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姓氏来源——谭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姓氏来源——\"谭\"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2班:据最新的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显示,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名列名第六十五位,人口总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也可谓是大姓氏一族。而有幸成为此大家庭中的小小一员的、来自美丽的“天府之国”的我,接下来就对自己的姓氏来源做一个简单的追述整理。

一、姓氏源流之说: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禹的后人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后来的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出自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秦末嬴姓一部分避难至巴,汉初改为秦,后发展至湖南、四川等地,部分演变为覃,后明末回巴部分为谭。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中有谭姓:① 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② 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者。 二、谭姓迁徙与发展 :

秦朝以前,谭姓家族主要在山东北部繁衍发展,有少数人沿东海岸到达吴越地区。

秦汉时,谭姓的郡望在弘农形成,虽然前面说出自少数民族的南方谭姓称自己望出弘农,但实际上当时在弘农一带发展的是北方谭姓。北方谭姓在两汉时的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集中于山东、河南两地。尽管此时谭姓名人很少,但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仍,自然中原地区的谭姓也随着迁徙大潮向南而去,应该说,这次迁徙对谭姓家族而言是较为彻底的,此后,谭姓也主要在南方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谭姓在三国时的吴国已成显姓,并有人担任吴国军事将领。当时,湖南就开始成为谭姓人居住最集中的地域,在湖南周围地区也有大量谭姓人分布。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谭姓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谭正。南齐时期,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片地区,而谭姓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隋唐时,仍留在北方的少数谭姓继续向南迁徙,他们首先迁到河南,然后辗转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这使得湖南的谭姓家族越加庞大。

宋元时,谭姓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江西三省,这也是他们集中发展的地域。据统计,湖南的谭姓人口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其他比率较高的省份是:广东(16%)、江西(7.1%)、四川(3.9%)、山东(3.6%)、河北(3.5%)、湖北(3.2%)。 明清时,谭姓的分布范围更广,当然,依旧以南方地区为主,主要是湖南、广东、江西、湖北、安徽、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北方则集中在山东、辽宁两地分布。清末,开始有谭姓人由广东、福建移居海外。

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流动方向较之明清时期有了很大变化。向东部的沿海地区迁徙成为主流。在国外,则由东南亚转向为美州、欧州和大洋州。

三.谭氏名望:

宋代以前,谭姓名人比较少,主要有五代道教学者谭峭,东汉隐士谭贤,南朝谭瑱,唐末谭全播等。宋代以后,谭姓名人被载入史册的逐渐增多,如宋代谭申、谭宏;元代谭处端;明代谭德化、谭纶、谭元春;近代民主革命家谭嗣同、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谭延闿、

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务的谭震林,音乐家谭盾、作曲家谭小麟,歌手谭咏麟、谭晶,跳水运动员谭良德,击剑运动员谭雪等等。 现在我们就其中详细介绍一下下列几位:

谭 子:(约前740—660年),春秋时期谭国人。(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人),古谭国国君。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在春秋时期,发扬光大了古谭国的制陶业、农业、制酒业和畜牧业;构造了谭国政权严密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使谭国都城的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东方的一颗明珠和古代东方的中心城市。在大国诸候以强欺弱、争夺霸主的春秋时代,首次提出了“尊王抑霸”的政治主张。积极主张大小国家均应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共谋发展。公元前684年,指挥了著名的反侵略战争—谭国都城保卫战,使侵略者闻风丧胆。避莒后周王而不去其爵, “盖因谭无取灭之道,是为大国横逆所加”,谭子从此成为中国谭氏开族立姓的祖先。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嗣同:字复生(1865-1898),号壮飞,又署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四、 家乡四川谭氏来源概况:

四川谭氏:一是三国时期,随蜀军入蜀。二是唐朝安史之乱,

河南、关中一带的谭姓人,为避兵燹进入蜀郡,定居于川北和川东一带。三是明清之际“湖广填四川”时,湖南、湖北、江西的谭姓人大量涌入巴蜀。多居于川东和今重庆地区。他们进入天府之国后,人口急剧繁衍,从而使四川(重庆)成为中国谭姓的第二大省。

主要的情况:元朝、明朝末期,四川战乱不断,人口大量耗损,加上天灾和瘟疫又接踵而至,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废,烟火绝断,森林灌丛复生,猛兽四处,伤人十之一二。据记载:老虎竟跑到今重庆市大街伤人,可想当时之虎患。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明、清初期,从两湖、两广、江西、陕西,采取鼓励扶持与“奉旨入川”移民。俗称:湖广填四川。谭氏湖广填四川人口众多,时间前后不一,支脉各异,实难细数,以上仅简单说明。

谭氏文化早已融入川中各地。重庆市开县有谭家乡,云阳县票草乡有谭家村。诸如谭家河、谭家山、谭家湾、谭家坪、谭家坝等等地名。早已记下了谭氏湖广填四川的足印。两千七百多年来,我谭氏由北向南迁徙,又由南向北,今又因三峡建坝,再又有由北向南迁的谭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入海之水,必有其源!” 华夏一脉,同根同源,血浓于水。中华姓氏,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姓氏文化,是璀璨传统文化中得重要一支。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每个姓氏又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起源,关注了解我们的姓氏起源,关注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姓氏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