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1期 总第211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1,2011 Serial No.2ll 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 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孟丽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社会体育岗位培训为服务 方向。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集中优秀师资,开设适应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有着良好发 展前景的社会体育课程,并进一步积累形成自身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特色。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以 及教学方式方法更新,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坚 持职业分析、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应当成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关键词:社会体育;职业分析;课程设置;岗位需求;人才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3—2614(2011)11—0170—03 为实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校社 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是以社会上体育需 求的岗位群为导向的,要求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学 生应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一 等体育教育的学科体系;其在教学内容上又类似技 术教育范畴,既有别于体育教育的学术教育,也有别 于一般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这样一种对于高校社 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定位表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 须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个角度进行 自身定位,并以此作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 革的出发点。而在具体的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 把握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与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与职业需求的匹配程度是指社 些体育院系还采取了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 证教育”模式。为了适应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体 育院系也普遍认识到实习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别作用,认为只有这 样才能造就应用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可以说,加 强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适应社会体 育需要的产物。而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进行的 高校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在某种程 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与所对应的工作要求之间达 成的契合度。这里所指的课程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并 不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就只是仅仅与某种职 业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相一致,而是与某种职业的 岗位群相契合,既有针对性又有适应性。这是因为,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必须与其相关职业建立紧 密联系,否则其所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就无法满足 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 而把握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需 度上来讲,左右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职业分析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构建体系 的必要性探讨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有狭义的和广 义的两种理解与分类方式。狭义的课程指列入社会 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 地位与开设顺序的总和;而广义的课程指体育院校 有计划地为引导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 结果而付出的努力。社会体育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 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 系。而这样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各类课程的比例 求的契合程度,首先,要求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以就业 为导向,其课程设置与改革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特点,其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必须面向体育市场与 行业的需求,把握好与相关社会体育职业的契合程 度。而这也是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地方性”与 “职业性”特点决定的。相对于高等体育教育专业 而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改革应 该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以便使其更适应体 关系上,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 到所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的质量 。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范 畴,在类型上又类似高等职业教育,它有别于普通高 育市场与行业的变化。这就决定了高校社会体育专 业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变化 收稿日期:2011—09—19 作者简介:孟丽梅,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开发、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而不能像高等体 育教育那样以学科为基础,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体 系,各高校体育院系必须按照既定的专业目录设置 专业课程。因It-I:,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 171 业学生的从业所需要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职业态 度有机整合到一起。. 此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为了保证社会体育 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系符合社会的客观实际需 高等体育教育在思路上有原则性的区别,它应遵循 体育产业与行业的发展规律,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体育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育目标与培育方 式、方法。其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应在相关职 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社会体育职业能力体系建设。 求,进行社会体育专业的职业分析要紧紧依靠体育 行业、体育企业长期在体育营销一线工作的、具有丰 富社会体育实践经验的优秀体育事业管理人员和体 育专业技术人员,而不能仅仅靠体育院系领导和教 )Iili脱离社会体育实际的主观判断分析。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育市场需求相一致问 题解决后,再来考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 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深度与实践 能力培养关系辨析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理论深度指社会体育专业 的理论课程在内容上是偏向基础理论还是偏向实践 确定问题。每一种职业都有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能力 要求,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能力”内涵具有职业 性特性。这就要求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要 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 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的要求转化成社会体育专业 课程的目标,再转化为具体的社会体育课程教学内 容,使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达到未来体 育相关职业的要求。而社会体育的相关职业标准和 能力要求,需要通过社会体育相关职业分析得出。 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社会体 育职业分析为基础,进而制定出相应的“职业一学 应用。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 备较大深度的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即介于技能型人 才和理论型人才的理论要求之间,掌握的是社会体 育理论与社会体育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技术,技能以 创造性智力技能为主。“高校现行的体育教材,只 侧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过分地强调传授运动技 术及技能” J。虽然强调实践性,但它不是纯粹的 “技能本位”,并不是说社会体育职业实践的基础技 能培训越多、越精、越细,就越能为学生未来的社会 体育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 也讲求课程的理论性,它需要社会体育专业理论为 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体育理论支撑。社会 体育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必备体育 理论基础上的。试想,一个不懂得体育训练原理和 相关的生理、保健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人员,怎么 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运动处方、训练计划的指定与 习分析表”,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转化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目标,依此开发出社会体 育专业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系应 该包括从事社会体育工作所需要的体育技能、专业 知识、职业道德等。