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密级★期限

提要

网络热点事件中,负面话题占比为63.3%

涉及党政部门、官员的负面舆情事件中,涉事主体回应率为72.3%,其中近五成能够在24小时内做出回应

媒体网络舆情影响力排行榜:新华社、新京报、新浪微博居前三位

网络热点舆情事件排行榜:温州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北京四号线扶梯事故居前三位 司法执法、交通运输、公务员管理等成舆情关注焦点 党政干部言行不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突出

地域舆情热度排行榜:广东、北京、河南、江苏、浙江,网络舆情热度位列前五 附录一:IRI网络监督调研报告

附录二:IRI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件舆情专报 附录三:IRI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舆情专报

前 言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I-Catch全网动态分析系统,从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共抓取2011年第三季度网络热点事件1485个,深入研究事件舆情源头、地域分布、领域分布等规律,从党政舆情、媒体舆情影响力、重大舆情事件分析、各领域舆情分析四个方面,量化呈现本季度网络舆情发展特点。

IRI分析发现,在第三季度网络热点事件中,负面话题达940个,占比63.3%;负面话题中近七成与政府部门、党政干部相关;党政部门等相关涉事主体,对负面舆情回应率达72.3%;IRI指数在85分以上的重大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共有25件,党政部门等相关涉事主体对这些重大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网民质疑、实施整改处分措施的有16件,占比64.0%。在对负面话题进行回应的事件中,近五成涉事主体选择在“黄金24小时”回应舆论质疑;36.1%的当事部门、干部在2-3天内回应;还有14.7%的相关主体选择拖延战略,在网络舆论趋向沸腾时才被迫回应,而此时的回应对舆论影响有限,已经丧失引导舆论主动权。

在网络舆情事件首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新浪微博占据前三位。传统媒体仍是最主要的网络舆情源头提供者,占所有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86.6%。微博、论坛等新兴媒体首报的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以负面为主。 一.党政舆情

1、负面舆情占比超六成,政府部门、党政干部受关注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2011年第三季度,从网络舆情倾向性来看,在1485个热点舆情事件中,负面话题达940个,占比63.3%。负面话题中近七成与政府部门、党政干部相关。中性舆情事件占比为19.3%,正面舆情事件占比为11.9%,争议性舆情事件为5.5%。负面舆情占比较高,建议相关部门遵循舆情传播规律,积极回应网民质疑,疏导负面情绪,避免负面影响扩大。 2、在与党政部门或官员有关的负面话题中,涉事主体回应率为72.3%

网络舆论聚焦之下,有72.3%的涉事主体选择回应舆论质疑,显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舆论,愿意在网民监督下改进工作。但是,仍有近3成的涉事部门、官员保持沉默,不回应、不处置,任由网络舆论诟病,没有尽到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的义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3、党政相关部门在舆情出现当天进行回应的近五成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在当事方回应的负面话题中,近五成涉事主体选择在“黄金24小时”回应舆论质疑,体现出相关主体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应急效率;36.1%的当事部门、官员在2—3天内回应;还有14.7%的相关主体选择拖延战略,在网络舆论趋向沸腾时才被迫回应,而此时回应对舆论影响有限,已经丧失舆论引导主动权。 二.媒体网络舆情影响力

1、媒体网络舆情影响力排行榜:新华社、新京报、新浪微博居前三位

根据IRI数据分析,在引爆网络舆情能力方面,通讯社、报纸、微博、论坛、电视台都体现出较强的能力。从单个媒体来看,没有哪家媒体占据绝对优势。其中,新华社/新华网、新京报位列前二;新浪微博位居第三位,微博在中国迅猛发展不过两年有余,却体现出较强的网络舆情引爆能力。

2、传统媒体仍是网络舆情热点第一大源头,占比高达86.6%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如上图所示,传统媒体的报道经网络媒体转载之后,仍是网络舆情热点的最主要源头,占比达86.6%。与IRI《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半年报》相比(虽然因数据库的扩大及相关统计方法的调整,两数据并不具备完全可比性),传统媒体引爆网络舆情事件占所有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百分比明显提升,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与自媒体鱼龙混杂,谣言较多,导致公信力下降有关。 3、自媒体微博、论坛表现突出,负面舆情占比高

2011年第三季度,以自媒体为舆情源头的网络热点事件占比为13.4%,微博与论坛的网络舆情引爆能力远超博客、视频,在以自媒体为舆情源头的热点事件中,微博、论坛占比分别为48.1%,41.6%。从自媒体舆情倾向性来看,自媒体成为负面舆情曝光的重要渠道,微博、论坛、视频等自媒体首报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中,83.1%为负面话题,微博、论坛中负面舆情占比则分别为73.0%,90.6%。 4、自媒体高度关注公务员管理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在2011年第三季度自媒体网民众多的关注点中,公务员管理是网民关注的焦点,相关热点事件占比高达20.9%,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司法执法(占比11.1%)。同时分析与公务员管理相关的热点事件来看,干部言行、干部任免倍受网民关注,“云南拟任副厅级女干部被指履历造假”、“昆明发改委官员淫乱照”等热点事件均为自媒体首报。随着微博等新型自媒体的加入,公众对于干部言行的监督更加严格,新媒体带来的愈加透明的舆论环境,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提高党政部门和官员形象,充分利用互联网感知公众情绪、处理政务,是党员干部面临的一大课题。 三、重大舆情事件分析

1、2011年第三季度重大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行榜(TOP25)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2、重大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以负面为主,处置率高达64.0%

