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一)诗词鉴赏。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 漫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潺漫, 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 .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

(一)诗词鉴赏。

1 .情景交融,“乱”字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2 .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

苦情怀。

(一)诗歌鉴赏。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飞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 .这首诗通过描绘 、、等景物来描写春天的郊野。

2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 .示例:麦浪,草根,肥水,飞蝶,野草花

2 .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被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境。

(一)诗歌赏析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 .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诗歌赏析

1

可)

.特点: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语意相近即

2 .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

句抒情,转写愁思,

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所咏美好之景,全成春恨之铺垫。 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

恨(或:以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得婉转深刻。

(一)诗歌鉴赏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第一、二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绘出

来。

2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

(一)诗歌鉴赏

1 .示例:湖面的波光和秋夜的月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和而和谐。湖面风平浪静,

就像没有经过打 磨的铜镜一样迷迷蒙蒙。

2

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 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

.示例:这里运用比喻,把山比作“青螺”,

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 ju c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

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

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

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 这里

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 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 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

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

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一一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

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

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 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

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

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

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

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

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

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

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 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

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 1]

[

(一)诗词赏析

村 夜

白居易

霜曹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1)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图景。

(2)诗中后两句与前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 “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注:(2) (3)题两选一)

(1)提示:描述时要突出村夜秋气浓重、夜色凄清、行人绝迹、小虫低吟等特征。

(2)前两句在凄清的夜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在一副明月似水花如雪的景色中

后两句

透露出诗人陶醉和情不自禁的赞叹之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 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 转向愉悦。

作品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养麦田,满地的养麦花简直就像一片

耀眼的白雪。

作品赏析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

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

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

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 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

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

际的养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养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

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

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

《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

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

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

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参考知识:白描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 生动的形象。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 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

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作文秘诀》)

(一)诗词鉴赏。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管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管(ydo)然:远去的样子。

1 .“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笑而不答”值得玩味,请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2 .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 “碧山”怎样的景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

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

. “笑”字值造成了轻松愉

快的气氛; 而且这“笑而不答”, 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2 .写桃花随溪水,皆然远逝的景色,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

表现了诗人超脱现 实的闲适心情。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

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 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

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

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

“心自闲”三个字,既是

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

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 有摇曳生姿、 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管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皆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 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 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

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

“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

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一一即“天然”二字。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 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

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 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 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 适心情。

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诗中用一 “闲”

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

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

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

代李东阳曾说:

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 管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这段话对于读者理解这首

诗是很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

出诗的情韵。

(一)诗歌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

什么?请简要分析。

.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 ,为

2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一)诗歌鉴赏

1 .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 .人生哲理一一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

始,永无止境。用

“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