这其中,不但有社会体育的专门 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能力。要使从事社 会体育专业学习的学生既掌握从业能力,又不断完 善人格品质;既有快速适应社会体育岗位的能力,又 有面向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J。 社会体育培训与教学等实践工作呢?况且,在当前, 随着体育知识与专项技术的发展向深度化、综合化 的开拓,社会体育专业技术型人才应有的体育理论 水平必定会不断提升。因此,这一需求应该在高校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上得到充分反映。 当然,这里所讲的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是技术型 社会体育人才必备的,是形成社会体育技术应用能 力所必需的,它不同于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的 专业理论,它要做到少而精。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所 要求的专业理论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需要精选出来 的基础理论,是社会体育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统 一职业分析是通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 第一任职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掌 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技能与智能结 构。其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体育相关岗位或岗位 群所必需的体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以 确定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实际上,这样的调 查也是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目标内容的具体化体现, 它加强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与其目标职业的内在联 系以及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使社 会体育专业教育过程有利于相关体育产业的参与, 也使得社会体育教育成果便于社会检验。职业分析 是保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与职业需求技能与智 ,同时作为学习和发展多种相近体育专业的基础, 社会体育专业理论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发展性。首 先,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是为社会体育职业能力的培 养服务的,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 则 。所谓“必需”,就是说着眼于社会体育职业岗 能吻合的一个有力工具。职业分析可以分别从社会 体育人才的工作过程角度分析从业人员应具有的体 育专业技术、体育业务能力;从劳动组织角度分析应 具有的社会应变能力;从总体上分析应具有的体育 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学习和体育工作方法能力;从体 育职业角色转换适应能力角度分析对个人整体素质 的要求。总之,职业分析应面向整个社会体育职业 位工作所必需的理论。所谓“够用”,就是说社会体 育专业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社会体育职业岗位 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的系统完整。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做到“必需、够用”的同 时,还必须体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 与岗位,面向整个社会体育工作过程,把社会体育专 l72 职业分析视角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高等性,必须在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 深和拓宽。不能一味地加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 的经验性、针对性,而是把社会体育专业的经验技术 和理论技术结合起来,以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技术为 主。同时,还应介绍相关的社会体育专业新技术、新 设备,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趋势等,使社会体育专业 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体育发展、进步的需要。 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根据 各自办学特色的需要,适当增减相关社会体育专业 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把好社会体育理论深度关。 三、解决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两难选择 的思路 社会体育专业是高等体育院系培养社会体育专 门人才的教育单位,它是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 置,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教学都 有着与体育教育专业不同的要求。从高校体育院系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来看,社会体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一般是针对社会对体育事业需求的职业岗 位,而不只是针对社会体育专业这一学科。其在社 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围绕社会对体育人才从体 育知识、专项技能、体育管理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 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以适应职 业岗位而进行设计定位。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与岗 位的需求具有多变性,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 设置需要相对稳定” 。因此,真正按照职业岗位 来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难度很大,甚至是不可 能的。应对这样一种局面,高校社会体育专业通常 的做法是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 培养社会体育通才,以适应社会社会体育市场多变 的状况。而这样做的结果会出现为了社会体育专业 的适应性而牺牲了其针对性的情况,这显然不是高 校社会体育专业师生所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将课 程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提高社会体育市场需 求的预见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 沿用、模仿传统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更不 能照搬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社会体育专 业的课程设置要面向体育市场,针对社会对体育事 业的需求和体育院系自身的条件,确定自己的专业 课程设置。在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 地域优势,集中优势师资开设好一批适应地方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社会体育课 程,积累形成自身的专业课程优势和特色 。在社 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程中,高校体育院系应重 视研究、分析和预测社会体育市场变化对社会体育 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调整专业服务方向,优化社会 体育专业结构,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急需的课程,使新 旧课程相辅相成,能上能下,合理搭配。 为此,高校体育院系,首先,要开展社会体育市 场调研,掌握相关社会体育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技术要求、岗位设置等。其次,要组织校内外社会体 育专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反复论证的 基础上提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以此作 为确定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 就是说,高校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坚持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论 证和创新的原则。再次,高校体育院系可以考虑构 建若干基本的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模块,使社会体 育专业建立在不同的课程模块的组合之上。社会体 育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要 求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从而提高高校社会体育专 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高校体育院系通过构建 若干个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模块,根据不同的社会体 育职业和岗位的要求组合成不同的社会体育专业课 程模式,做到有需求就上,没有需求就下,从而使社 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动态化。 四、结束语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中的“能力”不能狭义地理 解为“体育专业动作技能”。但是“体育专业动作技 能”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中仍是非常重要的 内容。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技能”的认识与理解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 系开发时,如何全面正确地处理社会体育专业技能 的培养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56. [2]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 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79. [3]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推动高校体育改 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63. [4]路长胜.终身体育理念下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三 自主”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14):69. [5]马中记,龚 玉.高等学校体育生创业教育探析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91~93. [6]唐贵伍.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 对策[J].高教论坛,2003,(3):8—10. [责任编辑:吴井泉]