重大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舆情热度高于85分,产生较大舆论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媒体和网民的持续关注。IRI统计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重大热点事件共计25个,涉及交通运输、恶性案件、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其中交通运输领域重大热点事件频发,共计6个,占比达24.0%,其中温州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北京地铁4号线扶梯事故舆情热度居前三位,;文化建设领域紧随其后,重大热点事件数量为3个,占比为12.0%。就事件整体倾向性而言,负面热点事件占比达92%,争议性与中性热点事件占比均为4%,正面热点事件缺失。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IRI跟踪研究各重大热点事件的进展可知,截止9月30日,64.%的重大热点事件已得到妥善处理,相关处置结果已对外公布并获得认同,对舆论态势控制及舆论引导都产生重要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和网民的跟进及关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强大的舆论监督在促进党和政府提升执政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3、微博是重大热点事件第二大舆情源头,占比较高

分析第三季度重大热点事件舆情源头不难发现,虽然新闻报道依旧为其首要舆情源头,但占比仅为52.0%,较其在第三季度整体舆情源头分布中86.6%的占比而言,大幅降低;微博在重大热点事件中展现出较强的首报能力,36.0%的重大热点事件由微博首发;论坛在重大热点事件舆情源头分布中排名第三,由论坛曝光的重大热点事件占比为12.0%。 四、各领域舆情分析

司法执法、交通运输、公务员管理等成舆情关注焦点

2011年第三季度,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涉及反腐倡廉、征地拆迁、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等30个领域,其中司法执法、交通运输、公务员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数量较多,成为前三甲,占比分别为10.8%、8.4%、7.6%。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每个领域负面占比均较大,平均达62.2%。如反腐倡廉领域负面占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比达81.0%,网民通过自媒体举报官员贪腐等问题,已成为一种常态途径,但其中真假信息掺杂,实际效用如何,需相关部门加大力度甄别;征地拆迁领域负面占比达73.5%;教育教学领域负面占比为61.7%,除了高校贪腐、教师言行不当、论文作弊等常规热点以外,有关地方撤并小学、北京关停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村读书无用论盛行、性教育、教师节收礼等,也成为本季度焦点;企业财经领域负面占比为59.4%,有关产品质量、运营不当等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城市管理领域负面占比为55.2%,包括反复工程、面子工程、斥巨资建政府大楼等,此外,个别地方城管粗暴执法,网民反响热烈,相关部门亟需提高城管人员的素质,规范执法方式。

1、司法执法领域:执法方式不当成关注焦点

司法执法领域共涉及热点话题160个,成为第三季度网络舆情的第一热门领域,其中,负面话题占比高达73.8%。

IRI分析发现,涉民案件占比为21.0%,虽为司法执法领域的第一关注点,但其引发的网络热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度,远低于“执法人员言行不当”、“玩忽职守”、“冤假错案”。建议相关部门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同时,增加与网民的互动频率,争取舆论的主动权。 2、交通运输领域:重大交通事故牵动网民神经

交通运输领域共涉及热点话题124个,位2011年第三季度网络舆情热点话题涉及领域的第二名。负面话题占比方面,交通运输领域略低于司法执法领域,但仍达67.8%。除此之外,中性、正面和争议性话题占比分别17.7%、9.7%和4.8%。

交通运输领域的关注点共有13个,其中交通肇事、车祸事故、地铁事故因涉及伤亡,牵动网民神经,故此类话题较受网民关注。其中,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均引发公众热议,并最终酿成重大网络舆情事件。鉴于此,相关部门应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微博时代,应主导话语权,主动回应网络质疑,压缩谣言产生的空间,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

交通肇事舆情多为涉官、涉富事件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交通肇事话题分为恶性肇事、驾公车肇事、富二代肇事、官二代肇事等5类,分别占比38.1%、33.3%、19.0%、4.8%和4.8%。其中,61.9%的话题与公务人员、富人有关,因公众对官员、富人的负面刻板印象,及以往富二代、官二代撞人事件的恶劣影响,加重了网民对此类事件的厌恶和负面评价,经常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评价,近期的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3、公务员管理领域:舆论聚焦干部言行不当 公务员管理领域热点话题共有112个,与司法执法领域和交通运输行业相同,公务员管理领域中负面话题居高位,占比达72.3%。此外,中性、争议和正面话题占比分别16.0%、6.3%和5.4%。

公务员管理领域的关注点共分为9类,涉及言行不当、疑录用不公、干部新规、作风问题、干部任用、干部管理、干部死亡、干部问责等。其中,干部言行不当备受网民关注,占比高达42.0%。党政干部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一言一行均需谨慎。第三季度多起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证明,如若干部回应不当、雷语频出,不但不能缓和舆情,反而会推动新一轮舆情的高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涨。针对热点事件的回应,干部还需谨言慎行。

公务员录用一直是网民比较关心的话题,网络曝光的“萝卜招聘”、“火箭干部”等,均因疑似“黑幕”而遭网络炮轰。刻板印象和选拔不透明,是此类问题的症结。遇到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应以真诚的态度回应网民质疑,用实际的政绩说服网民,并把真正的选拔规则告诉网民,以建立正面形象,重塑舆论环境。

4、网络舆情热度地域排行榜:广东、北京、河南、江苏、浙江位列前五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对比本年度上半年各省市舆情热度状况来看,广东省依旧是网络舆情较为集中的省份,其下辖的广州、深圳两市也成为网络热点事件高发地区。涉及广东省的网络热点事件数量达125件,占第三季度网络热点事件总量的8.4%;北京排在第二位,热点事件数量为90件,占比达6.1%,河南省以72件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数量排名第三,占比为4.8%。(报告主笔:IRI舆情分析师余秋莺)

《IRI网络监督调研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 2011年10月

前 言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以下简称IRI),基于网络舆情指数体系、I-Catch全网动态分析和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样本分析,对2010年至2011年9月多起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厘定和整理,从中筛选出452个与网络监督直接相关的网络热点及突发事件,深入研究网络监督的主要关注点、引爆手段、涉事主体回应及热点地域等,量化呈现自2010年以来网络监督、网络举报的实际成效。 网络监督涉及的452个热点话题中,有203个运用网络自媒体举报官员腐败、官员不当言行等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举报成功率达33.5%。 一.网络监督实际效果

