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⑵ 把握诗文大意,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⑴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⑵ 在品读中欣赏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2、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三、教学准备与学情分析 杜甫的诗学生们在初一、初二都学过,对杜甫的生平经历、历史评价、代表作品都有所了解,因此,本课的作者简介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自己整理,不必作为本节课的讲解内容。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对于写作背景有必要详细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课前要熟读诗歌,搜集作者资料、写作背景,了解“歌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杜甫草堂图,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读题,释题,了解“歌”这一文体。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2、指名朗读。
3、指导读准字音与停顿。⑴读准下列字音 怒号( háo)挂罥(juàn)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
俄顷(qǐng)突兀(wù) ..
⑶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要读出拖长音。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 全班齐读。
5、 听课件示范朗读,学生整体感知,想象画面。 (四)译读,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小组内交流。 2、按小节分组交流诗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节的内容。 (五)赏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根据第一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的秋风。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比较朗读: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改文:八月秋高风猛烈,吹我屋上三重茅。 2、你是如何看待“群童抱茅”这一行为的?杜甫真的认为群童是“盗贼”吗?“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3、第三节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你对第四节中那一句感触最深?说说看法。5、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杜甫推己及人、忧国
忧民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学习爱国情怀。课件展示屈原、范仲淹等名家的名言,学习古今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
(七)作业 1、背诵诗歌并默写。 2、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诗圣秋风破屋痛惜 群童抱茅无奈 屋漏遭雨愁苦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