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浅谈民间信仰的分类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民间信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民间文化现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客观存在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岁时节令,山川景物,人生礼俗,民间文学的神话、故事,民间美术的绘画、雕塑等,无不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无所不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尊重民众的意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让民众按照传统习俗参与民间信仰活动,以发挥民间信仰积极的社会作用,使民间信仰文化得以健康的有序的传承发展。 一、民间信仰产生的条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中,对民间信仰传统文化活动的分类遇到一些难题。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先从民间信仰产生的条件入手,分析各类民间信仰所崇拜对象、祈求目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才能较合理的为民间信仰进行分类,也才能理解民间信仰为什么会对社会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人类、神灵,人与神的结合,是民间信仰产生、存在的最基本的三个条件。人类在自然中进化、演变,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干旱洪水,生老病死。人类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美好的生活——春夏秋冬,谷米水果,山花烂漫,子孙绕膝。在自然力量的保护和压迫下,人们产生对自然力的依赖感、恐惧感、神秘感,由此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崇拜性。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想象神灵世界的样式,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设计各种仪式祭奠神灵,这就产生了原始

信仰和崇拜仪式。

神灵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想象样式创造出来的,并赋于它精神和灵性,赋于它控制自然的力量。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转嫁给神灵,编排出一系列的崇拜神灵的仪式,来取悦神灵,影响神灵,祈求神灵,希望神灵多赐福少降灾。由人对神灵的恐惧感、神秘感,到人对神灵的依赖和崇拜,形成了人与神的结合,产生民间信仰并逐步使民间信仰规范化、秩序化。民众在民间信仰的约束下生活着,生存着,人类在民间信仰的控制中、管理中延续着,发展着。 二、民间信仰的类型

民间信仰以对灵魂的崇拜,对鬼神的信奉为基础,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信仰活动。形态迥异,类型多样的民间信仰都是源于最原始的信仰,按各类信仰表现形式和祈求目的,可以分为原始信仰、祖先信仰、巫术信仰三大类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