(一)官员权力运行、个人作风等为网络监督重点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由图可见,2010—2011年,网络监督的焦点在于官员如何利用权力、官员社会形象以及执法人员的执法方式,其中,官员以权谋私、言行不当及涉警涉法恶性案件位列前三,占比分别为34.7%、23.0%、15.7%。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现实生活中权力运行不够透明滋生的种种腐败行为,导致网络中一出现官员以权谋私、玩忽职守、言行不当等信息,即形成讨论与抨击的氛围。实际上,这种讨论、抨击对现实腐败的治理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却已经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从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疏导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焦虑情绪。 (二)“网媒转载”、“网络举报”相互配合成监督重要渠道 1.“纸媒深挖”“网媒转载”形成讨论成主要监督手段

如上图所示,纸媒报道后网站转载的引爆能力不可小觑,占比达55.3%。自有网络监督的渠道以来,纸媒深度挖掘报道的话题一经百度首页与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推出,以及重点网络媒体的大量转载,即会形成高点击率与高评论率,成为网络监督的一个重要发醇点。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2.利用自媒体举报现实腐败更容易引发网络讨论

网民采用自媒体举报现实腐败、权力暗箱操作等问题时,经常会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立体即时、原生态报道,推动相关部门快速回应网民质疑,并公开、透明处置事件主体,以消除不良影响。

(三)近8成被监督对象选择回应

对于网络讨论的热点事件,79.0%的被监督主体做出回应,此外,有21.0%的主体消极应对。在79.0%的回应者中,仅有37.1%的当事人或当事部门受到处罚,平息负面舆情漫延,修正政府形象;有10.5%的涉事主体,回应之后没有公布结果,没有做到切实回答公众质疑;13.7%的涉事主体虽做出回应,但对事件予以否认,此类回应未能得到网民认可。 (四)河南、江苏、湖北、湖南、广东为网络监督热点区域

二.网络举报(自媒体)实际成效

(一)官员以权谋私、言行不当等为网络举报重点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网民运用自媒体举报相关部门、官员,涉及众多关注点。其中,党政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网络举报中关注点最高的一项,占据整体的37.9%,如某组织发红头文件索要演唱会门票等。

官员言行,也是网络监督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网络时代,党政干部一言一行时刻位于网络监督之下,深受亿万网民关注。从2010-2011年,“官员言行不当”这一关注点在所有网络举报事件中占据27.6%,如“某县长裸照遭曝光”、“派出所摆雷人提醒牌”等。

除此之外,涉警涉法事件、官员玩忽职守、官员提拔升迁等也无时不位于网络监督之下,在整体中分别占据11.3%、6.9%、6.4%,如“进京旅游男子被误当上访者押回打伤丢到街头”、“县长三年四次升迁,简历被当地列为机密”等皆因网民网络举报曝光,进而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

(二)83.6%被举报者选择回应舆论质疑,采取措施处置

网络举报之下,舆论的聚焦关注致使多数热点事件得到回应及处置。从2010-2011年,所有因网民网络举报而受舆情关注的事件中,83.7%的被举报都对舆论进行了回应,高于整体舆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论监督的79.1%,采取方式处置。

但是,仍有16.3%的被举报者选择对舆论的质疑保持沉默,不回应不处置。缄默并不是对舆论问责应有的态度,一味“失语”,拒绝回应虽可拖延一时,但并非长久之计。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沉默不语,只会给公众留下“高傲”、“狂妄”的坏印象,损害党政部门形象。 (三)33.5%的网络举报热点事件得到处置

在所有网络举报热点事件中,有33.5% 的成功率;同时有15.8%的事件涉及主体反诬成功(查无此事),8.9%的涉事主体有回应,但无进一步的结果公之于众,引发舆论诟病。 (四)论坛是网络举报首要方式,微博日益成另一重要渠道

网民进行网络举报,主要通过论坛、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实现。从2010—2011年,在所有举报方式中,网络论坛因用户群庞大、交互性强而独占鳌头,在所有网络举报手段中占据77.3%,如“某管理局招聘‘超级舞弊门’”、“某贫困县国税局长戴价值5万名表”等事件,都因网民在论坛中发帖举报,引发舆情关注。 不可忽略的是,微博作为近年异军突起的另一自媒体平台,已成为继论坛之后的另一重要网络监督渠道,14.8%的事件因在微博中举报曝光而成为焦点,如“妻子曝光副局长丈夫赃款包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养情妇”等。此外,博客、视频俩较常用自媒体平台,仍是除论坛、微博等网络举报方式之外的重要补充。

(五)天涯论坛是网民举报最常用自媒体,新浪微博紧随其后

创办于1999年的天涯论坛,自创立以来,在普通网民中较具影响力,多年以来积累了众多深度用户,也成为网民网络举报最常用的自媒体,23.7%的网络举报事件曝光于天涯论坛,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

此外,新兴崛起的新浪微博,其作用已难以忽视,因使用门槛低、速度快而深受网民欢迎,发源于新浪微博的网络举报事件占据整体的13.8%。除此而外,红网论坛、华声论坛等也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补充,尤其在各地方城市,地方论坛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网络舆情指数(IRI)报告 《9·27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 微博舆情专报

2011年9月29日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IRI)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微博再成主导性舆论场

2011年9月27日14时10分,上海地铁10号线突发设备故障,转为人工调度,随后14:51两列列车追尾。截至目前,事故导致271人受伤,所有伤员全部就医,没有人员死亡。 该事故发生后,微博网友再次成为信息首报源头,亿万网民通过微博关注事件进展、发表评论,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立体即时报道形态,推动了相关部门快速、公开、透明处置事件。在此次事故中,官方通过微博及时通报信息、回应网民疑问、向公众真诚致歉,起到了遏制流言传播,避免舆情恶化的作用,值得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简称IRI)基于I-Catch全网动态分析和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样本分析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29日10时(以下截至时间相同),有关9·27上海地铁十号线追尾事故的新浪微博共有原创微博732163条,腾讯微博相关信息9653385条。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微博直播现场 ●9月27日14:45(官方媒体报道事故发生时间是14:51,多条微博首报时间早于官方报道),现场乘客@安默然lucky 通过新浪微博发出第一条消息,反映车停,称发生追尾事故。 ●9月27日14:49,车厢乘客@季法师 发出现场乘客受伤图片,一名受伤女子躺在地铁车门边,10小时内转发近6万。 ●9月27日15:17,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 在事故发生26分钟后即在微博上通告事故情况,并随后直播救援情况。

