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大学毕业后有关档案的问题
应届生大学毕业后档案的三种去向及优缺点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档案的三种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陆续展开,一些学生向有关部门咨询,若是自己选择考研没被录取,或没有实现昔时就业,档案该往何处去?有关专家表示,届时,毕业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形做出合理的选择。我是应届生据了解,最近几年来毕业生丢失档案现象增多,这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教师苑锐说,一般来讲,学校能够依据毕业生本人意愿,将其户籍和档案材料转至生源地人事部门,或向学校申请保留户籍和档案,或将档案落户本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苑锐介绍,当前毕业生转档案可分三种情形:
一是转至生源地。他说,一提到生源地,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会担忧会不会转为农村户口,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生源地人事部门一般是指地级市的人事局。但各地方规定有所不同,如辽宁省要求统一派回辽宁省教育厅;黑龙江省要求统一派回黑龙江省人事厅;上海市要求统一派回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天津市要求统一派回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江西省要求统一派回江西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分派办公室;湖北省要求统一派回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海南省要求统一派回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这种转档案的方式比较适合预备在生源地范围内就业的毕业生和暂时不想就业的毕业生。其长处是在生源地就业后办理手续简单方便,而缺点则是毕业生两年内如离开生源地就业,需从头办理改派手续。
二是档案留校。2002年国家下发文件,允许毕业时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户口、档案留校两年。该政策执行几年来,许多毕业生受益,但也凸现了一些短处。依照有关规定,毕业生只要与校就业指导中心签定档案留校协议,就可以够将户口、档案暂时留在学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申请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的,学校将其档案和户口迁回生源地,学校再也不为其发放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凭用
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劳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证书》办理落户手续。这种转档案的方式适合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其长处是由于学校的诚信度较高,代为保管户口关系和档案,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与落实就业单位有关的服务,老师不遗余力,而且不收取额外费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安全性高,能够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参加公事员考试。♧但其缺点则是毕业生档案留校只是延长了择业期,与学校没有人事隶属关系,涉及人事关系的证明都不能出具。
三是转至就业代理。毕业生能够按如实际情形与各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签定代理协议,签约期限可分为一年至三年,在代理期满前毕业生可志愿申请续签或终止协议。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为毕业生提供以下服务:档案材料保管、查询;出具出国(出境)政审、升学、就业、考研、成婚等相关证明;办理落户手续;为毕业生党员提供组织关系转接,代收党费,进行年度考核,办理转正手续。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预备考研、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其长处是签定就业代理协议能够取得更多的就业信息,既省时,又省力;服务范围加倍普遍,易于毕业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规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参与和协助,在安全性方面的保障更大。其缺点则是由于毕业生与指导中心交流相对少,容易造成信息不顺畅。
细数“舍弃档案”行为对前程的消极影响
档案作为个人经历的记载,人事档案不是能够随意抛弃的“身外之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一些人对自己的档案采取了漠视的态度,成了“弃档族”,这种现象令人忧虑。据了解,目前寄存于市人材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占全市流动人员档案总数的1/10左右)中,尘封连年、失去联络的“死档”就有近2万份。
案例一为了跳槽大学生舍弃“包袱”
从天津市某高校毕业的小林进入了某单位工作,工作还不到一年,他就萌生跳槽的念头。但是,小林当初和单位签定了3年的工作合同,若是按正规手续办理辞职,要拿回人事档案就必需补偿单位4000元违约金。最后,小林连招呼都没打就跳槽走人了。他不无
