里长城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作者围绕徒步万里长城写了徒步万里长城的原因、行程、收获。 四、具体研习,把握“长城万里行”。
思考(1):读9到11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会徒步万里长城?
明确:长城专家立誓要走完长城的宏愿未能实现,就连外国人也梦想能走完长城,自己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有勇气去完成这一宏愿。
思考(2):读12段,感受“冲击波”“下决心” 等词的效果。
明确:“冲击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一条条消息对作者产生的影响之大之强烈。“下决心”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热爱,决心之大之坚定。 思考(3):读16段至20段,作者在徒步万里长城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 请以“他经历了…… ,让我们感到…… ”为句式写一句话。
示例:他经历了满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无情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后怕。 他经历了被困在悬崖上,险些跌进万丈深渊的危险,身处绝境的险情让我们心惊。 他经历了身负重荷,半个多月不见人烟,迷失了方向的困境,让我们好担心。 他经历了独处山间,被野狼狂追的危难,这让我们胆寒。 他经历了夜不识路,多次从山坡滚下的危险,这让我们心痛。
思考(4):大自然给作者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甚至是生死考验,因而作者说“大自然是无情的”,但作者又说“大自然也是慷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万里长城之行,让作者领略到了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的文化灵魂,了解了大西北文明的盛衰和当地风土人情,使作者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说大自然是慷慨的。
思考(5):读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富有理想,不畏艰险,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祖国。 思考(6):你从作者徒步万里长城的经历中获得哪些启示? 可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梦”的含义,体会课文以“梦”为主线贯穿全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回顾已学内容,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把握“梦”的含义,分享“梦”。
思考(1)第一段作者说“小时候,我做了两个梦”,这个“梦”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明确:梦想、理想、志向等。
思考(2)作者刘雨田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明确:读万卷书,成为作家;行万里路,成为行者。 思考(3)那刘雨田是怎样去实现他的梦想的呢?
明确:读了很多中外名着;小时候走遍了家乡;读中学时远征北京、武汉;工作后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再后来用两年时间步行走完了万里长城。 思考(4)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们用“他……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他只是一个探险家,还没有完成作家的梦想,所以他的梦还在继续。
明确:他只是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川,但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去,所以他的梦还在继续。 大西北资源丰富,但还贫穷,他要为开发大西北作出贡献,所以他的梦还要继续。 三、体味内涵,研究“梦”。
思考(1):文章写的是长城万里行,为什么全文始终贯穿着“我”的两个“梦”? 明确: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个梦,才有“长城万里行”去实现这个梦,二者是理想与行动的关系,有了这两个梦,长城万里行才显得更有意义。有了两个梦的交代,后文“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才不显得突兀,这正是在实现第一个梦呀!最后,作者以“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结束全文,由此可见,全文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结构是非常严谨的。
思考(2):作者的两个“梦”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一个“梦”是说,读万卷书是为了将来走人生之路,第二个“梦”是说走万里路也是在读一本活生生的书,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 四、敞开心扉,放飞“梦”。 同学们,你们风华正茂,正处在多梦的黄金时代,也许你的梦想是做一个探索大自然的科学家,或是做一个热情奔放的文学家,或是做一个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或是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请你把你的梦想大声地告诉所有同学们,然后用“我的梦想是……我希望……”句式说出。 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和整理有关长城的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