●9月27日19:11,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宣布“目前上海地铁10号线全线恢复正常运行”。 ● 事故发生后5小时,微博上相关讨论量已突破200万条。救治定点医院@长征医院在当晚18:58开通微博,向公众介绍救援情况。

● 20:18,上海地铁官方微博用“今天是上海地铁有史以来最黯淡的一天”表示歉意。 1.微博再次首报事故

9月27日14时45分,现场乘客“@安默然lucky”微博发出第一条消息,被转载次数不高;14时49分,车厢乘客“@季法师”微博称,现在地铁10号线两车相撞。由于其附上现场女乘客的受伤图片,让网友直观感受追尾现场的受伤程度,该条微博转载量极大,截至目前,被转发58692次,评论14748次。 同时,也有大量微博网友快速转述乘客的回忆:“10号线列车开到豫园路时地铁说出了故障,稍停一下,但大概停了十几分钟就莫名地起动开了,刚开了几秒就听到急刹车,追尾撞了。”此后,有微博网分析称,因信号故障,地铁采用人工调度,导致列车相撞。而之后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也证实了这一点:“上海地铁10号线因信号故障发生追尾事故。”

微博用户自发地实时记录、传播事故情况,成为即时的最重要的信息源,对于不在现场的网民而言,这是一个了解详细的事故进展的良好渠道。

2、官方微博迅速播报权威信息,避免谣言扩散,缓解焦虑情绪

截至目前,上海地铁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新浪)共发出84条微博,被转载 69143次,评论23101次。其迅速播报有关现场情况、地铁运行情况、事件进展情况等,加上微博网友迅速转发并评论,把握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其中,有关“微博道歉”的信息量新浪网被转载23527次,评论9712次;腾讯微博转载19641次,评论2896次,转载量第一;有关“运营突发初步调查—1”被转载15769次,评论3321次。 上海地铁充分利用官方微博的发言渠道,一方面及时抢占舆论制高点,一方面遏制谣言四起,满足公众对有关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关于“微博道歉”的举动,被网民认为是在近期公共安全事故中,反应最快且最为诚恳的一次。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自7·23动车追尾事故以来对公共安全的焦虑情绪。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3.微博热议推动相关部门迅速、公开、透明处置事件

截至目前,有14万余条的微博,要求推动事件处置公开。同时,事故发生以来,网民热切关注上海市政府的相关动作与表态,有关“上海地铁 市政府”的新浪微博共有628条,腾讯微博1471条。其中“@新浪视频”关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视频转载量最大,被转载1090次,评论295次。

微博不仅是第一信息来源出口,而且因其良好的互动性,很多微博网友第一时间探讨7·23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事故以来,相关方面反思和作为不够,并提出了相关论据。其中,有大部分网民表达要求严查该事故的态度,希望推动事件处置的公开透明,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截至目前,有关“上海地铁 卡斯柯”的新浪微博有230026条,腾讯微博62549条。较多微博用户转载“信号供应商与温州动车事故相同”的信息,形成一致的讨伐声,要求相关方面解答,避免给自身带来伤害。其中,“@新浪科技”的转载量最高,达23030次,评论3315次。

此外,微博上还有更多的网民表达了对国内安全出行环境的担忧,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此类事故上的失责,这引起了最为广泛的共鸣,建议相关部门进行预警研判,及时回应网民的质疑,避免负面舆情的漫延。 4.传递人间温情与救援信心

有大量微博转载:“马路上很多车辆司机也都主动让路给救护车,甚至在为让路而发生轻微碰撞时,司机们都表示互相理解,救人第一。”类似的“给力救援微博”与“上海市民无私帮助”等信息,传递在突发事故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无私大爱,温暖网民的心。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5.监督修正媒体报道

事故发生后,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该事件做了题为《地铁十号线列车发生轻度追尾》的报道。场面一片狼藉,人员受伤严重的事故被央视说成“轻度”追尾,一时间引发了微博网友的不满和抗议,通过微博的传播,许多名人纷纷加入讽刺讨伐的队伍,包括演员姚晨、地产商潘石屹在内的多位知名人物对该新闻进行了点评,有网友戏称一个新名词的诞生:“轻度”。在多位名人的推动下,“轻度”一词短短几个小时引爆微博,无数网友纷纷加入讨伐央视的队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伍,开展新一轮的挖苦讽刺!

中国网络舆情指数(IRI)报告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专报

2011年7月28日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IRI)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专报 7月23日20时34分,D301次列车在甬温线永嘉至温州之间的高架桥上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D301次列车第1至4位脱线,D3115次列车第15、16位脱线。据报道,目前已造成39人死亡、192人受伤。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简称IRI)基于I-Catch全网动态分析和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样本分析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7月28日10时,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直接相关报道共有17,595篇,参与转载的网站有468家,这些新闻报道总共获得2,845,626条网民评论;另有论坛主帖92,796篇,博客文章53,495篇,以“温州动车追尾”为关键词的微博有9,616,248条。

截止目前,事故发生原因、伤亡人数、施救措施、追责情况、赔偿措施、铁路安全等问题牵动人心。在传统主流媒体持续关注的同时,网上舆论四起,网民指责声、质疑声一片,深度考验着当前的党政能力与政府公信力。网络舆论主要关注点如下: 一、追问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由两辆动车发生追尾所致。列车追尾属于低级错误,而铁道部向来对外表现技术自信,媒体也曾宣传我国防追尾技术先进。在多重高科技防护系统下,官方称列车由雷击致追尾发生,难以让网民信服,各种质疑、猜测和谣言纷纭。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的新闻报道共10,400篇,论坛主帖395,999篇,微博579,981条。 追问1:为何修改事故发生时间?