得意地说:“若是我一直背着档案那个‘包袱’,哪能这么容易就从东家跳到西家?档案对我而言是一种束缚。”据了解,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档案弃之不睬已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由于毕业后没找到接收单位,他们便把档案留在学校,尔后也再也不理会。
点评:天津市人事部门有关负责人以为,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只忙着就业,而轻忽了档案的接转,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没必要要的麻烦和损失。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道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人事档案具有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大学生工作后,未来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和开具出国、考研等有关证明,都会用到档案。因此,大学生必然要“善待”自己的档案,即便毕业后一时落实不了接收单位,也最好把档案放到人事部门的人材服务中心委托管理,以避免往后给自己带来麻烦。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提示,落实了工作的大学生,落实的工作单位如具有人事管理权,档案应自动调到该单位;落实的工作单位如不具有人事管理权,应将人事档案放到单位所在地的人材服务中心委托管理。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生,若是没有申请待业,人事档案将回转到生源所在地的人事部门,这一类大学生应该在规按时刻内到本地人事部门报到,办理人事档案的相关手续,不然就会被以为是弃档。
就业办提示:与单位签定三方协议时,问清楚档案保管等细节。学校依据三方为学生转档。未落实户档去向,学校为其办理二分回省手续,请在规按时刻内到报导证所指单位报到,办理人事档案的相关手续,不然就会被以为是弃档。
案例二轻忽档案工作业绩无以为证
崔先生大学毕业后,曾在某美术学院当老师。在这期间,崔先生灵敏地感到电脑3d技术在美术设计方面的庞大潜力和前景,便踊跃地进行研究,并在参加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果断“下海”,加盟了一家民营广告公司。尔后的9年中,崔先生前后在3家广告公司供职,并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技术成为业内小出名望的专家。可是,他最近到一家外资广告公司求职时碰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原来公司对崔先生进行背景调查时发觉,崔先生的人事档案仍然保留在其最初工作的高校内,而且档案里没有任何能够证明他“下海”
后的工作业绩和职业信用等方面的记录或资料。由于9年的专业经历没有载入档案,崔先生此刻可能失去宝贵的职业进展机缘。
点评:目前,离职单位、职业介绍所等档案保管机构常常受到个人投诉,理由是这些机构没有及时为当事人转移人事档案。但事实上,当事人离职时不重视与原单位进行沟通,也是致使此类问题的一个原因。例如,当事人离职时不辞而别乃至强行违约一走了之,致使单位无奈暂留档案;当事人户籍或居住地发生转变没有及时告知有关单位,致使档案转移错误;当事人到新单位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档案调转手续等。因此,当事人离开单位的时候,不仅要做好业务上的善后,也要做好包括人事档案在内的一系列人事事务的交接。
人事档案的有效性是依托内容的不断补充和更新来保证的,其中的内容尤其以工作表现、业绩考核、职业道德、继续深造、奖惩记录等方面占多数。哪些材料应该归档,哪些材料不能归档,是有明确规定的,在实际操作中由人事档案的保管部门负责掌握。劳动者个人应该对此给予关注,及时协助人事部门完成变更工作。
人事档案并非可有可无(深度分析:牛皮纸袋里装了什么)
一个牛皮纸袋,里面的材料还不到一斤重,但这些材料记录了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那个神秘的牛皮纸袋里究竟装了什么东西?
据人材服务中心人事代理专家介绍,人事档案是某些单位招聘、提拔人材的最大体、最靠得住的依据,档案材料涉及初高中毕业记录表、高考相关档案、填报志愿表、大学学习情形表、实习鉴定表等,另外还有学历证书复印件、转正手续、考核表、职称评定(报考)表、奖惩记录、出国记录及各类鉴定材料。涉及党团关系、政审、调函等一系列材料也会寄存在档案中。一个人退休后其档案也不会被销毁,而是继续保留于所在单位或人材服务机构,直到该人死亡。
哪些人最易弃档而去
据人材服务中心人事代理专家介绍,四类人最容易成为“弃档族”。
第一类是大学毕业生。按相关规定,大学生毕业后经个人申请,档案能够在学校寄放两年。于是一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选择到非户口所在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便将档案丢在学校,并在往后的职位流转中无暇顾及档案,这一类人群在“弃档族”中所占比重较大。
第二类是自费出国留学及办理移民手续的人员。他们可能在国外停留连年,由于身份的转变及国外不同的人事政策,档案对他们来讲已经无用。
第三类是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的人员。由于有些单位没有保管档案的权限,而他们自己一时也用不着,于是这些人员对档案漠不关心。
第四类是跳槽者和异地求职人员。由于和原单位的一些人事问题尚未解决,或因档案异地调动手续繁琐,他们最终选择了舍弃个人档案。