24日新华社通稿的事故发生时间为20:27,比23日晚中新社报道的20:34提前了7分钟,而从最早提及此事的“@Smm_苗”微博来看,20:27时事故尚未发生。网民质疑修改时间为掩盖真相自圆谎话。

追问2:雷击如何能让重重防护机制失效? 网上出现许多对动车防追尾的专业技术分析,认为天灾绝对不可能造成追尾事故,网民质疑铁道部“雷击论”推卸责任,掩盖 “人祸”事实。

追问3:幸存的D3115次动车司机为何没有公开解释? 无恙的D3115次动车司机没有公开露面解释事发经过,网民质疑铁道部控制司机掩盖真相,并认为其将成为替罪羊。还有报道称,幸存乘客目击司机出事后喃喃自语,问题直指火车调度责任。

追问4:车次时刻表上的前车为何撞上了后车? 根据官方的列车时刻表,在台州至温州南段,D3115应该开在D301的后面,可事故却是D301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追尾撞上了D3115。舆论矛头直指列车的调度。 追问5:为什么列车调度形同虚设?

即使雷击损坏信号系统,工作人员仍可通过多种技术获得行车实况,并与司机取得联系,网民质疑万无一失的列车调度为何完全失效? 二、追问救援措施的效力 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的救援行动仅持续5小时就宣布无生命体征而结束,舆论哗然。在救援结束十几个小时后,“奇迹女孩”项炜伊从车厢中被救出,令网民完全不相信相关部门的救援效力,救援方式也存众多诟病。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救援的新闻报道13,000篇,论坛主帖88,695篇,微博496,887条。 追问1:救援行动为何区区5小时?

很多遇难者遗体都未能抬出的救援行动仅5小时即宣布结束,车厢被放倒或者吊到桥下。对比国外事故救援的漫长、细心和人道,网民对为 “尽快通车”而草菅人命、不尊重死者的草率救援极其愤怒。

追问2:宣布无生命体征后为何还能救出小女孩伊伊? 宣布无生命体征而结束救援的十几个小时后,事故车厢中的女孩项炜伊被特警救出,铁道部发言人称之为“奇迹”。网民强烈不满“奇迹论”,认为救援行动根本是草率粗暴,放弃了很多可能被救出的生命。

追问3:尸体毁坏严重,救援方式是不是太粗暴?

在事故中丧失5位亲人的杨峰称怀孕妻子尸体面目全非,而大姨尸体的头没有了一半,明显是挖掘机所为。网民强烈不满粗暴救援,认为生者也会被救死。 谣言1:媒体采访救援特警,显示上级命令罔顾人命。

施救小伊伊的温州特警队长接受报道时说了一句话:“我下午接到指令说要用吊机把车厢吊起来,放到桥下来清理。我不同意,万一有生命迹象呢?怎么向人家交待?我坚持在铁轨上,也就是原地清理。”网民称赞特警队长坚拒命令、原地救援的行径,愤怒要求追查下发“吊起车厢”命令的官员。另外,网络上还流言特警队长救人反被处分,因让官方丢脸。 谣言2:竖立车厢在放倒过程中掉出了人。 网上流传竖立车厢的放倒视频,网民传言隐约听到尖叫声,还有尸体或活人从下放的车厢中掉出来。媒体已澄清掉落的是动车零件,并非尸体或活人,但网民更愿相信是官方救援不力,导致遇难者没死于车祸而死于不负责任的“人祸”。 三、追问伤亡及善后情况

发生事故的两辆动车接近满员,而四节车厢直接掉落高架桥下,事故惨烈令人揪心。而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与公众预期相距甚大,网民猜疑不断,善后赔付更牵动人心。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伤亡情况、善后赔付,共有新闻报道10,970篇,论坛主帖909,086篇,微博972,148条。

追问1:死伤人数究竟几何? 每节车厢可容百人,而接近满员的四节车厢在200公里时速撞击下从桥上坠落,官方数据显示仅死亡39人,受伤192人。网民强烈质疑其余数百人如何毫发无损。 追问2:实名制下为何不能公布乘客名单? 动车买票已严格实施实名制,铁道部完全有能力公布事故车次的乘客名单以备公众查询,网民据此加深对官方隐瞒死伤人数的猜疑。

追问3:最高2万元的列车乘客意外险保额为何20年不变?

根据1992年修改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规定,此次追尾事故将赔付旅客保险金最高2万元。包含在票价里的2%强制保险费率随票价不断上涨,网民不满20年后仍然最高2万元。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追问4:先签订赔偿协议的有“奖励”让人心寒? 媒体报道,铁道部规定遇难者家属在短时间接受谈判并签订协议的,可视情况酌情予以数万元奖励,还有新闻说需拿火化证明才能获得赔付。此闻令网民心寒。

细节1:中国传媒大学两位学生陆海天和朱平、D301司机潘一恒、最后的幸存者项祎伊双双遇难的父母、杨峰死去的一家五口,他们的遇难细节引发网友强烈的悲伤和愤慨;

细节2:在事故中失去五名亲人的杨峰不再发声,媒体报道其受到铁道部高官威胁,面临再次失去亲人的境地。此事令网民极其愤慨。 细节3:20多位遇难者家属对事故处理强烈不满,聚集在温州南站拉起白布黑字横幅要求公布事实真相。网民强烈支持此举,疾呼公布事实真相。 谣言1:死亡35人以上撤职市委书记。 微博上流传“35人死亡上限论”,称超过36人市委书记将被撤职,所以动车事故一开始发生,就注定了死亡人数不会超过35。微博还列举了从1993年到2011年国内重大事故中死亡的人数,“碰巧”都是35人。此说法更加深网民对死亡人数瞒报的确认,认为官方瞒报死亡人数为降低事故级别,避免丢官免职。 四、追问残骸处理的举动

追尾事故发生后,动车残骸本将是调查真相、吸取教训最好、最需要保护的证物,但相关部门对残骸处理的举动随意粗暴,网民疑窦丛生,认为官方在销毁真相、掩盖真实死亡人数。截止目前,有关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残骸处理,共有新闻报道7,580篇,论坛主帖63,597篇,微博828,947条。

追问1:24日为何将D301车头拖入水坑?

24日,几辆挖土机将D301次车头推入池塘大坑中,铁道部称为了疏通路面。网民完全不理解、不相信官方解释,强烈质疑此举是毁灭证据。 追问2:为何夜间将车厢车头挖出运走调查? 26日深夜,事故动车残骸全部移出事故现场,之前埋下的D301次动车车头被挖出运走调查。网民对无力监督、缺乏透明的事故原因调查完全不信任。 追问3:乘客行李物品完全被忽视,公民权利如何得到保障? 整个事故救援和处理草率粗暴,欠缺对乘客行李物品的重视,而铁路事故的行李赔偿限额仅为2000元。网民不满对个人私有财产的轻视,并认为遗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谣言1:铁道部挖坑掩埋车头车厢以毁灭真相。

因为若干吊车、挖掘机推倒拆毁车头车厢的图片,网络流言铁道部下令捣毁车体、挖巨坑掩埋,以毁灭事实真相。虽然媒体澄清并非掩埋,但网民舆论仍坚信“掩埋论”,认为相关部门试图掩盖事发真相和真实的死亡人数。 五、对中国高铁的整体质疑

发生动车追尾事故的浙江温州双屿路段于25日上午开始通车,但舆论对于中国高铁安全性的关注仍在持续,有国际媒体更质疑中国高铁的技术缺陷。截止目前,关于中国高铁安全性的新闻转载量有405篇,论坛帖文332,992条,博客文章41,599篇,微博24,993条。7·23动车重大追尾事故,警示我国铁路部门,高速铁路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质疑1:对中国高铁安全性的整体质疑

舆论质疑是否因中国高铁赶工期、动车司机不足培训时间过少等,导致事故最终的发生,从而反对异化了的高速发展,诟病前期宣传的溢美之词“世界上最安全的高铁”。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质疑2:高造价下债台高筑

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铁道部负债已近两万亿元。舆论质疑铁道部为了制造高铁神话,已深陷债务危机。

质疑3:中国铁路垄断体制

此次铁路安全问题给人们蒙上了巨大阴影,加上长时期“春运”一票难求、服务质量普遍低劣等问题,舆论愤懑铁路成目前中国内地市场化程度最低,垄断程度最高,整个系统腐败情况最严重的部门之一。

质疑4:高铁多趟列车再次晚点 事故发生以后,仍有多趟列车因供电设备等故障晚点。高铁开通以来,故障频发,引人关注。甚至有人表态不敢再做坐铁。

质疑5:与国外类似事故对比,推崇国外高铁 媒体与网民对比“日本新干线安全神话”,从而推崇国外高铁的安全性并质疑国内高铁安全性。 六、对铁道部本身的质疑

事故发生以后,铁道部在事故排查、救援工作等方面的不力,导致舆论把矛头集体指向铁道部,追问高层腐败、铁路产业链等乱象,诟病中国铁路的安全性。截止目前,有关铁道部本身的相关质疑共有报道1,427篇,论坛519,997,博客43,096,微博191,182条。 追问1:追问腐败与事故的关系 网友联系此前的刘志军贪腐案,以及今年年内铁路系统8个司局级以上因腐败案落马的高官,质疑是否高铁等铁路建设的高额费用多被铁道部内部人士贪污,而并非用于铁道建设,此次动车出事,看似事故,实为长期系统腐败而埋下的“人祸”。

追问2:对铁道部官员任免的质疑 起初,网传新任命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为此前胶济铁路特大事故时被免职的局长,后有网民辟谣,证实安路生当时担任的是铁道部总调度长,而非事故责任局长。但同时有媒体报道指出,从总调度长任上调到上海局的安路生此前就是上海局的局长,而此次事故发生所在线路甬台温铁路正是安路生在任上验收的。如果调查出事故原因有工程或设备因素,则安路生负有严重责任。

追问3:胶济铁路受伤者至今未获满意赔偿

2008年,胶济铁路发生特大事故,导致72人死亡、416人受伤。其中一名幸存者的赔偿问题3年未解决。在7.23事故赔偿方案出台后,胶济铁路赔偿问题重回网友视野,“看事大就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赶紧主动来平息,见事小就视而不见不当回事”,网友质疑铁道部赔偿的不公正和伪善性。 追问4:对铁道产业链的质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梳理相关上市公司公告后发现,在涉足高铁产业利益链的上市公司高管(含独立董事)当中,嫡系高管普遍有在铁道部工作任职的背景,而部分旁系的上市公司高管也与铁道部或其下属企业有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网友对此表示痛心,认为这是央企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也有人认为这显示出铁道系统内部关系复杂,因此,调查结果和责任处理等都不具有公信力。 追问5:铁道部长在空调车里接受采访?

7月24日,新闻中盛光祖坐在空调车里接受采访、指挥抢险,被评价为“轻谩”。

追问6:铁道部领导住温州香格里拉?

网络图片表明,7月24日铁道部领导指挥部直接设在温州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领导与工作人员用餐地点不同。网友质疑领导用餐标准,并对比营救现场的子弟兵和热心百姓,指责铁道部。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追问7: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没有高层领导出面道歉?