专家指出,弃档的深层原因是很多人对档案的重视不够,以为档案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日趋淡化。很多人还以为“多数情形下用不着档案,在人材市场存着还要产生费用,没有必要”。有些人干脆把档案放在家里,成为“口袋档案”。对此,专家提示,“人档分离”虽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趋势,是人材柔性流动或管用分离上的进步,但决不意味着会取消档案制度,也不代表档案是能够随意抛弃的“身外之物”。目前,档案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对自己的档案漠不关心、随意放置的做法,十分不明智。
弃档六大消极影响
影响个人利益有了档案,就可以够享受到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如办理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等。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仍是辞职后另求新职者,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是主要依据。那些因舍弃或自揣个人档案而造成记录断档的人,在个人利益上会受到损失。专家介绍,漠视档案,也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超级大的影响。
影响毕业生转正定级和工龄计算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参加工作手续,工作几年后仍然是学生身份,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转正定级,也影响到工龄和退休金
的计算。
延误职称评定和工作调转有的毕业生自大学毕业后,档案既没有提交单位,也没有存在政府指定的人材服务中心,职称评定就会因手续不全而受到影响;有人虽在毕业后把档案存到了人材服务机构,但没有及时办理就业手续,等到几年后调动工作时,才发觉需要办理参加工作后的所有手续,并要在转正定级后才能正式调动。
影响户籍档案目前很多人开始考虑购买衡宇,在银行办理房贷手续时要求出具贷款人的户口证明。但是很多弃档连年的毕业生以为档案并非重要,没有及时从学校转出户口和档案,结果延误了办理贷款。
致使留学人员保险断档此刻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但当许多学子海外深造归来,荣归故乡、大展宏图之时,却发觉由于人事档案寄存不妥,自己无心间做了几年“无业人员”,为此后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比如,他们交纳社会保险的年限出现了断档,享受社会保险就会受到影响。目前,受到档案问题困扰的“海归”愈来愈多。
致使干部身份丢失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满一年即见习期满一年时,通过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以后,可取得干部身份。但是,很多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将档案存进街道,致使干部身份丢失,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们为何任档案“酣睡”?
省人材中心专家分析以为,人事制度改革后,用人单位再也不接收或看重档案,是造成高校毕业生档案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专门大一部份原因,是毕业生对自己的档案缺乏责任感。”李军说。
2005年毕业于武汉某院校的顾霞,在被记者问到其档案去向时,显得有点茫然:“毕业时学校直接把档案给了咱们,一直保留在家里啊!有什么不妥吗?”“档案不能由本人经手,更不能自行保留,若是擅自拆封,就成为废档!”武汉市人材服务中心副处长王宇晗介绍,“档案的转接调动,必需通过机要部门的专门渠道负责传送。”
不过,也有毕业生以为,人材交流中心服务不到位,是他们闲置档案的一个重要原因。200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供职于深圳的张先生说,自己的档案托管在武汉的一家人材交流中心,“每次打电话归去查询时,工作人员都是一种很不耐烦的声调,后来就再也不问了。”他有点愤然的说,“收托管费时不含糊,服务起来却太差劲。”
另外,每一年180元的档案托管费,也让一些人感到“价钱太高”。张先生说:“薄薄的一本档案,每一年要收180元,让人感到是那个行业的暴利。”
省人材中心一名负责人解释,每一年180元的费用,是依照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的,且对应届高校毕业生还有3年免费期。
需要档案的地方其实多着呢
按规定,档案不允许个人经手,个人并非清楚自己档案里记载了什么。那么,那个牛皮纸袋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对个人有何用?
李军介绍,高校毕业生档案袋里所装的材料,包括高中毕业记录表、高考相关档案、大学学习情形、实习鉴定表、学历证书复印件等。另外,还有转正手续、考核表、职称评定(报考)表、奖惩记录及各类鉴定材料,涉及党团关系、政审、调函等一系列材料,也都寄存在档案中。
高校毕业生看似一时用不到档案,但当个人需要异地调动、职称申报、报考研究生、公事员、专门是办理社会保险、工龄工资计算、和退休手续时,都要用到个人档案。李军提示,档案长期在托管机构“休眠”,会造成个人材料不齐,在办理以上手续时均会碰到阻碍,因此,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流动人员,需及时对档案进行保护更新,对于“休眠”和因故保留在自己手中的档案,需尽快到托管机构补办手续。
托管不单单是缴费了事
王宇晗介绍,各档案托管机构都有详细的托管流程,毕业生如有不明,必然要事前咨询清楚。她还特别强调,对于因故未办理档案托管的高校毕业生,必然要注意保留好《报
到证》,这是补办托管手续时的重要凭证。
另外,已经办理了档案托管手续的毕业生,在毕业满一年后,需要到托管机构办理转正定级手续。
人材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还反复强调,毕业一年后的培训、技术品级认证、奖惩情形、工作异动,都需要在档案中增加和反映,当联系方式发生变更时,也必然要通知托管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