7月24日,仅有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道歉,和部长盛光祖在电话会议上的道歉,没有高层领导出面直接道歉。由于公信力透支,网友对此类道歉并无好感,责问铁道部长的言论一度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

追问8:辞职员工在论坛爆内幕,引发对铁路行业的不安全感和对铁道部的愤怒;

一名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辞职的员工,在猫扑、天涯等论坛发帖爆高铁厂家惊悚内幕,称产成品和技术方面都有问题。引起网友不安全感。 责任追查

追问1:对事故责任人追查的缺失,官方对公众质疑的滞后和无动于衷

7月24日,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工作的副局长何胜利被免去现任职务并进行调查。此后铁道部没有进行有力的责任追查,尤其是网传D3115司机“当时我说能过去的,应该走的,但他非要让我停”中的“他”,即对调度人员的追查。网民自发从技术角度进行事故分析,很多人对“雷击说”和“信号灯设计缺陷”说都持怀疑态度,希望尽快对责任人进行处理,但官方的反应却非常滞后,令人失望。

追问2:质疑新闻管制下缺乏真实的报道,导致对责任人追查的缺失

微博上反复传出消息,网传中宣布要求“请各媒体严格按新华社通稿报道,不派记者到现场采访,不要渲染炒作。根据上级指示,请各媒体严格落实此前有关通知要求,不派记者到温州采访火车出轨事件,已去的记者必须马上撤回。后续报道采用新华社消息,同时要加强对记者个人微薄的管理”。加上近几日主流媒体报道中对责任的调查毫无进展,网传各种质疑铁道部的节目被禁播。网民对当下新闻监管体制下的报道已经不再信任。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追问3:与国外事故责任落实的对比

德国98年的高铁事件,称事后每名遇难家属发放3万马克,2官员1工程师被控误杀罪,每名工程师罚款1万欧,全国反思,每年6月21日定为中央追悼日,并为遇难者立碑。日本2005年JR线事故后,调查组在现场进行了约一个月的调查,后经营这一条铁路的日本JR西日本公司社长山崎正夫等9名经营班子成员以“业务过失致死伤罪”遭到法院的起诉,山崎社长和主要干部引咎辞职。相比7.23事故后,第一时间粉碎车头,破坏现场,亦无高层出面担责,网民表示痛心。

七、对铁道部新闻发布会的质疑

2011年7月24日晚,铁道部在温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发言。截止目前,相关报道2750篇,相关视频258个,引起舆论较强关注。网民对于此次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言谈举止等方面存较多不满。 追问1:新闻发言人为何迟到?为何发笑? 王勇平的现场表现令人不满。铁道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迟到40分钟,笑呵呵开始发布会。迟到的消息主要由在场记者微博发出。发布会结束后,微博上出现大量“微笑”的截图。网友对这种傲慢态度表示强烈愤慨。

追问2:发言内容何以如此“雷人”?

网民普遍认为,王勇平发言内容“雷人”之处颇多:

“我反正信了” :记者就是否在就地掩埋事发动车提问时,王勇平回答道:“出事位置周围有泥塘,为了施工车辆进入挖掘土方,并不是为了掩埋车厢。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这是生命的奇迹”:就在当天事故现场救援部门宣布搜救已告一段落,“已无生命迹象”的情况下,17时左右,人们却又从车厢救出一名2岁零八个月的小女孩。对此,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表示,“这是生命的奇迹,我只能说,事实就是这样,它确实发生了”。 网友认为这样的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生命的漠视和对人民群众知情权的不尊重,尤其在邵曳戎队长的事迹被报道后,网友发现所谓“生命的奇迹”实际是建立在邵队长以经验抵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住上级不当命令的情况下才发生的,这更增加了网友对铁道部的不满。 “我反正信了”和“这是生命的奇迹”目前已经作为“高铁体”被网友广泛传播,用来调侃铁道部,表达质疑的情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均已出现相关词条解释,有关新闻1600多篇,微博181万余条。

微博上被大量转发的一条微博指出:“强盛的国家,开放枪支都不会被颠覆;虚弱的政体,买把菜刀都要实名;人性的国家,总统会逐一念出遇难者的名字以致哀悼;冰冷的政府,遇难人数从来都是高度机密;自由的国家,记者可以将内阁大臣追问道满头大汗;禁锢的体制,官员则告诉记者,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八、对主流媒体的质疑

各大主流媒体无疑应该成为灾害事故后人们了解灾情以及救援情况的首要渠道,但在此次“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回避、避重就轻的态度却让网民不由地产生质疑甚至愤怒。截至目前,关于我国主流媒体事后反应不力的新闻转载量共有50篇,论坛主帖1,897条,博客文章967篇,微博15,748条。舆论认为,如何建立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为民众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灾害信息,提高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必须反思的问题。

质疑1:7月24日晨,人民网和新华网首页为何毫无反应?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7月24日凌晨,距此次事故发生已逾五个小时,新华网、人民网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大官方网站,媒体行业中的领军者却依旧没有对此次事故的详尽报道,甚至没有将其放在头条的位置,人民网更将唯一的一条新闻放在了第二屏,相比之下,日本各大主流媒体却将此事故作为首页头条处理。

质疑2:央视23日凌晨开始报道,表扬时间最长,缺乏对客观情况的报道

中央电视台从凌晨开始了对于此次事故的报道,但缺乏对于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客观情况的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详尽报道,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对武警消防、医疗救助工作的表扬与歌颂上,不禁让人质疑。

质疑3:7月24日,四大报缘何依旧不谈事故?7月25-27日,歌功颂德有何作用?铁道部官网、人民铁道报为何“失声”?

7月24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与《解放军报》的头条标题均为《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一片祥和之声;从25日开始,“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终于登上了四大报纸的头版头条,但不难发现,新闻报道的角度依旧以对参加救灾各部门的歌颂为主,相比之下,香港晨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则更偏重对客观现实的描述以及对救援不力的指责。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7月24日在铁道部官方网站以及《人民铁道》报刊均未出现有关此次特大铁路事故的报道,铁道部作为此次事故的责任方所表现的“失声”让网民极其愤怒;而在7月25日的相关报道中,铁道部连用11个关键词来表扬自己在事故救援中的表现,缺乏反思和真诚,引人诟病。 九、温总新闻发布会

7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抱病抵达温州,看望动车追尾事故受伤人员,并在事故现场回答中外记者问。多家媒体进行了文字直播,引发全网关注。截止目前,共有相关报道547篇,微博3464条。

1、感激总理关怀,关心总理健康

发布会后,网民情绪主要呈积极态势,有所缓和与稳定。网友感谢总理的关怀,期待总理对事故调查的要求得到落实,并对于总理的病情表示关注,祝愿总理早日康复。 2、央视为何缺席直播?

有网友指出,最该做直播的,是CCTV-新闻频道,但当凤凰卫视资讯台和香港有线电视台都在直播时,CCTV无奈缺席。这其中关系甚为微妙。也有网友表示愤怒和不解。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3、温州媒体提问有何用意?

答中外记者问的程序中,最后安排了《温州日报》的记者提问。有网友评论表示这种做法与讨赏无异;也有网友认为,温州人在此次救援中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素质,非常令人钦佩和感动,发布会上应该有所提及。

4、总理原本下令救人,为何铁道部要求“尽快恢复通车”?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得到消息后立即给铁道部长打电话,说了“救人”二字。7月28日早些时候,铁道部“7.23” 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救援前线指挥部负责人也表示,一些媒体报道的“铁路官员24日曾宣布,车厢内无生命迹象,救援结束,但现场又搜救出生还者”,这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但网民依然质问,为何铁道部如此仓促停止救援并要求尽快通车?是否没有执行总理的要求?

5、“允许出行”还是“允许出院”?

温总理在发布会开始时表示,自己已经生病11天,医生到今天才勉强允许自己出行,“这就是为什么这次事故发生第6天我才来”。但在新华社、新浪等媒体发布的出版发布会文字记录中,将“允许出行”误作“允许出院”。根据媒体报道,总理7月24日还在会见日本贸促会访华团,使得部分网友和媒体质疑总理此前不来温州的原因。后新华网、新浪网新闻文字已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修改。

中国网络舆情指数(IRI)报告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续专报

2011年8月5日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IRI)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续专报 7月23日20时34分,D301次列车在甬温线永嘉至温州之间的高架桥上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简称IRI)基于I-Catch全网动态分析和网络舆情100典型网站样本分析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8月5日10时,涉及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的相关报道共有30,295篇,参与转载的网站有530家,这些新闻报道总共获得26,523,692条网民评论;另有论坛主帖192,855篇,博客文章92,384篇,微博29,616,238条。

由于事故前对铁道部吹捧高铁的不信任、事故原因的疑团重重、救援处理的随意粗暴、善后追责的含糊不清,舆论一度沸腾。自7月28日,温家宝总理出面安抚民心,关于该事件的舆情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事故处理告一段落,舆论逐渐将视线转移到事故原因追查、铁道部自身弊病、高铁运营发展上来。 舆情分析:

1、追尾事故舆情热度创网络热点纪录,后续影响不断扩散。从7月23日晚事故发生开始,整体舆情指数迅速升高,远超近期的热点事件——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的信任危机。而涉及高铁建设、铁道部债务、官员腐败等话题的不断深挖报道,令事故余热仍炙手,短期内仍然受到大量关注。

2、7月28日温家宝总理抵达温州安抚民心,令舆情迅速降温,因为公众渴望真相、希翼公道。而事故发生伊始,官方缺乏权威解释和透明公正的处理,致使民心揣测不安,流言四起,以至舆情沸腾。温家宝总理的出面在相当程度上安抚、镇静了民情。可见舆情虽鼎沸强势,实则是民众无力,渴望权威给予心理保证、安全保证。

3、铁道部丧失公信力,任何举动都难免被公众质疑嘲弄。对铁道部事故救援处理的不满虽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密级★期限

已过去,但反感和不信任长留人心。因此,铁道部公布京沪高铁运营首月数据、召开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座谈会等消息,被大量媒体转载播发,公众的普遍质疑、嘲讽掀起了8月1日、8月4日的两个舆情小高峰。

由于微博直接反应公众关注和心声,是目前最重要的舆情集散地、扩大器,因而从微博的角度显示动车追尾事故的舆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RI咨询对追尾事故舆情变化的把握,设置三个关键词“动车追尾”、“铁道部”、“高铁”,并利用新浪微博的搜索系统进行搜索量的逐日统计,绘制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的关键词搜索量变化图。舆情显示如下: 1、动车追尾事故的舆情风暴正在减弱,新鲜话题缺乏致公众关注度大降。事故已过去十余天,敏感刺激人心的话题已逐渐消解,余下高铁建设安全、铁道部运营弊病以及官员腐败等过度报道的话题,难再掀起大的舆论风潮。

2、温家宝总理的出面迅速镇静舆情。7月27日是三个关键词搜索量的集体高峰,显示在公众极高程度的关注里,动车追尾、铁道部和高铁成为紧密不分的抨击对象。温家宝总理出面后,微博上的网民谈论量大幅拉低,搜索量开始稳定下降,舆情降温。

3、追尾事故的公众负面舆情主要针对铁道部,政府公信力受损但依然有民意基础。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发生后,“铁道部”的微博搜索量独树一帜,一直远高于对事故本身和高铁的关注,可见民众对事故的不满主要集中在铁道部的不当处理上。而随着温家宝总理出面安抚,沸腾舆情迅速降温,显示中央政府在民众心中仍具权威公正性。

舆情研判:

1、 虽然追尾事故及其后续影响仍然不下火线,但从具有趋势代表的新浪微博搜索量来看,

相关舆情将不断降温。

2、鉴于公众对铁道部的强烈不满,“自我表扬”的举措可能再度引起网民负面情绪,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低调处事,少谈成绩、多谈工作本身,以期进一步缓和网民情绪。

<本文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为承兴国际内部信息和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向外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